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
在祖国医学的伟大宝库中, 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不仅有精湛的医术,还有高尚的医德,它是行医治病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传统医德如璀璨珍珠,镶嵌于瀚博的历代医家著述中。
一 医者仁心、救人疾苦
自古称医德为仁术,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活人为务”作为其行医传道的第一要务,医生的唯一目的就是救人疾苦。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二毒,以疗民疾”。西汉苏耽以自家院中井水、橘叶救治为瘟疫所困的平民百姓;三国董奉,为人治病分文不取,但求病愈者栽种杏树,然后再用“杏子换谷”以救济穷人,从而成就了中医史上“橘井泉香、杏林春暖”的千古佳话。唐代名医孙思邈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千金方》意即“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其内涵意味深长,标明了医学治病救人、保卫人类宝贵生命和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的崇高职责。他撰就《大医精诚》这篇堪称中医史上医德伦理思想的范本,提出医家应“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等医德之要津。明代名医龚廷贤则在《万病回春》中提出“医家十要”,将“存仁心”置于医家“十要”之首。可见“医乃仁术、活人为务”俨然成为历代医家在习医行医实践中所要遵循的基本宗旨。
二 端然正己、精勤不倦
治病救人自古于今都事关人命,非同小可,医者必须“言信事敬,一丝不苟”,这也是医德伦理的基本要求。医家面对患者时应注意自己的仪容风范和言谈举止,充分体现传统文化在待人接物方面的道德礼数。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曾言:“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可见传统医德对医家在礼仪作风方面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获得病家的信任与赞誉。
《医学五戒十要》中谈到:“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也说到:“凡为医者广收方论,博通义理,明运气,晓阴阳,善切精察观,辨真伪,分寒热,审标本,谦轻居”。明确指出欲治病救人, 就要勤奋学习,博问强记,精勤不倦,刻苦钻研,努力提高医疗技术和业务水平,力求达到“救民济世”的终极目标。
三 悉心救治、普同一等
历代良医皆主张治病救人须“正心诚意、悉心救治”,对待患者应不分亲疏贵贱,普同一等。孙思邈指出:“凡大医治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凡大医治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而应“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中告诫广大医者“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机时不往,不为平易”。明代医家龚廷贤主张“贫富虽殊,药施无二”。可见历代诸多良医在金钱财富面前,保持了超然豁达、扶困济贫的风范,尤其值得当代医者继承发扬。
四 谦虚谨慎、敬重同行
谦虚是一种美德。有虚心好学的精神,才能养成严谨的治学作风。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中说“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也谈到:“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需礼节,举乃和亲,无自妄遵,不可骄饰”。有了谦虚的道德修养,才能尊重前辈,不耻下间,虚心请教他人,使自己的知识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更新。
古代医家之间互敬互重,取长补短,保持和谐的同行关系,在医史上留下诸多佳话。如孙思邈一旦闻人有“一事长于己者”,便会不远千里,“伏膺取决”。李时珍也常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四处请教同行。清代名医叶天士只要听闻某位同行有一技之长,便即刻前往,登门求教。这些古代医家虚怀若谷、尊重同行的事例,也为当今医学工作者处理好同事关系提供了很好的道德榜样。
五 崇尚正道、革除医弊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曾痛批时弊道:“末俗小人,多行诡诈,倚傍圣教而为欺绐,遂令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指出这些害群之马败坏了医术之声誉。明代医家龚信在《庸医箴》中也指斥:“今之庸医,炫奇立异,不学经书,不通字义,妄自矜夸,以欺当世。争趋入门,不速自至⋯⋯.误人性命,希图微利。如此庸医,可耻可忌。”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严厉批评那些浮躁、不负责任甚至恶劣的医疗作风,大力倡导和推崇严谨的治医治学精神。可见古代众多名医皆主张医者应修身养德,崇尚正道,革除医弊,使岐黄之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综上,中医传统医德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和瑰宝,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身素养和道德情操,值得积极传承和发扬。协和同样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每一名协和人。科学严谨的作风、浓厚的人文传统与学术包容性是协和的文化精髓,“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院训是协和精神的高度概括。严谨,严谨的态度和工作作风在协和无处不在;求精,协和人面对生命,精益求精;勤奋、奉献,医院内随处可见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教授,他们仍经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和年轻人一起听讲座,他们选择继续在院工作,发挥余热,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了协和。协和的老前辈们经过不断努力与拼搏,时刻秉承着张孝赛教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工作态度,他们言传身教,为现代协和人作出了榜样。在“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激励下,协和的优良传统将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作为光荣的协和人,我们要积极学习传统医德,继承发扬协和精神,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从工作的点滴做起。如在临床工作中,当接诊老年患者时,我们可以更加耐心细致;接诊同龄患者时,我们可以尝试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也许医患可以成为挚友;接诊小朋友时,我们应更加和蔼可亲,消除孩子眼中对于白大褂的恐惧;临床接诊的患者中,不乏叙述病史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患者,当他们口若悬河时,我们可以选择更加婉转的方式打断他们,用爱心去抚平他们心中的焦虑。总之,在医患矛盾日益加剧的当今社会,只要我们同情、关爱、尊重、保护和真诚善待病人,一视同仁,爱人如己,时时处处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我们就会得到更多病人的理解,医患关系就会更加和谐。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在平凡中播种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