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浦爱德诞辰135周年 | 中外学者在协和畅谈健康社工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12.28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12月23日,在浦爱德诞辰之际,北京协和医院举办纪念浦爱德诞辰135周年暨中国现代健康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北京协和医院纪委书记杨敦干、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沈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严俊等出席座谈会。中外学者围坐一堂,共同缅怀浦爱德先生,深入探讨中国健康社会工作在新形势下的传承与发展。


from clipboard

1921年,西学东渐,肇始协和,出生于中国山东的浦爱德(Ida Pruitt)也在这里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服务部,以帮助患者摆脱疾苦,重返正常生活为己任,创立“医疗+社会”的综合服务工作模式;建立以个案服务为主的服务体系,为疾病医学诊断补充了“社会诊断”;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和教研人员,使社会工作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传播至各地乃至亚太地区。浦爱德的宝贵经验对于当今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浦爱德”命名的志愿服务队每天穿梭在协和门诊楼内,架起医患之间的温情桥梁。


from clipboard

“正如张孝骞教授一生坚守的‘治人而非仅治病’,协和一直倡导的也是“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治疗模式。”北京协和医院纪委书记杨敦干表示,协和精神的精髓是忠于科学的事业精神与忠于人民的奉献精神两大意识流汇合的结晶。对于社会服务部来说,传承浦爱德的社工服务精神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是最好的传承,也希望通过今天这个平台的搭建,加强多方合作与资源融合,推动中国健康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from clipboard

谈及浦爱德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Crook Micheal)及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驻华首席代表李文凯表示,离开协和后,浦爱德就投身于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但欣喜地看到,她的事业一直在传承,同时也期待与协和在多领域加强合作。浦爱德研究专家及传记作者金敏(Marjorie King)教授也在大洋彼岸通过视频的方式分享了她的感悟。


from clipboard

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发扬浦爱德精神,推动健康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也成为新课题。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公众权益保障处姚秀军处长从发展格局、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发展态势等方面分享了首都医务社工的发展路径,并提出期许,“北京协和医院能够勇立时代潮头,引领创新发展,为首都医务社工建设贡献协和智慧。”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刘继同教授深刻剖析了社工制度的历史发展和时代特征后,提出了中肯建议。


from clipboard

作为中国社会工作服务的“发源地”,浦爱德所倡导的服务精神也在协和生生不息,流传至今。北京协和医院病案科主任李乃适通过分享一页页泛黄的院内访视记录等,从历史病案中管窥到浦爱德领导下的协和社会服务部工作的细致程度、挖掘深度和覆盖广度,以及所作出的贡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社会工作部主任李春厚以生动的案例娓娓道来今日协和社会工作的场景、理念,通过成立“浦爱德志愿服务队”、招募医务社工、探索教学实践等工作为患者提供有温度、多维度、精细化服务。人们常说,协和的大夫都是“熏”出来的,康复医学科主管技师陈昂在这种熏陶下,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康复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的经验。


from clipboard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嘉宾纷纷表达了对座谈会的心得以及对健康社会工作的理解和看法,就健康及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在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达成共识,并热烈探讨了健康社会工作在多元合作模式下可以达成哪些建设与发展。“创新作为,务实所为,积极有为,顺势而为。”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赵蓬奇用四“为”道出健康社会工作的真谛。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未来,协和人也将继续发扬浦爱德倡导的服务精神,创新社会工作发展“协和模式”,为患者提供更高品质、更有温度的服务。

延伸阅读:

协和文化名片 | 浦爱德志愿服务队:门诊有需求,认准橙马甲

北京协和医院“浦爱德”门诊志愿服务项目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


文字/宣传处 社会工作部

图片/孙良

编辑/王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