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大新闻
圆梦昂首挺胸 | 北京协和医院援藏专家完成西藏首例“生长友好型”脊柱侧弯手术
时间:2025.02.08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直立行走,躺平睡觉,这些再普通不过的动作,对脊柱畸形的患者来说却是一种奢望。近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北京协和医院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蔡思逸带领团队成功为一名脊柱畸形的藏族小女孩白玛(化名)实施了西藏首例“生长友好型”脊柱矫形手术。这一术式的开展,将先进的“生长棒”矫形技术送到西藏百姓家门口,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也为西藏地区脊柱侧弯的孩子们带来了“重塑人生”的希望。

from clipboard

▲蔡思逸(左1)团队在手术中


白玛今年10岁,正在读小学。妈妈发现,白玛经常歪着肩膀,在反复提醒“站直了,别歪着”后,情况也没有改善。近半年来,白玛的右侧肩胛骨逐渐向后凸出。到医院检查后发现,白玛的胸椎存在明显的侧凸畸形,是早发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由于侧凸较为严重,已经失去了支具治疗的机会。小白玛才10岁,随着身体的不断成长,她的脊柱会越来越弯,肩膀会越来倾斜。这不仅影响体态和外观,也可能限制心、肺等内脏器官的发育,导致心肺功能下降、肢体活动不便,出现瘫痪,甚至死亡。对于白玛这种情况,只能利用手术治疗来矫正脊柱、阻止骨骼畸形进展。

脊柱畸形是由于先天或者后天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驼背”,藏区的脊柱畸形发病率较高。此前,由于经验技术不足、设备器械缺乏,在西藏本地开展儿童脊柱畸形的外科治疗始终是一大难题。传统的脊柱矫形手术会将矫形区域的脊柱都固定在一起,只适用于成年人。对于白玛这样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该术式限制了固定节段脊柱高度的增长,抑制了生长潜能,甚至会影响内脏发育。

北京协和医院的脊柱矫形技术与世界同步,已率先在国内开展并推广既能矫正畸形、又能维持生长的“生长棒”非融合脊柱矫形技术。随着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到来,蔡思逸将这一技术带上了雪域高原。

白玛一家慕名找到了蔡思逸。在全面评估白玛的情况后,蔡思逸主任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马小刚主任、洛戎赤乃主任、彭超主任医师讨论,一致决定通过“双生长棒”这种生长友好型的矫形技术进行治疗。该手术方案的制定与完善,也得到了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仉建国教授的指导。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组织多学科团队专家为白玛进行了会诊,麻醉科手术室、儿科、心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等团队共同为她制定了详尽的围术期诊疗与康复方案。

from clipboard

▲蔡思逸为患儿进行术前检查


经过术前的精心准备和反复推演完善每个细节,蔡思逸团队顺利为白玛施行了“生长棒”矫形手术。这例耗时仅1.5小时的手术也是西藏本地完成的第一例使用“生长棒”技术来治疗脊柱侧凸的手术。

术后第二天,白玛就下地活动了。妈妈惊喜地发现,白玛一下子“长高”了近十厘米,重新抬起了头,挺直了脊梁,肩膀也不歪了,可谓“脱胎换骨”。妈妈激动地录制了一段白玛走路的身影,把喜悦分享给全家。白玛的术后检查也提示,手术成功,恢复良好。

from clipboard

▲白玛的正位术前、术后对比图(左侧);侧位术前、术后对比图(右侧)


蔡思逸介绍,“生长棒”技术是一种生长友好型脊柱矫形技术,适用于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生长发育潜能很大、能够在治疗期间坚持随访的儿童脊柱侧凸患者。初次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撑开生长棒”,在阻止脊柱畸形加重的同时,让脊柱继续生长。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在这一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一些国产新型的生长友好型矫形器械和技术正在研发中。蔡思逸表示,希望在援藏期间,让更多先进技术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为西藏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各族群众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字/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 宣传处

图片/蔡思逸 提供

编辑/干玎竹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