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曾学军教授、黄晓明副教授、沙悦医师与中国社区卫生协会、首都儿科研究所卫生发展研究室陈博文研究员等联合,国内首次为全国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层医务人员定制老年人健康管理规范,指导基层医生为辖区内超过65周岁常住居民提供体格检查规范、常规检查异常处理、肿瘤筛查、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双向转诊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诊疗技术规范。该研究成果于2015年11月4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向全国发布。《老年人健康管理技术规范》为国家基层医疗队伍培养提供了专业技术保障,使中国城乡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协和水平的基本健康服务成为可能。
健康管理是指超越具体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诊治,从个体角度出发,全面、连续地管理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肥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骨质疏松危险因素、预防跌倒损伤等),从而有效改善个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降低人群的慢性疾病患病率。
65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于2009年伴随《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发布,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体系,由基层医疗机构具体落实。随着医改的深入,按人头补贴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标准也从每人每年15元(2009年)逐步调整至40元(2015年)。如何实质性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让老百姓自愿留在社区医院,提高社区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成为当下的挑战。
根据国家对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的分工定位,北京协和医院作为三甲医院的龙头、百姓最信任的医疗机构,代表着医学发展的前沿,对健康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北京协和医院于2004年3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普通内科。协和普通内科的发展方向与我国建设高质量、低成本的中国三级医疗卫生体系的理念不谋而合。早在建科之初,协和普通内科就以其全科实力,致力于40岁以上中老年健康管理的临床研究和推广。通过制定规范和培训示范社区医务人员及基层师资力量,利用流程图等易于操作的模式,指导基层医生关注中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的早期发现、关注危险因素干预、关注老年人的功能状况,规范基层医生的健康查体操作规范和查体异常处理及转诊流程。
十年磨一剑,2015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的研究成果《老年人健康管理技术规范》(40岁以上人群参照执行)以国家卫生行业标准的形式发布,把最前沿的老年人健康管理理念与最接地气的基层医疗操作巧妙融合,具体解答了国家出资、协和出技术、社区落实的老年人健康管理该怎么干,缜密打造了老年人健康管理技术的金标准。
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主任曾学军教授介绍,仅从内容上看,有些人会认为这个技术规范就是社区级别的体格检查规范,但实际上,该技术规范是全面的个体健康指南,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重体格检查,弱辅助检查。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夫的手、血压计和听诊器的作用,保留必要的血尿常规等基础检查,去掉高精尖技术,像超声、CT、核磁在其中的含量,符合中国广大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其次,危险因素早识别,不良生活方式早干预,加强对吸烟、饮酒、肥胖等的健康指导,防病于未然。第三,功能改变早发现,心理问题早关注。如果不注意早期指导和干预功能状态改变,如容易跌倒、听力下降、肌肉关节问题,很可能会在未来对老年人造成更多的伤害。实际上老年人因为心理落差,抑郁和早期抑郁都比较常见,全面关注老年人健康也包括精神心理健康。
除了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行医理念,技术规范还针对基层医生的知识短板做了补充,着重加强了社区医生对于成年人肿瘤早期识别的技术指导,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菜单式的逻辑,一目了然的流程图指导社区开展女性高发的乳腺癌和老年人最常见的结直肠癌的筛查。
在协和等三级医院帮扶下,社区医院逐步转变理念,服务内涵得以提升。许多社区医院医生表示,随着技术规范的逐步实施,居民在本社区就诊次数不断增多,社区医院切实发挥起了一级医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