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院至今,北京协和医院完整保存了400多万份病案。这是中国现代病案管理的开端,也是鲜活的“教材”和珍贵的医典,更见证了协和人持续向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发起的一次次挑战。适逢国际罕见病日,让我们翻开一页页尘封的病案记忆,发掘协和病案中的首例成骨不全症——
1950年1月29日,北京协和医院产科病房,一个小生命以出人意料的缄默方式来到了这个世界:尽管是足月顺产,但直至出生后10分钟才开始发出了哭声,而查体后的新发现使产科大夫立即做出了X线检查的决定。患者具有极为罕见的蓝巩膜、稍显短小的四肢和疑似骨折的肋骨,似乎是仅仅偶见于文献中的“脆骨症”?放射科大夫给出了非常详细的骨骼X线片报告。
放射科对新生儿拍摄了全方位的X线片来辅助诊断,惊讶地发现这个刚刚出生的小宝宝居然到处都是骨折!颅骨多处可见陈旧性骨折,说明在子宫内就已发生骨折;同时,颅骨还“薄如蝉翼”,也是十分不可思议。四肢骨、肋骨、锁骨均可见多处陈旧或新发骨折,此外还有诸多变形之处。这些X线发现,提示着这个小宝宝出生前就经历了那么多痛苦,实在是太让人同情了。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疾病呢?对当时的北京协和医院,尽管是“见所未见”,但并非“闻所未闻”。特征性的蓝巩膜、宫内骨折、骨骼变形等等临床表现,都指向着同一个诊断:成骨不全症。该病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性骨骼疾病,因骨基质所必须的I型胶原蛋白缺陷引起,通常为基因突变所致。这一疾病在分子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兴起后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查清楚几乎每位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了,但在1950年代,认识该病确实是相当困难,然而当时的协和妇产科和放射科仍然做到了正确诊断。这是北京协和医院有病历记载的第一例成骨不全症,就目前资料看,也很可能是我国首例*。
▲病案资料
当然,从现在的观点看,该例患者很不幸地属于成骨不全症最重的一个亚型(围生期致死型),也于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但当前我们已经有了不少治疗手段,近来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也为这类患者的治疗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采用双膦酸盐、地舒单抗等药物治疗成骨不全症,可有效增加患者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取得了可喜的疗效。
成骨不全症作为一种内分泌领域的罕见病,患病率仅1/15000-10000新生儿,但其导致反复轻微外力下骨折、进行性骨骼畸形、身材矮小等,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的痛苦是非常大的。在罕见病日,我们希望全社会都能够认识成骨不全症患者,都来关注和帮助他们,让他们也能够温暖地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注: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科于1951年发表于《中华儿科杂志》的成骨不全症病例报告诊治于1950年12月
文字/李乃适 李梅
图片/病案科提供
编辑/王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