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的针灸诊治
时间:2017.12.06
点击数:
字体:
作者:孙华
来源: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为糖尿病并发的系列脑血管疾病,其中以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病最为常见,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糖尿病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血液高凝状态,微血管病变以及吸烟、肥胖等因素有关,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等。中医称为消渴病合并中风,属 “中风”、“偏枯” 等范畴。
1  病因病机
1.1  发病因素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的发生多见于:①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导致脾胃运化失职,脾失健运,聚湿化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风痰痹阻于脑则发病。《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消瘅,仆击,偏枯……,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最早阐述了过食脂甘,形体肥胖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原因。此后历代医书均有论述,如《景岳全书》指出:“消渴病……皆膏梁肥甘之变。”清•沈金鳌则明确指出:“肥人多中风”。 ② 肝肾阴亏,情志郁怒,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肝体阴用阳,暴怒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卒然昏仆。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是本病的诱因。另外,糖尿病日久,肝肾阴血亏虚,筋脉失于濡养,风阳内动,出现中风偏瘫,手足偏废。 ③ 气阴两虚,血流瘀滞,痰阻脉络。糖尿病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日久阴损耗气,燥热伤阴耗气而气阴两虚;燥热伤阴耗液可致血液粘滞,气虚运血无力可致血流瘀缓,气滞血行不畅可致血液瘀滞,终致瘀血阻滞;气虚不能化津,气滞影响水液代谢,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瘀血互结,阻滞脉络则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脑为元神之府,痰浊瘀血阻滞脑之脉络,脑失所养,则出现神志障碍。④ 年老体衰,劳累过度也是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高发、易发的因素。
1.2  病机及演变规律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的发生,主要由于糖尿病日久,气阴两虚,气虚运血无力,气虚运化无力,变生痰瘀,阻于脑脉,窍闭神匿 ,气血瘀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亢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络,夹风动肝,风痰瘀血,上犯清空,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而患病。
1.3  病位、病性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病位在脑,涉及到经络及心、肝、肾脏等;其病理因素有虚、火、风、痰、气、血六端,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2  诊断标准
2.1  既往有明确的糖尿病史,或在发病过程中确诊为糖尿病。
2.2  符合中风诊断条件:(1)主症: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眼斜,或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2)多急性起病。突然肢体偏瘫;或肢体突然变得痿软无力;或头痛较剧,伴恶心、呕吐;或意识丧失;或有抽搐。(3)病发多有诱因,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肢体感觉异常或乏力、肢体麻木、语言不利等。(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有两个以上主症,结合年龄、诱因、先兆症状等方面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腰穿、头颅CT扫描、头颅MRI检查,更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3  辨证
首辨病位深浅,邪中经络者浅,中脏腑者深。 其次辨病势的顺逆。根据不同的表现分别予以治标、治本或标本同治。本病多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在本属阴虚,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在标为燥热,风火相煽,痰浊雍盛,气血瘀阻。
3.1  辨病位浅深和病情轻重,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
(1)中经络:肌肤不仁,一侧手足麻木或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斜或语言不利 。                                 
(2)中脏腑:神志不清或昏迷,半身不遂,口眼斜,或失语或头痛,项强,高热,呼吸鼾鸣,喉中痰声漉漉,口角流涎等。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又分为闭证和脱证。
① 闭证:多因气火冲逆,血菀于上,肝风煽张,痰浊壅盛。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结,躁扰不宁,脉弦滑有力。
② 脱证:由于真阳衰微,元阳暴脱。症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遗尿,四肢逆冷,脉细弱等,若见汗出如油,两颧淡红,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为真阳外越之危候。
3.2  辨病势顺逆,以神志作为标准。 
4  针灸治疗
4.1 中经络:以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为治法。
4.1.1  半身不遂
头部是调整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头针疗法对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尤为适宜,疗效肯定,使用越早越好。根据症状可选取头皮针运动区、感觉区 、足运感区、语言一、二、三区等。 如偏侧运动障碍:下肢瘫取对侧运动区上1/5,对侧足运感区;上肢瘫取对侧运动区中2/5;面部瘫,流涎、舌斜、运动性失语,取对侧运动区下2/5。 偏身感觉障碍:下肢感觉障碍,取对侧感觉区上1/5,对侧足运感区;上肢感觉障碍,取对侧感觉区中2/5;头部感觉障碍,取对侧感觉区下2/5。
病程急性期、恢复期可配合醒脑开窍法。处方: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等。后遗症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一般刺病侧穴。也可先针健侧,后针病侧。上肢瘫痪: 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瘫痪: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配穴:肩髎、阳池、后溪、风市、悬钟等。毫针刺用补泻兼施法;可配合灸法。如病侧经筋屈曲拘挛者,取阴经的穴位,肘部取曲泽,腕部取大陵,膝部取曲泉,踝部取太溪等。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休息3-5天进入第二疗程,疗程多少,视病情而定。可配合耳针疗法:取下屏尖、 神门、肾、脾、心、肝、眼、胆、缘中、耳尖、瘫痪相应部位、降压沟。每次取3~5穴,针双侧,用毫针中等刺激,或耳穴帖压法。
4.1.2  口眼斜(中枢性)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初起单刺病侧,病久左右均刺。处方:地仓、颊车、合谷、太冲、内庭等。毫针刺用补泻兼施法;可配合灸法。
4.2  中脏腑:以开闭泄热,醒脑开窍,回阳固脱为治法。
4.2.1 闭证
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处方:人中、内关、十二井穴、太冲、丰隆、劳宫。   毫针刺用泻法或点刺出血。
4.2.2 脱证
取任脉经穴为主。处方:关元、神阙(隔盐灸)。用大艾炷或艾条灸 。
5 自我调护 
5.1  调节情志。本病患者出现肢体偏瘫,口角斜等症状,忧心忡忡,或焦急烦躁,这对疾病的治疗与恢复是不利的。患者必须首先在心理上战胜自我,适时调节自己的情志,保持舒畅的心情,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促进病体早日康复。
5.2  饮食宜忌。 一方面营养要丰富,另一方面又必须适当控制饮食量。食谱应以清淡为原则,避免油腻厚味,肥甘助湿助火之品。应该忌烟酒。
5.3  功能锻炼。 患者在自己病情稳定后,应当树立康复信心,积极主动进行康复训练。在瘫肢体不能自主运动时,应在他人帮助下被动运动,进行肢体按摩,同时作大小关节屈伸、旋转、内收、外展等活动,以促进气血的运行,而增强肌力;当肢体瘫痪恢复到可以抬举时,应及早进行自主运动。
6.注意事项 
6.1  针灸治疗本病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对于早期、中期病人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
6.2  监测血糖,并注意纠正高血糖、低血糖及各种代谢异常。
6.3  饮食疗法以及饮食控制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正如古人所说消渴“治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可疗,不自爱惜,死不旋踵,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卤食及面”。所以针灸疗法必须与饮食控制及饮食疗法配合,在针灸同时,给患者定出合适的食谱、食量。
6.4  本病由于肌肤焦枯,一但受损,易发痈疽。近代有些书中,提出糖尿病患者少用针灸治疗之说。验之临床 ,糖尿病并非不能针灸,只要消毒严格,取穴宜少而精,艾灸疗法不要出现灸疮 。
6.5 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高渗昏迷时不宜针灸。
6.6 合并有皮肤感染、溃疡者不宜针灸、刮痧、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