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院动态
上新了协和 | 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垂体疾病创新诊疗中心”,探索专病诊疗新模式
时间:2022.05.10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敬霞 杨睿哲 邓侃

4月18日,北京协和医院“垂体疾病创新诊疗中心”(以下简称“垂体中心”)正式成立。患者只需挂一个号,就可获得多学科专家的“一站式”诊疗。这个“以疾病为中心”的学科群,全方位创新服务模式,包括联合门诊、多学科会诊(MDT)及联合手术。通过高质量整合医疗资源,优化多学科协作诊疗流程,提高就诊效率,丰富服务内涵,更大程度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

“垂体中心成立当天,我们就和耳鼻喉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共同为一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合并垂体生长激素瘤的患者进行了7个多小时的联合手术。”中心主任姚勇表示,这个病例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都是罕见的。

患者今年59岁,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吕威发现患者的右侧鼻腔、鼻窦充满肿物,肿物反复出血,向上破坏了前颅底的骨质,向前突破了颌面部骨质,累及皮下软组织。结合外院的活检结果,诊断为“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同时,患者40余年前因“肢端肥大”发现垂体生长激素瘤,伴有高血压、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伴重度低氧血症、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下肢静脉血栓、重度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等基础病史。因病情复杂,耳鼻喉科发起与垂体疾病创新诊疗中心、麻醉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血管外科、基本外科、心外科等的多学科会诊(MDT)。

专家们经过讨论达成共识:手术是目前最佳的解决方案。但如果耳鼻喉科先做手术,术后会导致鼻腔粘连、结构紊乱,可能错过垂体瘤最佳手术时机,甚至错失手术机会。“做!我们一起进手术室。”会诊中,姚勇一锤定音地说。

尽管做了充分的术前准备,患者的治疗依然困难重重。入院时患者已是重度贫血,期间鼻腔肿瘤不断渗血,在连续输注了6个单位红细胞后,血色素才达到中度贫血的下限,可以手术。手术当天,耳鼻喉科在全麻条件下行经鼻侧切开右侧鼻腔颅底肿物切除术,也就是“掀开”进行手术,而垂体手术则需在鼻内镜下经蝶窦切除。因为对位置的要求不同,所以手术呈“接力赛”的方式进行。耳鼻喉科完成第一棒时,因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跑道”已经非常“斑驳”,只能靠一点点摸索着做。姚勇与吕威小心翼翼地配合着,终于达到了“终点”,切除病灶。这时,医护人员紧绷着的弦也终于松了下来。目前患者已顺利出院。

from clipboard

▲吕威(前排右)与姚勇(前排左)紧密配合进行“接力”手术


如果说传统诊疗模式是“分散打法”,垂体中心成立后将进一步推进“协同作战”模式,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及放射科是垂体中心固定成员,与兄弟科室的“飞行嘉宾”一起诊治。目前,垂体中心已梳理适用于不同垂体疾病的诊治流程,构建规范化诊疗体系,开展多项临床队列研究。

垂体联合门诊是垂体中心已施行的另一项多学科诊疗模式。“从目前的症状和检查结果看,我和邓大夫都倾向于孩子属于垂体属于青春期增生,并非垂体瘤。”4月22日,在垂体联合门诊诊室中,内分泌科常务副主任朱惠娟与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邓侃共同出诊。患者在北京协和医院App上点击预约挂号,在外科及内分泌科菜单下都可以找到“垂体联合门诊”,挂号后可在一个诊疗服务区域内获得相关科室专业规范的诊断。垂体中心不仅为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精准治疗,还提供随访、康复等医疗服务。目前,垂体中心联合门诊时间为每周五下午,未来还将扩大出诊单元,增加疑难危重症挂号入口。

from clipboard

▲内分泌科朱惠娟(左二)与神经外科邓侃(左一)在垂体联合门诊出诊


垂体疾病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在协和医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垂体疾病创新诊疗中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诊疗范围,创新服务模式,将有效推动垂体疾病诊疗专科化、全程化和智能化管理,有望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填补中国垂体疾病临床研究空白,打造标准化垂体疾病数据及样本库支撑基础转化研究,探索垂体激素检测全国标准化,开展新项目助力罕见垂体疾病病诊断,发挥多学科优势协同攻关难治性垂体疾病的预警和治疗策略,充分发挥“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

from clipboard

▲垂体疾病创新诊疗中心团队合影

图片/王敬霞  垂体疾病创新诊疗中心提供

编辑/王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