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骨科团队通过12年系列研究深入攻关,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证实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异常可能是疾病发生的核心机制,锁定长链非编码RNA——“LncAIS”在该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期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早期诊断及遗传咨询等提供理论依据。由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庄乾宇副教授申报的该项成果荣获2018年度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未来之星”奖一等奖。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发病率约占青少年的2%~3%。AIS患者脊柱的每一个单独椎体都发育正常,但拼装起来脊柱就呈现出神秘的螺旋样排列方式,这种发育畸形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早在21世纪初就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了全面适合脊柱畸形特点的协和(PUMC)分型。2006年,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邱贵兴院士及北京协和医学院沈岩院士的指导下,在骨科仉建国教授支持下,庄乾宇副教授进一步开展AIS发病机制的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哺乳动物骨髓基质中的一种具有分化成骨、成软骨、成脂肪作用的细胞亚群。AIS的骨量减低、生长发育异常等特点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异常导致骨骼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协和骨科团队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异常是AIS疾病发生发展及伴发骨量减低临床现象的重要机制这一假说。
自2006年开始,协和骨科团队通过对AIS患者与健康人在不同层面的对比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构建出AIS干细胞的差异蛋白谱,并提出某些关键蛋白对AIS的发生发展可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进一步全面整合多维度证据,与中国科学院范祖森教授实验室广泛深入合作,在AIS患者差异数据的核心位置锁定一条新的长链非编码RNA(ENST00000453347),最终证实其在AIS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下降,从而导致不能正常进行成骨分化。这一关键通路机制的确定解释了AIS患者普遍伴发的骨密度下降和骨骼发育不平衡现象,并可能作为重要因素参与AIS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协和骨科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公开以疾病名称命名这条长链非编码RNA为LncAIS,研究系列成果先后发表在基础医学干细胞分化领域的权威杂志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影响因子8分),以及临床脊柱领域权威杂志Spine、The Spine Journal等。邱贵兴院士及仉建国教授给予该项成果高度评价,认为其有望为AI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标志物和干预靶点,是国际脊柱侧凸病因学领域的一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