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协和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在满目疮痍的艰难时世,奠定了一个国家现代医学的大致框架,造就了协和医脉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底蕴。协和自此不仅仅是一个称谓,而是一种典范、一种象征。协和的碧瓦、雕梁、飞檐、回廊都蕴藏着耳熟能详的故事,行走于协和老楼,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雾露之中,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作者从局内人的视角拂开蒙蒙雾露,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协和——从雒魏林入京到收为国有,从“二分之一英亩”的诊所到“远东独一无二”的医学院——90年跌宕起伏的历程。采用丰富的史料,勾勒出协和医脉的缘起、相承及全貌,描述协和先辈动人、动容、动心、动情之处,使我们得以窥见苍白疲惫的协和脸、严谨科学的协和脑、悲天悯人的协和心以及洒脱飞扬的协和范儿。让所有喜爱协和的人,回到现场,感同身受那段尚未凝固的历史。
协和无疑是幸运的,在每个时期关键点上都获得了历史的青睐。在草创初期,雒魏林的坚定执着、德贞的聪慧好学、科龄的灵活变通对前协和时期的发展缺一不可,他们凭借其一己之力,将西方医学永久性地植入古老中华的心脏,一个国家的近代医学体系从此蹒跚起步。
当协和医学堂后继乏力之际,千里之外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把协和作为“造福中国人”的最佳场所。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标准的办学宗旨,将刚刚成型的美国先进的医学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打造出“中国的约翰•霍普金斯”。黄金时代的协和天才喷涌,大家不绝,短短二十年间,“中式宫殿里的西方学府”成为旷世传奇。
与此同时,协和人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克尽厥职,殊多建功,成为“医学国家化”的幕后推手。抗战时期,协和人投笔从戎,奔赴前线,创建战地救护组织,完善了中国国防医学体系,并在后方保留了中国医学的火种,使中国的医学高等教育在残酷血腥的战争期间也没有中断。
“协和模式”通过其高标准的示范效应,成为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标识。没有一所医(学)院像协和一样对中国近代医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透视协和的历史可以使我们感知在战乱仍频、举目疮痍的近代中国,一批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中外医者,如何在挽救生命的慈悲旗帜下,筚路蓝缕地创建中国近代医学体系。
《协和医脉》一所医院与一个国家近代医学的成长史
时间:2015.05.25
点击数: 次
字体: 小大
作者:王阳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