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徐蔚海副教授牵头的一项国内多中心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与中国青年人的隐源性卒中相关,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欧洲神经病学(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IF 4.162)杂志上。
近年来,青年卒中的发生率在中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一部分患者没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卒中高危因素,也没有常见的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房颤等病因,却发生了卒中。这种隐源性卒中是少见病,也是神经科的疑难病症之一。二十世纪80年代,欧美等国家曾提出卵圆孔未闭(右心和左心的先天性孔道,出生后一般闭合)是隐源性卒中的相关因素,而从静脉来源经PFO到达体循环的反常血栓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一个最著名的病例是以色列总理沙龙。他拥有青年人一样的正常血管,却因PFO而患上脑卒中。与欧美人群相比,中国人群有非常低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因此在中国人群中证实PFO与隐源性卒中的相关性对这一假说很重要。可惜的是,该研究领域长期处于空白状态。
徐蔚海副教授领导的多中心团队,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的盐水激发试验的方法诊断心脏右向左分流(主要由PFO造成),比较分析了153例青年隐源性卒中患者和135例健康志愿者,发现卒中患者的右向左分流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39%vs 29%,p=0.02)。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健康青年人群的心脏右向左分流普遍是小分流,而大分流几乎仅见于卒中患者,这一点不同于欧美人群。基于这一发现,徐蔚海副教授等研究者提出:在中国人群中,只有大分流是病理状态,小分流即使发生在卒中患者身上也可能是“无辜的旁观者”这一新的理论。
该研究是唯一一项关于中国人群心脏右向左分流的国内多中心研究,首次揭示了中国健康青年人群的心脏右向左分流发生率。它为未来中国人群隐源性卒中和PFO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尽管PFO与青年人卒中相关,但是绝大多数青年卒中还是由于传统的高危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造成的”,徐蔚海副教授解释说,“从公共群体角度,推行高危因素的监控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更重要的预防措施”。
中国青年人群隐源性卒中与卵圆孔未闭有关
时间:2013.12.30
字体:小大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