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
从病例谈痛经的中医治疗思路
时间:2017.12.10
字体:
作者:徐慧媛
来源: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
    病例回顾
     病例1简介 患者38岁
     主诉:痛经半年。患者于半年以来,每以经期前及行经第1天小腹冷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并伴有腰骶疼痛、酸冷、下坠感,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及膜样剥脱。每次行经需服止痛剂如芬必得等,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此次行经症状加剧,至就诊时腰腹仍有轻度冷痛,白带偏多,清稀。患者自述病前饮冷较多,患病后,已节制生冷饮食。平素喜暖,纳可,睡眠欠佳,余无特殊不适。舌淡暗,苔白润,脉沉。
     诊断:痛经
     辨证:肾虚宫寒血瘀
     治法:补肾暖宫,活血止痛
     方药:淫羊藿10g 仙茅10g 菟丝子10g 枸杞子10g 五味子10g 覆盆子10g 车前子10g 当归10g 延胡索10g 野菊花15g 白芍10g 菖蒲10g。十四剂水煎服。
     方中淫羊藿、仙茅、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温肾增精;当归、白芍、延胡索养血活血;菖蒲安神调志;野菊花解毒消炎,针对带下之症而用。
两周后患者就诊,药后无特殊不适,腰腹痛基本消失,睡眠稍有好转。二诊时正值经前期,修正处方如下:
     淫羊藿10g 仙茅10g 小茴香6g 炮姜6g 延胡索10g 五灵脂10g 没药10g 川芎10g 当归10g 生蒲黄10g 桂枝10g 赤芍10g 白芍10g 香附10g 柴胡10g 益母草30g。七剂水煎服。本方以少腹逐瘀汤为基础方加减,望能起到补肾暖宫,活血止痛之功效。
     上方服用第六剂时行经,腹痛大减,少量血块,未见膜样物排出,未用止痛剂。
      病例2简介 患者36岁 就诊时间:5月20日
     主诉:痛经6年余。
     患者每以经期小腹疼痛已经6年,月经量逐渐减少,经色暗,有血块,块下痛减,经前乳胀,性情急躁,口干喜冷饮,睡眠不佳,多梦。平素工作压力较大,自觉与同事关系紧张,经常暗自生气,自觉有焦虑情绪,尿黄,大便偏干。脉弦细,舌淡暗苔白。
     诊断:痛经
     辨证:肝郁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
     方药:柴胡10g 当归10g 白芍10g 薄荷6g 白术10g 茯苓15g 香附10g 丹皮10g 黄芩10g 合欢皮10g 菖蒲10g 女贞子10g 旱莲草10g。十四剂水煎服。本方以加味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减行疏肝理气清热之权;另加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阴,以防疏肝损阴之过,同时以阴制阳,协助合欢皮、菖蒲启安神宁心之效。
     药后无不适,仍有焦虑情绪,正值月经将至之时,处方如下:
     桃仁10 红花10 川芎10 当归30 赤芍10 生地10 枳壳10 牛膝10 升麻6 延胡索10 柴胡10 丹皮10 白芍30。七剂水煎服。本方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加延胡索、丹皮活血凉血;白芍柔肝,缓急止痛,纠正焦虑情绪等。众药相合,疗效甚佳。药后腹痛大减。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病主要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发病机理有虚实之别。虚者为冲任、胞宫、胞脉失于温煦与濡养,不荣则痛。其病机变化的主要因素有阳虚内寒、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等。实证为气血不通,瘀阻冲任、胞宫、胞脉,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其病机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寒凝血瘀、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等。然临床之证并非单一独证而现,常常虚实寒热错杂并见,因此必须详察病机,对症下药,方能取效。
      上述2例患者均为痛经症,但治法用药却有很大不同。第一例平素饮冷过多,损及肾阳,虚寒内生,冲任胞宫失于温煦,导致经血运行不畅,不通而痛,故行经小腹冷痛,并伴有腰骶疼痛、酸冷、下坠感;病从寒而得,久病至虚,故痛处喜暖喜按,得温痛减;寒主凝滞,血遇冷则凝,故经有血块,或膜样剥脱;肾阳亏虚,血海失养,故月经量少。舌淡暗,苔白润,脉沉均为阳虚内寒之特征。综上所由,本例辨证为肾虚宫寒血瘀,治以补肾暖宫活血法。第二例平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冲任阻滞,经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气血郁滞,可见经行不畅,经血量少,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之后,胞宫气血运行稍畅,故块出腹痛减轻;肝郁气滞,可见性情急躁或抑郁;肝经郁滞,故胸胁、乳房胀痛。肝郁久而化热,故口干喜冷饮,尿黄,大便偏干;热扰心神,故睡眠不佳,多梦。舌紫暗、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涩均为气滞血瘀之特征。故病例辨证为肝郁血瘀化热,治以疏肝化瘀清热法。
     以上2例,之所以取得很好疗效的另一原因在于笔者遵守了中医学标本治宜原则。根据女性月经周期特点,采用了辨期用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