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中医科:心怀苍生成大医 ,医护和睦似至亲
时间:2013.01.05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郭晶

     “协和91年的发展史就像一本书,中医科是其中的一页。”五十六年前,协和并没有设置中医科室。1955年,周恩来总理作出“中医要进入西医医院”的指示,协和医院成立了由院长直接领导的中医科办公室。1961年,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正式成立,由当时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史济招教授担任科室负责人,同时聘请了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陈慎吾、钱淇光、李重仁等为顾问。1979年,中医科聘请施今墨的入室弟子祝谌予担任科主任。几十年来,协和中医科在历届主任的领导和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以中西医结合作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全面开展医教研工作,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2007年,协和中医科成为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2011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项目建设单位。

    生命至上的坚定信念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皆如至亲之想。”这句话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一部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著作。这本书明确地阐述了作为苍生大医,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协和中医科梁晓春主任在编写西医高等院校中医学教科书时,首次把传统医德的内容加入其中,希望这些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思想能成为当代医学生和医生规范自我、独善其身、鞭策奋进的精神食粮。
    受传统医德的熏陶和中医临床思维的影响,中医科的大夫都能以病人为中心,因“人”制宜,通过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职业背景、家庭条件及生活环境等多个影响因素来分析病情。渐渐地,医生和病人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郭赛珊教授从1960年来协和,几十年如一日,热情为病人服务,她以老主任祝谌予教授为榜样,对病人努力做到来者不拒。她说:“病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做医生,不能主观。”近年来,郭赛珊教授因为颈椎、腰椎不好,不能坐着问诊,她就带着颈托、腰托给病人看病,坚持出诊,给青年人树立了特别好的榜样。淑桦(化名)是一名严重的干燥综合征患者,从1997年开始看董振华教授的门诊,15年来从未间断。她说只要吃了董大夫开的药,病情就能稳定。郝伟欣副教授面对抑郁症患者,除了开一些疏肝调气的药外,大部分时间是听患者倾诉,帮他们疏解烦躁情绪。梁晓春主任为了方便复诊病人,多年来坚持提前1小时开诊。在她的带动下,中医科许多高年资的医生,如徐惠媛教授、张孟仁教授、郝伟欣副教授等,都是提前1小时开诊来方便患者就医,满足了病人的需求,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来中医科就医的患者,有很多存在心理问题,有时一位患者的就诊时间要30分钟以上。但中医科的医生们总能耐心地倾听患者的倾诉,给予他们安慰与鼓励。身教重于言传,年资高的医生为年轻医生们树立了榜样,他们弘扬协和精神,传承科室文化,“诚于品德,精于专业”,对病人更耐心、更细心、更贴心,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办院理念。

 

    精诚团结的科室氛围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视之,不及者荐拔之”是传统医德的处事精华。中医科不仅关心年轻人的成长,还关照离退休老人的生活。工会和支部为离退休的老教授们指定了一对一的联系人,对身体不好的老师,帮助他们就诊、取药,甚至购买生活用品。退休老同志生病需要自费时,大家慷慨解囊,给予帮助,这让老教授们心里如沐春风。老教授们同样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每周大查房时,经验不足的年轻医生爱向前辈请教,老师们总是热情地指点迷津。中医科强调以“仁者爱人”行事,以“推己及人”交往,科室搬入新门诊楼后,中医科门诊组长郝伟欣将所有带窗户的诊室全部分给老教授,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可以感受到同事之间和睦相处的氛围。
    科主任鼓励青年医师参加学术会议和对外交流,提高医教研水平。协和中医科每年都会吸引来自美国、芬兰等国家的中医爱好者前来学习,所以提高英语水平很有必要。今年中医科全员培训的重点就是提高英语水平,在英孚英语的协作下,通过10次网上课程和10次面授课程,全面提高医生的听说能力。中医英语教学难度高,要求医生不仅要知道常用医学用语,还要懂中医古文的翻译。为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科里还为年轻医生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今年1月,4名通过了英语考试的年轻医生被选派参加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办的第九届亚太地区医学教育大会,回来后他们纷纷感慨接触到了许多全新的医学教育理念,受益匪浅。

 

    中医特色的环境氛围

    走进中医科门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古朴雅致的《清明上河图》,明亮的灯光透过精致的灵芝纹灯罩,洒在宽敞的大厅里,显得柔和而又温馨。每个诊室都配有古色古香的柜子,让人仿佛置身于优雅的学堂。候诊区滚动播放着的中医宣教片,为患者普及中医传统知识。新门诊还设立了患者会诊宣教室,普及健康知识,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书法作品,警示每位医生要做到“诚于品德、精于专业、勇于探索、融于同道”。
    别具匠心、舒适温馨的布置不仅改善了患者的就诊环境,还吸引了众多领导、同仁的参观指导。9月28日,卫生部陈竺部长、张茅书记一行参观了中医科,参观过程中,领导称赞协和重视中医工作,节约环保搬家的理念也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成功的背后,凝聚着众多中医科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在科室整体配色、装饰方面经过了多次讨论,针对壁画的装饰进行了多次推敲,从李时珍采药图到张仲景画像,中医科反复讨论,最终才确定了《清明上河图》这个方案。为了“大医精诚”的文字、插图及时定稿,梁晓春主任等连夜赶制。由于针灸挂图等内饰要晚上10点以后才能运到,孙华副主任就一直守在医院,徐慧媛教授、张改丽护士长也特意从家里赶来帮忙,挂图装好后已经是夜里12点多。虽然辛苦,但大家心里感到特别甜。
    “新门诊楼的启用为中医科提供了优雅的工作环境,但搬家前的准备工作却繁琐而辛苦。搬家前,服务台的张改丽护士长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井井有条地给所有物品分类、打包、贴标签;尹德海医生为新系统上线付出了辛勤劳动,他编制科室常用处方,培训离退休人员使用新系统,工作做得井井有条。9月27日,全科搬家总动员,孙华副主任为主帅,张改丽护士为副帅,所有的护士医生都来到现场。针灸室的病床、床单、小凳子和小车等擦拭干净后继续使用,孙华副主任说:“实在旧的不能用才报废”。整个搬家行动也得到了北区综合办的大力协助,以及中石化、中海油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
    为了使科里每位成员都熟悉新HIS系统,中医科在十一长假前最后一天组织开展信息系统培训,通过互相提问的方式查漏补缺,提高熟练程度。十一期间,科主任轮流值班,孙华副主任基本没有休息。10月4日上午,新门诊楼试运行假日门诊,门诊人满为患,中医科不算加号就挂出了159个号。同时,中医科还承担了门诊开药工作,原本安排的3名医生已不能满足需求,又临时打电话调来了3位工作人员。大家毫无怨言,一直忙碌到下午2点多才吃饭。搬到新的环境,大家好像忘记了搬家时的辛苦,幸福地享受现在的美好时光。张改丽说:“这是我在中医科经历的第三次搬家了,先是从门诊2层搬到以前的小北楼,然后搬回门诊5层,现在又搬到北区,感觉环境越来越好了。中午大家有地方一起吃饭了,聊聊工作,分享各自发生的故事,说说笑笑的,感觉特别温馨。”

    “ Work hard, play hard”,别看平时中医科的大夫们那么严肃,其实私下个个活泼开朗、才华横溢。每年的新年联欢会上,大家都挖空心思、反复排练,节目一年比一年精彩。田国庆的相声,杨丹的舞蹈,研究生的小品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郭赛珊老主任,她表演的孙大圣、卓别林、杨子荣,个个都惟妙惟肖,看得台下的观众目瞪口呆,眼花缭乱,捧腹大笑,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