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大新闻
医疗强基 | 北京协和医院与北京市第六医院合力书写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命新篇
时间:2025.02.10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将“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作为2025年乃至未来几年医疗卫生领域工作重点。

近年来,北京协和医院着力打造医联体建设的“协和模式”,通过与医联体内各单位实现双向转诊、紧密协作,带动提升医联体整体水平,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为疑难危急重症患者腾挪服务空间,优化优质医疗资源使用质效。近日,北京协和医院与北京市第六医院合力成功救治一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医联体高水平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48岁的刘先生(化名)家住呼和浩特,深受乏力和浓茶色尿症状折磨。经当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4个月后,不仅症状没有缓解,病情还愈发严重,并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反应迟钝。


危急时刻 医联体开启生命“加速度”

刘先生的家人紧急带他来到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就诊。接诊的韩冰教授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敏锐地察觉到绝非溶血性贫血那么简单。疾病来势汹汹,明确诊断刻不容缓,借助北京协和医院与北京市第六医院(下称“六院”)完善的医联体转诊机制,刘先生被迅速转至六院血液内科,接受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from clipboard

▲韩冰教授在六院血液内科病房为患者查体


入院后的刘先生又出现反复高热、嗜睡,头颅核磁显示多发性脑梗死和颅内大片病变。非感染性发热、脾大、糖皮质激素难以控制的溶血、意识状态改变伴颅内病灶……面对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症状,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陈苗教授陷入深思:会不会是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疾病的拟诊闯入她的脑海。

陈苗教授立即为刘先生安排了血IL-10检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陈苗的猜想,患者的IL-10大于1000pg/ml,远高于正常范围(小于9.1pg/ml)。这成为支持淋巴瘤诊断的关键指标。

from clipboard

▲陈苗教授在六院血液内科病房查房


生死关头 二次转诊破局

六院血液内科魏娜医生、北京协和医院住培医师王琦为刘先生完成了腰椎穿刺与骨髓穿刺。腰穿结果显示,脑脊液压力、蛋白含量以及细胞因子白介素-6/8/10 均远超正常水平;骨穿发现了异常表型 B 淋巴细胞。距离揭开病情真相又迈进一步。

借助医联体双向转诊机制,刘先生转回至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王为主治医师为其快速安排了PET-CT检查和皮肤活检。一系列检查结果最终证实了陈苗教授的猜想,刘先生被确诊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明确诊断后,刘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顺利接受了第一疗程化疗,治疗效果显著,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精神状况明显改善,已能与人正常交流。


康复之路 接力转诊续写生命奇迹

刘先生病情稳定后,再次转回六院,由六院血液内科携手康复医学科为其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康复医学科阚婧雅主任团队为刘先生制定了专属康复方案,从基础的关节活动、肌肉力量训练做起,循序渐进增加难度。

在医护人员的悉心指导与鼓励下,刘先生每日坚持训练,从起初只能在康复师的帮助下被动活动,到能自主做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再到搀扶下站立、挪动,刘先生的肢体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在家人的陪同下,刘先生回到家乡呼和浩特继续进行规律化疗。

from clipboard

▲北京市第六医院康复师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我们全家把两家医院的救命之恩永远铭记于心!”近日,医护人员通过电话回访了解到,刘先生已经可以慢慢独立行走,身体情况良好。

北京协和医院与北京市第六医院自开展医联体合作以来,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认真践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原则,全力畅通双向转诊机制,众多复杂病情患者在两院间“因时因势”高效转诊,形成了协和特色分级诊疗模式。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患者诊疗时间明显缩短,医疗效率得到提升,医疗资源配置得到更好优化。越来越多像刘先生这样的患者,从我国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进程中获益,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的坚实步伐,让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成色更足。

文字/北京市第六医院党委办公室 北京协和医院宣传处

图片/北京市第六医院提供

编辑/李苑菁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