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化疗与靶向治疗的区别就像“轰炸”与“狙击”。传统化疗像是“地毯式轰炸”:药物在体内“无差别攻击”,既打击癌细胞,也会误伤正常细胞。患者常出现的脱发、恶心、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正是这种“误伤”导致的。靶向治疗则是像配备了GPS的“精准导弹”,通过识别癌细胞特有的“身份标签”(如特定基因突变或异常蛋白),锁定目标,进行精准打击。今天,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医护人员就带您详细了解靶向治疗——抗癌战场上的"精准导弹"。
靶向药物通常有两大类
一类是精准靶向药物,即有基因突变才能使用的靶向药物,如肺癌EGFR突变的靶向药物就是针对该突变研发的。
第二类是针对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俗称“广谱靶向药物”,针对肿瘤血管,通过抑制血管生长和血供,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四大优势让靶向治疗脱颖而出
精准制导:
对正常细胞伤害小,副作用明显轻于化疗。
疗效突出:
对存在对应靶点的患者,疗效可达到化疗的数倍。
用药方便:
靶向治疗多数采用口服制剂,无需住院输液。
动态调整:
通过基因检测可实时监测治疗效果和耐药情况。
哪些患者适合使用靶向治疗?
具有特定基因突变:
如肺癌EGFR基因突变,乳腺癌HER2基因阳性。
部分血液肿瘤和罕见肿瘤的首选方案。
血管丰富的肿瘤,如肉瘤。
靶向治疗前,您必须知道的五件事
1基因检测是入场券
治疗前必须通过病理活检和基因检测确认靶点。
2副作用不容小觑
虽然副作用较轻,但发生率不低。
3耐药性会敲门
平均1~2年,患者可能出现耐药,需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经济账要算清
部分药物费用较高,需提前了解医保政策。
5不能擅自停药
即使症状缓解,也要遵医嘱规范用药。
常见副作用及应对措施
靶向治疗的副作用大多可控,其源于药物对特定信号通路的干扰,而非全面杀伤细胞。另外,多数靶向治疗药物的副作用类似。
精准靶向药物的副作用以皮疹、腹泻、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伤为主。广谱靶向的副作用以高血压、口腔溃疡、手足综合症、血栓、出血为主。
1皮肤“过敏”反应
通常表现为面部、躯干的痤疮样皮疹,手足脱皮等。患者需避免皮肤暴晒,使用无刺激性护肤品,严重时需使用含激素的药膏外涂。
2消化道反应
通常表现为口腔溃疡、腹泻(水样便)等。要注意少量多餐。腹泻时口服补液盐,避免生冷食物。
3心血管系统反应
通常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需注意每日监测血压,限制盐分摄入,避免突然起身等。
4特殊器官损伤
通常表现为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间质性肺炎、结膜炎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且进行性加重时,需到专科就诊。
5出血及血栓
如出现此类情况,需根据严重程度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给患者的特别提醒
服药期间避免西柚/杨桃,这类水果可能干扰药物代谢。
记录用药反应日记:包括服药时间、身体变化等细节。
了解可能的不良反应,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诊。
副作用存在个体差异:相同药物在不同患者身上反应可能天差地别,不要对照他人的反应。
副作用≠药物无效:部分皮肤反应反而预示治疗结果良好。
现代抗癌战争已经进入“精准医疗”时代,靶向治疗为无数患者打开了希望之窗。但需要强调的是,靶向药物不是“神药”,更不是万能钥匙。医生会根据“获益-风险比”制定方案,患者切勿因恐惧副作用放弃治疗。科学认知、规范治疗、医患携手,才是战胜肿瘤的关键。
文字/肿瘤内科 朱亚洲 侯秀凤 郭苗
审核/邵亚娟
图片/网络
编辑/陆灵煜 洪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