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所称的“发热”,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发烧”,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腋窝温度大于 37.3℃。这可能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件“小事”,感冒发烧,再正常不过。可您真的了解这件“小事”吗?人为什么会发热?怎样正确测量体温?发热时人会很难受,可它居然也有好处?本期,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医护人员就来带您认识发热这件“小事”。
人体为什么会出现发热?
说到发热,当然和热的产生与传递有关。体温升高,要么是身体产生过多热量,要么是身体散发热量过少,再或者就是这两者都存在。
人体的热量如何产生呢?运动是最容易产生热量的,除了走、跑、跳等,日常吃饭、心脏维持跳动、呼吸等肌肉的运动也会产生热量(还包括平时发热过程中的寒战)。
身体又怎么散发热量呢?物理学上来说热量的传递就是通过传导、辐射、蒸发。传导即热量从身体内部传到皮肤,皮肤再传到空气或接触的物体;辐射即皮肤温度升高后向四周辐射热量;蒸发则是出汗后汗水在皮肤表面蒸发后带走热量。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通过神经、体液等一系列复杂机制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现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人体的骨骼肌和肝脏属于主要的产热器官,而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在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指令下,这些器官相互配合,将人体体温控制在动态平衡状态以维持健康。
而生病时,各种病原体(也是我们常说的致热源)侵入后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出现障碍时,身体产生热量就会比平常多。人体产热和散热不平衡了,体温就会变化,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的时候就会发热。
如何测体温?
口腔、腋窝和直肠是体温测量的部位,测量工具分别叫作口表、腋表(俗称体温计)、肛表,三者形状略有不同,不可混用,其中以腋下测温最常见。
用体温计测温时,腋窝处应避免接触致热或降温物品(如冰袋),有汗液也必须擦干。将体温表的水银柱甩至35摄氏度以下,将水银端放置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肘贴在胸前,测试5~6分钟后取出,手不可碰触水银端。
腋下温度正常值为36至37.3摄氏度。临床上按照腋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37.4至38摄氏度为低热,38.1至39摄氏度为中等热,39.1至41摄氏度为高热,41摄氏度以上为超高热。
发热的原因有哪些?
发热的原因简单分为两种:没生病和生病。
没生病的情况下,外界环境温度高、剧烈运动后、洗完热水澡后、吃饱饭后,女性在月经前期、妊娠期,以及心理性应激、穿太多等等情况下都可能出现体温上升。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和进餐后体温升高的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摄氏度。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所以每个人的体温略有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下,体温也不尽相同,判定是否发热应与自己平时相同条件下的体温做比较。
生病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过敏、身体创伤(大手术后组织损伤、肢体坏死等)、严重烧伤、心梗、代谢性疾病、药物热及体温调节中枢异常等等因素都可引起发热。
发热的利与弊
我们身体出现的发热,很多是因身体与疾病抗争的过程引发了机体内环境的暂时性改变而造成的,发热也有利有弊。
先来看看“利”。发热其实是人体的一种自卫机制,它能清除病原菌,属于一种自我治疗手段。当病毒侵犯人体时,我们的免疫系统就会进行反击。升高体温意味着在破坏细菌、病毒等的生长环境,阻止这些病原体生长。同时身体释放有免疫活性作用的细胞,加强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有效控制细菌、病毒的感染,甚至能将其直接“杀死”。
发热也有助于诊断疾病。发热是很多疾病的早期表现,发热的时间、最高最低体温数值、发热持续时间、发热伴随症状、是否能自行退热等等信息有助于医生诊断疾病。
当然,发热也有弊端,它会累及心脏。这是由于发热时交感神经兴奋,细胞代谢增加,导致耗氧量升高、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这会给心脏病患者造成很大负担。若感染累及心脏,还可能造成心肌炎,严重时出现猝死。
发热还会影响肠胃功能。发热时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口腔分泌唾液不足,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可能导致养分供应不足,且易出现口腔感染。
此外,发热会损伤大脑。长期高热及超高热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负面影响,当细菌、病毒等侵入脑中,易出现头痛、呕吐、惊厥等现象,甚至可能诱发脑膜炎等疾病。
体温的异常应被视为疾病的一种表现,目前临床上引起发热的疾病有200多种,患者需要通过临床症状、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来判断原因,再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发热是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机体对致热原的反应,要学会正确对待发热,科学应对,切忌盲目用药。由于可以引起发热的病因繁杂众多,对于那些经过常规处理热度依然经久不退、或者高热患者(体温达39.5℃~41℃),伴有精神萎靡、惊厥、持续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者应予及时送医,查明病因,及时给予对症和对因治疗。
文字/感染内科 张岑 白卉 刘亚 郭盈盈
审核/感染内科 范洪伟 刘正印
编辑/张达谦 洪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