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文关怀
纪念林大夫 学习林大夫
时间:2019.12.25 点击数: 字体: 作者:妇产科 郎景和

编者按:2019年12月23日,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大夫诞辰118周年纪念日。本报刊登郎景和院士的纪念文章,缅怀这位协和先贤,传承她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纪念林大夫 学习林大夫

妇产科 郎景和

我们每年都要开会纪念林巧稚大夫。也许,现今大多数医生并没有见过林大夫,但大家都会感觉到她的存在。这使我想起,一位城市市长的墓碑上写道:如果你想寻找他的纪念碑,就请看看你的周围。

林大夫永远在我们周围,林大夫永远在我们心中。1981年林大夫八十寿辰,我写过这样一首诗:

从鼓浪屿日光岩的小路,

到协和汉白玉的台阶,

您的脚步总是那样轻盈、快捷;

从曼彻斯特医学院的校园,

到芝加哥大学的讲堂,

您还是那一成不变的中国旗袍

和梳理不乱的发髻。

从说“男同学能得一百分,

我要得一百一十分!”的

好胜、倔强的小姑娘,

到为妇女的解放和健康

奔走操劳的不屈战士,

你清瘦的身体里蕴藏着怎样

深刻的睿智和

铁打的刚强!

从“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志愿,

到为祖国、为同胞

抽丝到老的春蚕,

你从不停歇、从不停歇啊,

甘于奉献。

您亲手接生的孩子千千万万,

她们又有了孩子万万千千。

谁能说你孑然一身?

您是真正的母亲啊,

孩子无数,仁爱无限。

您悉心培养的学生桃李满天下,

他们又有了学生,天下满桃李

这到处结实的硕果,浓郁的芳菲,

不正是

您用毕生的心血撰写的巨著鸿篇。

今天,我们为您

点燃八十只红烛啊,

您却早已在亿万人心中

点亮起生命的绿灯——

照耀到永远!

林巧稚的名字家喻户晓,她的事迹有口皆碑。一个医生享有这样的尊崇和殊荣是颇为少见的,诚然,她当之无愧。

我们都清楚地记得:林巧稚正是1921年进入协和医学殿堂的,她的从医活动恰与协和医院同龄。1990年10月,邮电部发行了林大夫的纪念邮票,2001年12月23日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纪念林巧稚大夫诞辰一百周年,卫生部再一次批准成立林巧稚妇产科研究中心,林大夫的事业不断延续发展。

追求真理 魂系中华

林巧稚大夫是位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青少年时代受基督教的影响很深,她曾以“仁慈博爱”“乐善好施”为信条,以“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为志愿。

林大夫的信奉也许并不为错,但是黑暗与苦难、战争与动乱的年代,一个医生之所为实在微不足道,她所施行的仁术也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

新中国的诞生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林大夫从中看到了祖国和事业的希望,以满腔的热忱和勤奋的劳动投入了国家的建设。1955年,她成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也是唯一的女学部委员;1959年,她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妇产医院院长;她还是人大代表、人大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等。

她能为国家参政议事,为制定婚姻法、妇女劳动保护法规等筹划陈言,组织大规模的防治宫颈癌普查。理想变成了现实,弱者变成了强者。一个女医生所追求的真理,所走过的道路告诉人们,只有把自己的志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出路。林大夫说得好:“个人奋斗的力量是渺小的,党、祖国和人民才是巨大力量的源泉。”

林巧稚大夫较早受到西方影响。考入协和后,可以说受的是美式教育,1929年毕业拿的是纽约州立大学的文凭。1932年林大夫到英国伦敦和曼彻斯特进修,1933年去奥地利维也纳,1939年去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学习。但她多次辞拒居留海外的重金约聘,坚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1949年,又有人送来了飞往美国的机票,她莞尔一笑地谢绝了。她的思想也许很质朴,只是想为自己的姐妹同胞效力,为祖国与民族尽责。她曾这样深情地回答:“这大概是我的一种责任感,一种难以割舍的眷恋……”

当她代表中国出访的时候,她心底那种自豪与骄傲油然而生。1953年林大夫赴维也纳参加世界卫生大会,访问苏联、捷克斯洛伐克。1972年出访美国、加拿大。1978年去西欧四国。“从前,我搭乘邮船,一叶孤舟漂洋过海,不胜凄凉。而今,前面有红旗引路,后面有亿万人民相依……”这是当时她激动的心声。

1973年到1977年,林大夫被世界卫生组织研究顾问委员会(这是世界范围的最高级卫生顾问团)聘为顾问,出席此间一年一度的会议。她坚持医学发展和援助的正确方向,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表明了她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她的教育背景很“洋化”:流利的英语、某些习惯;她的行为很“中式”:始终留发髻、着旗袍、穿布鞋。在外国人眼里,她是一位彬彬有礼,却又令人有些敬畏的中国老太太……

预防为主 实践第一

林巧稚大夫的医学思想是很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其哲学内涵已不仅仅在于医学本身。

林大夫非常重视预防。她常说,妇产科,特别是产科的根本是预防,是医疗保健。“妊娠不是病,妊娠要防病”是她的一句名言,是她对妊娠保健的深刻见解,也是后来发展很快的围产保健医学的认识基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产前初诊(即孕妇的第一次全面检查)一度被拖到妊娠七个月才开始,甚至有的地方产前定期检查做得也不好,林大夫得知后,非常生气。她认为,让一个孕妇有了问题才来找医生,这是产科医生的耻辱!她告诫我们,一个只会处理难产,而不会去预防难产的产科医生,其责任已经丢掉了一大半。所以,她强调产前检查应该提前,最好从妊娠一开始便接受保护,定期检查,严密监护,确保母儿安全。

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大夫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她著文、演讲、接见妇女和青少年,到门诊、病房做面对面的宣传。1965年,她参加中国医学科学院赴湖南医疗队,在湘阴县巡回医疗4个月。根据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她编写了《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 —— 一个最高权威专家亲手编写最通俗的科普读物,用心何其良苦!以后,她又主编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大全》,都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畅销书。无论林大夫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认出这位满头白发、慈祥可亲的老人;向她咨询问题,她都会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她每天都会收到不少来信,都会认真阅读并回复,与姐妹同胞心心相通。

林巧稚大夫强调的另一个观念是实践第一,这对于有着显著应用科学特点的临床医学尤为重要。她认为,一个临床医生绝不要离开病人。要临床,不要离床,离床医生不是好医生!林大夫经常说,医生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感情、意愿、要求,有家庭与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看病不是修理机器,医生不能做纯技术专家,不要只凭数字报告下诊断开处方,要到病人床边做面对面的工作,悉心观察、关心照顾病人。这是何等重要的真知灼见和医生的行为准则,在今天,更是熠熠闪光。

一生辛劳 无私奉献

也许很少有人像林巧稚大夫这样辛劳:她勤勤恳恳地工作了几十年,直到八十高龄,在病中、在梦中,还在想着接生,想着妇女和儿童……

她没有结婚成家,医院和病房就是她的家。她的办公室就在产房对面,产妇的一声不寻常呻吟,她便会敏感地分辨出来。外出开会回来,她首先去看的是病人。她还有个家,在东单的一个小楼上,但与其说这是家,毋宁说是她暂时逗留歇息的地方。就是在这个家里,一部电话还始终连着妇产科,几十年它一直牵动着林大夫的心。我们都知道林大夫的脾气,她喜欢别人向她请示商讨问题,反恶自以为是。电话打过去,她从不厌烦,从不敷衍,总是仔细询问,给予具体指教,有时觉得情况不够清楚,便撂下电话,赶到医院来,无论盛暑严冬、刮风下雨或是深更半夜。她还喜欢你把处理的结果告诉她,否则她会一夜睡不好。

我们都会有值班或者休息,可是林大夫却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这就是我们的林大夫!人们信赖她,崇敬她,因为她有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术,还因为她对病人无限的关切和爱护。当实习大夫的时候,她就愿意为产妇擦擦汗、拉拉手,这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力量;个人开业时,她将钱偷偷放在贫苦产妇的枕下;成为著名专家后,她还是愿意摸摸病人的头,掖掖病人的被角……她的一启齿、一举手、一投足都体现了对病人的深切的爱,这种理解和同情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是一颗真正母亲的心!

林大夫的塑像坐落在我们协和门前,慈爱、沉静,面对每一个走过的人。人们也会驻足佇立,敬仰、缅怀这位平凡而伟大的人。她的一幅油画悬挂在我们的教室里——她永远是我们的导师。

林大夫逝世以后,遵照她的遗嘱:一笔资金给了幼儿园的孩子,一部分留作奖掖有作为的青年医生基金。她的遗体供医学解剖,骨灰撒向大海。一个完全无私的人!

我们和许许多多被她教育、被她救治、被她感动的人们一样,永远谨记她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和理解,对人的善良、同情和关爱,以及用毕生力量改善人与社会健康的智慧。

她留给我们的是伟大的精神。一位妇女的保护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永远保护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