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由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主办、北京协和医院承办的首届中国重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术大会在京举办,来自全国的2000余名重症医学同道参加了本次会议。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会长金小桃,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信息司司长毛群安、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张学高,北京医学会会长金大鹏,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副会长崔艳丽,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陈德昌教授(上海),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朋林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老主任陈德昌教授、重症医学系主任刘大为教授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大会并致辞。
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聘书颁发仪式
大会同期举办了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标准化委员会成立大会,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隆云教授当选为首任主任委员,周翔副主任当选为常委、秘书长。
本次大会以“现象•数据”为主题,内容聚焦重症患者临床表现背后的大数据,围绕患者床旁数据的获取、分析和整合,探讨如何让客观数据“说话”,助力重症患者的临床诊疗。会议为期两天,共设置“数据—现象”“重症呼吸”“重症血流动力学”“重症神经+镇静”“重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循环保护通气”“重症血流动力学”“重症肾脏”“重症质控”“重症感染”“重症影像”“重症凝血+消化”“重症护理”等13个板块,来自医疗界和信息技术界的专家通过WORKSHOP、主题正反方陈述、病例讨论、教授查房和答疑、专题学术报告等形式,分享前沿观点,展开热烈讨论,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学术内容,既紧扣大数据的主题,又与临床实践息息相关,得到参会代表的广泛好评,为全国各地的重症医学同仁搭建了一个凝聚共识、共享智慧的学术交流平台。
近年来,医学技术发展迅速,重症患者的监护由原来只能观察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大体生命体征,发展到现在可以实现心、肺、肾、脑等多器官功能评价,患者床旁仪器设备不断增多,同一时段有近百项数据客观呈现患者的生理状态,不同时段数据的变化又可以描述患者的病情进展,每一位重症患者都是海量信息的集合体。因此,数据的整体管理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清晰判断和精准治疗。
会上,隆云教授指出,临床表现与医疗数据应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有的重症患者可能还没出现临床表现,但数据的变化已提示患者将要出现问题了,这便是数据给出的诊断。但有时现象与数据又是分离的,一个患者表现为出血,但所有的凝血指标都是好的,数据与现象不统一,这是重症医学科医生面临的难题。因此,使用好重症大数据可以让治疗更加精准和迅速。
基于重症大数据驱动的临床诊疗模式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成为重症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针对影响和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综合征,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正在尝试将重症大数据开发成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打造一个可以在床旁辅助医生和护士的人工智能医生,通过多维度管理,让重症患者更安全。
未来,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将通过学术交流、制定指南、统一标准等途径,把分散在全国的医学信息孤岛连结起来,推动建立中国重症医学大数据科研共享平台。
韩丁副院长与重症医学科三代主任合影(左起:隆云、韩丁、陈德昌、刘大为)
图/重症医学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