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ICD,治疗心室颤动的利器
时间:2020.09.27
点击数:
字体: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杨德彦主治医师

     

      人要活,心得跳。

但是,很多疾病会导致心脏乱跳。要么跳得太快,要么跳得太慢,要么跳得乱七八糟,毫无规律,甚至还可以像身体发烧寒战时那样颤动,这些现象就是“心律失常”。也就是说,心脏的跳动失去了正常的节律、规律和韵律。如果心脏跳动过于缓慢就是“心动过缓”,反之,就是“心动过速”。

众所周知,心脏分为心房和心室两部分,它们俩都可能乱跳。如果心室出现寒战一样的颤动,就称为“心室颤动”,简称“室颤”,这是一个令医护人员“深恶痛绝”的恶性心律失常。因为室颤一旦出现,如果抢救不及时,人就可能猝死。

某些疾病到了比较严重的阶段,都可能引起室颤,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炎等。室颤一旦出现,需要及时“电除颤”。医疗剧里的大抢救常常有这样一幕:医生抓起两个把手,按在患者前胸,大吼一声,闪开,随即患者在病床上弹了起来……这就是电除颤。

积极治疗相关的基础疾病可以大大减少室颤的发生。然而,积极治疗并不能完全避免室颤的发生。室颤如果发生在医院外面,比如在单位、在家里、在路上,可能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随着医学的进步,应对室颤有了更好的方法——“可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简称ICD)。医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手术,将一个小巧玲珑、金属密封的小盒子埋藏在患者的左前胸皮下,小盒子引出一根(或两个)电极导线,通过血管连到心脏里头,这个“除颤器”就可以成为患者的保护神了。

ICD通过电极导线和盒子里面的精密电子元件来精确识别室颤是否发作。一旦识别到室颤,ICD会迅速放出强劲电流来除颤。很多情况下,患者都没有明显不适,一次惊险的电除颤就完成了。患者的性命,就在这电光火石的一瞬间被ICD挽救。安装了ICD,患者相当于拥有了一位不知疲倦的电子医生陪伴,平时瞪大眼睛、竖起耳朵,紧盯患者的心律,一旦有事,就会迅速出手。

ICD虽好,也不是每个患者都需要安装。ICD的安装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医生会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室颤发生风险的高低等来仔细评估植入ICD的必要性。

植入了ICD也不是一劳永逸。患者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装了ICD就无需吃药治疗基础疾病了”。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心脏有严重疾病的患者一生都像是在走钢丝,药物治疗基础病好像是给患者按装了一根平衡木,ICD则是在患者脚下拉了一张安全网。我们总不能因为有了安全网就扔掉平衡木吧?从钢丝上掉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ICD一旦植入体内,就会开始耗电。监护患者心律,要耗电;进行电除颤,更要耗电。ICD通常无法充电,需要通过再次手术来更换电池。如果不是经常放电除颤的话,ICD的电量通常能维持7~8年。

ICD也不是完美的。严重困扰患者、医生以及ICD领域专家的一个大问题就是ICD还是有点“笨”,它有时会犯错误——“误放电”。有时患者只是发生了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ICD也会迅猛放电,这样一来患者会承受一次剧烈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幸好,通过ICD专家的不懈努力,ICD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误放电的机会大大减少了。

ICD另一个缺点是太贵,最便宜的ICD也得接近十万元人民币,有些时候,部分亟需ICD治疗的患者会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解决这个缺点,得多方面共同努力。

总体而言,尽管还不完美,ICD仍无愧于“治疗室颤利器”的称号。相信通过医疗器械科学家、ICD专家、临床医生、患者和医政部门的共同努力,ICD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平价,让越来越多有需要的患者可以植入ICD。

科普作者
杨德彦
主治医师
查看更多
相关科普文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