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大新闻
协和史话 | 大医云集的农村巡回医疗队
时间:2021.06.11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苑菁


from clipboard

▲1965年农村巡回医疗队在湖南湘阴县合影,前排左起:李洪迥、刘士豪、林巧稚、黄家驷、张之强、李全成、吴英恺、冯应琨;二排:周华康(左六)、金兰(左八);三排:张承芬(左二)、曾宪九(右一)


1964年的秋天,湖南湘阴县的老贫农黄保生家中,住进了一位“北京来的白头翁”。

65岁的协和胸外科专家黄家驷化名为黄盖明,来到湘阴农村,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卷起裤腿修堤挖土,脱掉鞋袜下田插秧。在劳动之余,他注意到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非常严重。带着问题与思考,他回到了北京。

1965年初春,黄家驷又来到了洞庭湖畔的湖南湘阴,但这一次他带领的是一队人马。这是一支由北京协和医院各科专家组成的巡回医疗队,由黄家驷任总领队,队员包括内科张孝骞和金兰、妇产科林巧稚、外科曾宪九和吴英恺、儿科周华康、内分泌科刘士豪、神经科冯应琨、皮肤科李洪迥、眼科张承芬等各个学科的医学大家。在毛泽东同志“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下,这支“协和梦之队”怀着提高农村卫生水平的信念,将精湛医术和基础医学知识送到湘阴人民的身边。

为了此次湘阴之行,彼时已64岁的林巧稚做足了准备工作。她了解到湖南洞庭湖地区眼病多发,便专门去眼科学习,还特意向中医学习了针灸。为了适合劳动,一向注重干净整洁的林巧稚将常年习惯穿着的中式服装留在了北京的家中,带去的都是行动便利的服装。

到了湘阴农村,队员们克服各种困难,在新泉、关公潭和浩河三个地区展开了巡回医疗。他们定点设置门诊和临时病床、手术室,对于因病重而不能前往就诊的患者,不论路途远近和时间早晚,一律上门诊治,风雨无阻。

from clipboard

▲李洪迥为农民检查疾病


from clipboard

▲金兰在渔船上为农民诊病


虽然当地条件差,设备落后,但队员们严谨认真,没有丝毫懈怠。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多年,许久不上手术台的黄家驷,在一位胸壁瘘管病患者的坚持下为其做完手术后,自己清洗手术器械。林巧稚更是每天亲自检查手术室消毒情况,要在手术检查床上铺好几层铺巾以防细菌感染,卫生条件虽简陋,但她的患者却从不曾发生过感染和并发症。

据医疗队亲历者湖南人吴怡煌回忆,医疗队在湘阴从未与患者产生过医患矛盾,队员们的医疗作风、服务态度和忘我精神令人难忘,深受村民们信任与热爱。林巧稚刚到湘阴时,还有很多妇女患有妇科病却不愿脱衣服接受妇科检查,到后来,村里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位北京协和来的64岁的“救命的林婆婆”,有的丈夫甚至主动拉着自己的妻子前来看病。

from clipboard

▲ 林巧稚带领赤脚医生为孕妇做产前宣教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留下一只带不走的医疗队,黄家驷提出,希望举办两年制半农半读医学班。因为不想给当地政府增添负担,他婉拒了政府的医学教育经费拨款,坚持勤俭办学。在阴湿多雨的湖南农村,他为确定校址、筹集资金和招收学生而奔走不停。

1965年4月1日,设在新泉中学内的半农半读医学班正式开学了。这个医学班基础课不分学,临床课不分科,为解决农民实际看病需求培养人才,要求学生“学了几种病,就会治几种病”。黄家驷亲自编写讲义并授课,在讲授了细胞、组织、系统、细菌、病毒这些基础知识后,他还指导学员们用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学员兴奋地感叹:“这是农村一件破天荒的事。”

from clipboard

▲ 黄家驷为半农半读的医学班授课


from clipboard

▲ 黄家驷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


这支以协和人为主的巡回医疗队,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救治了3万多人,为湖南湘阴培养了一批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并编写了《农村医学》和《农村卫生员课本》两本教材供南方农村培训卫生员使用,以及《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普及卫生知识,将当时最精湛的医术送到了最基层。自1965年至1977年,12年间协和共派出由著名专家组成的医疗队94批,共计1458人次,足迹遍布19个省市的60多个地区。医疗队员深入村社、高原牧区,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农民看病治病,培训“赤脚医生”。

农村巡回医疗队,只是北京协和医院巡回医疗队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协和人倾注大爱,坚持为老少边穷地区送医、送药、送知识,帮扶带动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北京协和医院巡回医疗队,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责任与担当,是一种与人民健康、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绑系在一起的初心与使命。

from clipboard



图片/北京协和医院


编辑/王晶 张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