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2005年第3期《院报》内容(总第29期)
时间:2005.02.06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koujie

 1、  卫生部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1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所作的重要报告中强调,全体共产党员都要积极投身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干部尤其要发挥表率作用。
    1月17日下午,卫生部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高强在会上所作的动员报告中指出,根据中央的部署,从今年1月起,将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卫生部为第一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部门。
    高强同志要求,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解决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要结合卫生部工作实际,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水平,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党员的先进性。要紧密结合卫生行业特点,深刻认识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表现。坚持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相结合,提高党员的能力与水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育活动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做到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当前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全面做好卫生工作、促进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本报讯(记者 段文利)北京协和医院党委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卫生部党组号召,抓紧抓好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在日前召开的党委常委会议上,鲁重美书记传达了中共中央、北京市委、卫生部党组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文件精神与活动部署,大家还在一起就北京协和医院如何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了热烈讨论。此前,党委还将《中共中央关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指导意见》、《胡锦涛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摘要)》、《高强部长在卫生部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文章《党内教育与执政使命的首次紧密结合》、《健康报》关于卫生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报道等材料提前印发给各位领导以便学习参考。

 

2、医院2004年大事记


医疗工作:
    1、 全年综合门诊量突破166万,住院病人量45003人次,手术例数25583人次,各项医疗指标创历史新高。2004年评出26项医疗成果奖,6个项目通过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终审。
    2、 完成了巴基斯坦伤员抢救,做好海啸医疗队出发准备,多科协作完成亚洲首例因接种黄热病疫苗导致多脏器损伤的抢救,完成对大面积心梗的美国友人戈登等多次重大抢救,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社会声誉与国际声誉。
教学工作:
    3、 协和医院恢复八年制医本科导师制。首批遴选了136位本科生导师。我院诊断学课程改革项目、放射科多媒体教学项目分别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科研工作:
    4、 医院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国内医院中最高端的中心实验室日前已正式启用。2004年科研成果奖评出23项。发表论文895篇。20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9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资助,另有5项获其他国家项目资助,医院获得院外科研基金总计2406.5万元,达历史之最。
    5、 我院获得四项院外科研成果奖励。其中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郎景和教授当选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蒋朱明教授当选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主任委员、沈悌教授当选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规划与基建:
    6、 医院规划取得突破性进展。美院干部保健基地完成设计方案评审。
    7、 医院投资1500万元对急诊、ICU、供应室、西院CT机房、血管造影机房和64排CT机房等进行改造,部分项目已完成。
管理工作:
    8、 召开北京协和医院干部保健工作会议、首届宣传工作会议、全院科研工作年会,学科建设与医院规划发展专题研讨会。与韩国三星集团医院签署合作意向书。调整和组建了各类委员会,充分发挥了老专家的咨询和指导作用。
    9、 医院党政工团、各临床科室实现彻底融合。党委对总支、支部设置作出重大调整。新老院领导班子顺利交接,协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荣誉:
    10、 医院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三项殊誉。获得“首都公共卫生系统文明单位”称号。

3、2005年中央保健委员会新春联谊会

    2005年1月27日晚钓鱼台芳菲园内一片欢歌笑语,2005年中央保健委员会新春联谊会在这里举行。北京协和医院在会上演出了别具一格的节目:党委鲁重美书记、王爱霞、王  、罗爱伦等教授和几个活泼可爱的年轻朋友同台演出了秧歌“欢欢喜喜过大年”博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在舞蹈尾声时,刘谦院长和几位院领导以及我院担任中保委保健专家的其他教授一起走上舞台向大家拜年,方圻教授代表协和医院致新年贺词,卫生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高强也高兴地加入到了协和的行列中。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保健处特别对全院广大同仁们一年来对我院保健工作的支持和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4、2005年护士长新春联欢会

    元月29日晚6点半,护理部在天伦王朝饭店二楼宴会厅召开了2005年护士长新春联欢会。今天的宴会大厅,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全院护士长、教学老师等160多人身着盛装,欢聚一堂,更让所有护士长们激动的是所有院领导及黄人健老院长、董炳昆老院长也应邀参加了联欢会。外科护士长们热烈奔放的《劲舞》拉开了联欢会的序幕,五官科护士长们的《扇子舞》显示了护士长们优美的身姿,内科护士长们的一首诗朗诵《护士的爱》道出了南丁格尔无私奉献的精神。由护理部、手术室及整形外科、供应室联合表演的手语《月亮代表我的心》表达了她们对嘉宾们及全体护士长们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妇产科表演的舞蹈《姐姐妹妹站起来》诙谐、幽默,博得了全场捧腹大笑。门诊护士长们虽然平均年龄最大,但她们的心情一样年轻,自编自唱的“报花名”在引人逗笑的同时,又忠告大家节日期间注意饮食卫生、保重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急诊科胡英莉演唱的京剧锁麟囊选段,被大家认为京韵十足。儿科护士模仿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钟点工”惟妙惟肖,本次联欢会的压轴戏是手术室表演的“智取威虎山”。在国家祥和、社会安定、人民健康的大环境下,我们协和的护理同仁将继续奋斗,为协和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最大贡献。        护理部

5、离休干部、退休职工新春联欢会 

  近日,老干部处先后举办离休干部、退休职工新春联欢会。图为老同志们表演健身操。
    1月26日晚,团委举办了“青春永动二零零舞饕餮之夜”新春青年联欢晚会。图为欢乐的晚会现场。

6、特别能战斗的—急诊科(本报记者  袁家源  田丽源)


    急诊室自2004年8月中旬起进行改造装修,历时5个多月,2005年1月25日迁回原址,正式启用。
    新急诊室宽敞明亮,虽然总面积没有增加,但在总体布局上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现有的使用面积比原来看上去大了好多。现急诊室分楼上、楼下两层,楼上的治疗室有25个固定床位和23个沙发椅,抢救室有11张抢救床,楼下有16张监护床位和26张普通床位。经过改造的急诊室医疗流程更加顺畅合理,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通风这一医疗场所尤其是门、急诊场所的要害问题。
    1月24日,搬家前一天的晚上,赵玉沛副院长和于晓初副院长多次询问和了解搬迁工作的准备情况及困难。医务处的同志们反复检查各种医疗设施、气体管道供气情况。器材处、保卫处近几个月来也一直给予支持与帮助。搬迁期间保洁公司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5日凌晨6时许,急诊科在马遂主任、于学忠副主任的领导下,由孙红护士长总指挥,开始了紧张的搬迁工作。
    赵玉沛副院长、医务处赵丽珍副处长及其他同志,很早就赶到急诊室,帮助、协调搬迁工作。在搬迁中,马遂主任以身作则,对搬迁前的准备工作事无巨细,逐个落实。护士长孙红、刘丹、周文华,几天前就到“新居”打扫卫生,安置家具,周六、周日仍到科里加班工作。于学忠副主任腰疼一个多月了,仍然坚持工作,并身体力行参与搬迁。王仲副主任在经管处兼职工作,仍牵挂急诊室的搬迁,多次回来出谋划策。更为可贵的是这天轮休未在岗的医护人员,闻讯都回到科里,投入搬迁工作。护士长孙红等医护人员还多次利用休息时间,打车到科里加班。科领导看她们这么辛苦,准备给她们一些补偿,被她们婉言谢绝。
    搬家中,转移抢救室的病人是让大家最费心的事,病人的病情随时可能出现变化,为了确保安全,主任和护士长们亲自上阵,医护人员在整个搬运过程中一刻不停地观察病人病情,随时准备抢救。
    天已经很晚了,急诊室里上上下下,仍然可见一线人员忙碌的身影。


7、病房改造之中,工作依然出色
本报记者  郭海凌  柴文昭


    走过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科(ICU)经历了从创建到发展壮大,如今已经成为协和医院医疗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ICU配备了先进的医疗监测仪器和治疗支持设备,更拥有一支知识全面、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医护队伍。在这里,他们对危重病人实施集中而严密的监测、强化而系统的治疗、全面而细致的护理,倾尽全力阻止危重病人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为原发病的治疗和最终康复创造条件、赢得时间,在全院的危重病人救治与护理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随着危重病医学的发展,ICU已经是体现综合医院整体实力的重要窗口。但现在的病房环境和设备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疗护理工作的需要。鉴于这种情况,在院领导的关怀下,ICU的病房改造工程终于在2004年9月开工了。
    在众多科室的心目中,ICU一直是“坚强的后盾”。所以,当ICU病房改建的消息传来时,许多科室都在担心这样一个问题:“施工期间是否会影响ICU收治病人?”。经过近5个月的努力,ICU全体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给了大家一个明确而满意的回答:“不会”。
    的确,要想不影响危重病人的收治,ICU全体工作人员需要克服巨大的困难。首先,为了保证收治病人的床位数,他们在原RCU病房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床位,这使得病房变得更为狭小;为了开展治疗工作,他们还对床边设施进行了改造,增加了电源线、氧气接头、负压吸引接头、压缩空气接头等必备设施,而危重病人床边的各种医疗监护设备、导线等等使得床旁空间变得更加狭小零乱。在这样狭窄的空间进行操作,无形中大大地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在病人床头进行抢救操作,医生可能要跨过甚至钻过各种电源线、吸引管、输液管等才能完成。即使插拔电源线这一简单动作,护士可能也需要钻到床下才能完成。其次,病房为长方形布局,床位分布也为长方形,从第一张床到最后一张床的距离较长。还有,病房的布局方面存在缺陷,护士站的位置不能看到所有病房,3床和15床离护士站过远,从护士站不能清楚地观察到每个病人的情况。危重病人病情复杂多变,也许一眨眼的功夫病人就有可能发生意外。白班时他们做到了1对1护理,可以随时监测、护理病人。在上夜班时,为了保证优质安全的护理质量,ICU的护士须马不停蹄地从病房的这头走到那头,随时巡视病人,监测病情,不敢有一点倦怠,付出了巨大的体力和脑力。
    ICU处于抢救病人的第一线,护理质量的优劣是ICU救治工作成败的关键之一,直接涉及病人的生命安危和伤残痛苦,是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和病残率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这样的过渡时期,护理工作更是既要小心谨慎又要反应灵敏,既要高度负责更要精益求精。
    刘大为主任和朱力护士长向大家提出要求一定要克服困难,发挥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确保医院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临床工作并没有因此而松懈,ICU病房依然成功救治并出色护理了大量的危重病人,成绩斐然。其中亚洲第一例黄热病疫苗相关嗜内脏损害反应导致多器官衰竭的病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功救治的。同样,还是在这种环境下,一个美国病人因急性心梗在介入治疗后反复出现室颤、心衰、呼衰,最终ICU的医护人员成功地挽救了他的生命。其中一个瞬间让人终生难忘:病人因室颤而神志丧失,当医护人员成功地逆转了室颤,恢复其自主心律后,病人的神志很快清醒。这时嘴里还插着气管插管的病人双手竖起大拇指,他在向我们表达:“中国医生,真棒!”。
    为了有效地利用床位,和以往相比,现阶段收治病人的危重程度明显高于往年同时期水平。这给ICU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全体ICU医护人员默默地辛勤劳动,克服各种困难,使大量的危重病人得到了有效救治,从而得到了广大患者及其家属对ICU工作的认可,也得到了其他科室的充分认可。
    ICU是院内急救的排头兵,是医院医疗水平的集中体现,是阻挡危重病人滑向死亡深渊的最后一道关卡,是帮助病人战胜疾病获得新生命的起跑线,是病人生命的捍卫者,是死神的强劲对手。ICU的医护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业务素质,极强的耐心和爱心,精诚合作,勇于奉献,才能无往而不胜。

8、东城区政协领导来院慰问我院区政协委员


    本报讯(记者 贾青)元月27日下午,东城区政协吴弘勇主席、罗嘉陵常务副主席、生敏副主席及关绍武秘书长、张平生副秘书长等一行来到医院,看望并慰问了我院陈书长教授、季元副教授和马文斌副教授等三位东城区政协委员,对三位委员一年来给予区政协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赞扬和感谢,认为协和的委员参政议政意识强,提案水平高,在区政协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同时感谢协和医院党委多年来对区统战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医院党委方文钧副书记与区政协领导就东城地区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医院号贩子猖獗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9、首届检验学术论文及文献报告演讲竞赛成功举行


    本报讯(记者 刘定华)1月26日下午,检验科举办的“首届检验学术论文及文献报告演讲竞赛”在北配楼阶梯教室如期举行,共有17名选手参赛,演讲的内容涉及了临床检验学各个亚专业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及新进展,最后程歆琦的《代谢综合征及其血脂异常》和孙宏利的《苯唑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对糖肽类抗生素的耐药活性研究》获得一等奖。
    近年来检验专业技术队伍素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不少具有博士、硕士和大学本专科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到检验医学的行列。倪安平主任在致辞中提到“近年来我们科储备了不少人才,他们科研的水平、表达的能力正好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大家了解”,此次演讲竞赛就应运而生。参赛的每位选手认真准备了演示幻灯,接受了由检验科在职及离退休的副高职称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委团的评定和提问,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选手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专家们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称得上是“思想在碰撞,碰撞出了火花”。虽然只有短短半天时间,但参赛选手们都感到这样的活动为大家提供了展示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专业技术交流的良好平台,通过比赛大家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演讲的技巧,均感获益匪浅。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鼓励科学发展与科技创新,从国家到地方,各种科技奖项林林总总。但对纯临床或以临床为主的医疗成果来讲,即使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一直延续至目前的现状却是必须辅以分子生物学、基因手段的基础研究才有资格参评。显然,临床医院与研究所在这一点上相比不具有优势。临床上丰硕的医疗成果怎样鉴定和展示?在疑难重症的诊治中达到先进水平,在危重病人抢救中获得成功,在临床实践中敢于创新,建立了有价值的新技术、新方法的医务人员怎样表彰和奖励?北京协和医院早在1986年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年度医疗成果奖评审,迄今已有19年的历史,参与申报项目达1400多项,获奖项目多达454项。每年一度的医疗成果奖评审会议,集中了本年度内体现协和疑难重症诊治水平的精华病例和医疗方面突破性进展,逐渐成为该院非常引人注目的一次临床学术讨论会。

10、多科协作 鼓励创新 注重质量与安全 医疗工作再结硕果
                               ——赵玉沛副院长点评2004我院医疗工作
                           
    2005年1月5日,北京协和医院2004年度医疗成果奖评审工作正在进行。经过严格的科室初评,全院共有33个科室选送了78个项目参与终评。经院医疗委员会委员和各科主任共40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客观公正的评选,最终有26个项目脱颖而出。在接受采访中,主管医疗的赵玉沛副院长就本年度医疗成果获奖项目进行归纳、总结,对其所体现的特点及趋势进行了精彩点评。
    2004年度医疗成果排行榜呈现六大特点与趋势——
    首当其冲的仍是:多科协作,体现协和综合实力    获奖的26个项目中近一半项目是由三个或以上的科室承担完成,其中一、二等奖的10个项目中有7项是多科联合。一等奖基本外科等的《同种异体肝移植》和二等奖ICU等的《成功救治亚洲第一例黄热病毒疫苗注射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都涉及到了八个科室。
    第二、手术科室成果突出,微创概念与技术深入人心
    微创治疗已成为现代医学尤其是外科学发展的方向,腔镜技术的发展使许多高难度的手术进入了微创时代。以腹腔镜为例,北京协和医院是最早开展的单位之一,目前积累手术例数、深度和广度均居全国之首,已经和国际接轨,并且培训了队伍,规范了操作,推广了技术。
    2004年手术科室获奖项目历史上首次超过非手术科室,主要归功于以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概念与技术在外科领域的广泛开展和深入人心。举例来说,一等奖《妇产科腹腔镜手术近10年的发展》,二等奖泌尿外科等的《嗜铬细胞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和三等奖基本外科等的《经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均克服了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困难,成功实施微创手术,使我院在这些器官的腔镜手术应用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同步的水平。其中,妇产科已成为全国腔镜手术的示范和推广单位,泌尿外科已将微创技术应用到泌尿外科全部手术的2/3以上。胰腺外科经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胰尾体切除积累了国内最大宗病例。
    第三、对多年积累的大宗病例进行整理和总结,仍是协和的鲜明医疗特色。
    比如,妇产科对《腹腔镜手术近10年的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回顾,获得一等奖。血管外科对《胸腹主动脉瘤10年诊治经验》进行总结,获二等奖。无论是应用改良的Crawford分次阻断法行胸腹主动脉重建术,还是带膜支架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第四、把医疗质量与安全放在首位,重大抢救全年无事故
    2004年心内科和心外科均获得医疗成果二等奖。无论是心内科的《心内科导管室齐心协力、快速、有效、安全救治高危心脏病患者》,还是心外科的《连续121例冠状动脉搭桥(CABG)无手术死亡》,均体现了将医疗质量和安全放在首位这一特点。这些科室2004年工作量尽管较往年增加了近1/3—4/5,但科室严格、准确掌握手术指征,严格执行治疗指南,严格规范操作,全年无一例医疗纠纷。
    第五、鼓励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大胆使用新技术与新方法,鼓励技术创新
    2003年震惊世界的SARS是全新的传染病,虽然经过全社会的通力合作,该病流行得到控制,但是人类对SARS造成的免疫功能损伤及其恢复情况并不是很清楚。感染内科通过《68例SARS康复期患者的随诊研究》,得出了初步结论,获得一等奖。此外,像呼吸科的《吉非替尼(Iressa)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预后研究》,肾内科的《局部枸椽酸抗凝在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也都是该领域的首次应用,分别获三等奖。
    第六、为医院获得良好声誉的成功救治
    如ICU等的《成功救治亚洲第一例黄热病毒疫苗注射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注射黄热疫苗后出现六个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85%以上,经协和多科协作,早期诊断,平稳渡过危险期,抢救成功后,得到家属与美国医生的称赞,认为“协和医院是世界上最好的医院”。特需医疗部等通过对《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心源性猝死、心肺复苏后2小时泵衰竭,在IABP支持下行PTCT+Stent术成功一例报道》,为协和医院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医疗成果“排行榜”是对全年医疗工作的年终盘点,也是总结、回顾与缩影。回顾刚刚走过的2004年,赵玉沛副院长感慨地说,今年确实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赵院长从医疗工作量、狠抓医疗质量与安全两个方面对2004年医疗工作进行了总结。
    2004年医疗工作总体趋势——
    首先,2004年门诊量、住院病人数、手术量三项与往年相比有大幅增长,充足的病源、丰富的病例是提升医疗成果含金量的重要保障
    2004年医院综合门诊量达到1666050人次,比2003年增加31.37%,比2002年增加51.43%;2004年出院病人次达44983,比2003年增加27%,比2002年增加44%;2004年住院病人手术次数达25583人次,比2003年增加32.2%,比2002年增加66%。(用3个图表来说明)。
    第二、医院始终将医疗质量与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作为医疗工作永恒的主题
    医院在年初将2004年确定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年”。通过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完善质控体系,通过不断强化医患沟通,妥善处理各种医疗隐患和纠纷,通过加强对全院医师的执业教育,医院2004年在医疗纠纷发生率、医疗事故鉴定率、医疗责任赔偿率等方面总体下降了47.5%。
    医院对医疗委员会成员进行重新调整,新技术的准入都要经过医疗委员会例会的批准。医院也及时严肃地处理了一些由于责任心不强出现事故的医生,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降职、免职、警告处分、延期晋升、全院通报批评等处分。同时鼓励全院人员大胆开展新技术项目,对敢于技术创新的医务人员坚决予以支持。医院还对医疗质控体系做出调整,医务处、护理部所有管理人员必须深入基层,及时了解一线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沟通、协调解决。医院在2004年全年两次召开“全院医师大会”,表扬先进,通报有问题的人和事,警示全院,并通过在全院营造良好的从医环境和鼓励创新的氛围,保证全院医护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为病人服务当中去。
   
    结束语:卫生部将2005年定为医疗机构“管理年”,“医疗安全年”。新春伊始,北京协和医院将紧锣密鼓开展学科建设与评估,强化住院医师培训、主治医师准入并进行科主任换届改选,将从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人才梯队等多方面全力出击,全方位打造北京协和医院的综合实力。


11、2004年我院门诊量再攀新高


    本报讯(记者 陈富强)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我院2004年门诊量实现大幅度增长。
    2004年综合门诊量1665596人次,与2002年相比增长256549人次,增长率18.2%,与2003年相比,增长398757人次,增长率31.5%;2004年普通门诊量1507150人次,与2002年相比增长257490人次,增长率20.6%,与2003年相比增长369517人次,增长率32.5%。
    受非典疫情影响,各科室工作量与2003年可比性不大,将2004年门诊量与2002年相比,除儿科略有下降外,其余11个门诊临床科室呈全面上升趋势,内科、外科、妇产科、神经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变态反应科增幅超过15%,其中妇产科增长47571人次,增长率38.3%,外科增长50385人次,增长率37.6%,内科增长70643人次,增长率35.4%。
    门诊量的增长,与各科主任的支持与努力密不可分。在各科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在现有条件下对门诊空间进行调整,最大程度上扩大了空间,改善了环境,安排增加了医师出诊;同时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各级医师特别是主治及主治以下医师出门诊,缓解了挂号难、就医难问题。
    首先是扩大了门诊空间,增加了医师出诊
    2003年9月15日外科门诊在教学楼一层开诊,诊室增加到23间,相应增加了医师出诊。与2002年相比,外科各级医师出诊次数增加2374次,其中主治及主治以下医师出诊增加901次,占38%。
原外科门诊改建成内科诊室,11月17日南北两面的诊室正式启用,诊室增加到30间,随着内科门诊空间的扩大,相应安排增加内科出诊医师。与2002年相比,内科各级医师出诊次数增加4717次,其中主治及主治以下医师出诊增加2850次,占60.4%。
    妇科、妇内分泌于7月21日在门诊楼三层正式开诊,10月8日门诊楼二层(产科诊室)改建完成,正式启用,增加了诊室,诊位数增加到20个,随着妇产科门诊空间的扩大,改善了妇产科就诊空间拥挤的局面,安排增加出诊医师。与2002年相比,妇产科各级医师出诊次数增加2822次,其中主治及主治以下医师出诊增加1601次,占56.7%。
    内科、外科空间扩大后,心内科、骨科分别归入大内科、大外科,2003年12月8日,内分泌科门诊从五层搬迁至六层,扩大了门诊空间,诊室增加到15间。与2002年相比,内分泌科各级医师出诊次数增加948次,其中主治及主治以下医师出诊增加608次,占64.1%。
    另外被调整的科室还有皮科、中医科,扩大了门诊空间的科室有口腔科、眼科、神经科、耳鼻喉科、B超科等。
    增加趋势比较明显的各科室均加强了主治及主治以下医师门诊力量,鼓励病房医师在不影响工作前提下多出门诊,这样大大增加了号源,方便了病人就诊,也加强了门诊、病房的流程沟通。
    第二、医院采取各项措施改进工作、奖励先进,鼓励医师出门诊
    经2003年9月8日医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将我院普通门诊挂号提成比例从60%提高到75%,离退休医师挂号费提成比例为80%,二级学科提成比例为10%,三级学科提成比例为5%。
    医院拿出150万元奖励在2003年圆满完成门诊工作的科室及个人。医院组成参评小组,由门诊部负责具体操作。奖励对象主要是2003年门诊工作中表现优秀的科室(临床、医技及其他)和个人。其中100万元奖励科室,50万元奖励个人。通过此次评选与奖励,大大鼓舞了各科室的工作积极性。
    2004年3月,由主管院长牵头,成立门诊工作小组,门诊部协调医务处、医保办、感染办、护理部、保卫处、改革办、行政处等7个职能处室参加,深入到临床及医技科室,听取意见,及时改进工作,尽力为门诊科室解决实际困难。
    通过各项改进和调整措施,门诊量显著增长,在取得可喜成绩的背后,是全院工作人员的勤奋奉献。在门诊量全面增长的同时,我们要保证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继续保持严谨求精的工作作风,为不断提高我院“两个效益”做出努力。

 

12、应警惕剖宫产后腹壁伤口内膜异位症的出现


本报记者 樊庆泊
    王女士是一位职业女性,经历了十月怀胎,在她的强烈要求下,选择吉日良辰作了剖宫产手术,手术很顺利,孩子也很健康。为了保持体形,她还选择了奶粉喂孩子。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王女士腹部的伤口瘢痕出现周期性疼痛,结节逐渐增大,当地医生给开了消炎药治疗也无效。最后,王女士来到我院妇科门诊,检查后诊断为剖宫产术后腹壁疤痕子宫内膜异症。经手术后,王女士高高兴兴回家。
    为什么王女士会患剖宫产术后腹壁疤痕子宫内膜异症?这还要从王女士选择剖宫产术说起。
    足月分娩,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孕妇对分娩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孕妇认为剖宫产既可以少受罪,又可使胎儿更聪明;另外,还有些孕妇和亲属迷信,自己选择日期分娩求个“大吉大利”; 随着手术技术和方式的改进,抗生素,输血支持,麻醉及监测水平的提高,大大增加了剖宫产术的安全性,新生儿产伤明显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孕产妇及围产病率和死亡率。许多困难的分娩及阴道助产手术常为较为安全的剖宫产术所替代。医疗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术后镇痛技术开展是导致剖宫产率增加的另一种原因。据报道有些医院剖宫产率上升到了40%,甚至60%以上,但是,剖宫产率的上升并没有伴随围产儿死亡率的下降。上述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妇产科学界、妇幼保健部门的关注与担忧。
    剖宫产虽然是一种较安全的分娩方式,但它毕竟是一种通过手术方式将胎儿从母体子宫取出的一个有创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剖宫产有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和后遗症,如伤口感染、子宫出血、尿潴留。肠粘连、肺栓塞、羊水栓塞及以及腹壁伤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腹壁伤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近年来逐渐增多。腹壁伤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发生率为1.04%,国外报道剖宫产术后发生率为0.03-0.45%,我院报告为4.6/万。主要继发于剖宫产术后。大多数出现于术后1个月至数年。主要症状为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进行性加重的腹壁病灶疼痛,出现逐渐增大的触痛结节或包块,月经后疼痛缓解,肿块缩小。腹部检查发现手术切口瘢痕处有孤立或多个结节,2c m-8c m不等,形态不规则、质硬、欠活动、压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少数恶变为癌肉瘤或腺癌。发病潜伏期与年龄呈正相关。检测血CA125,平均为37.9u/ml。局部超声检查,表现为皮下或肌肉层内低至无回声区,边界清楚但不规则,内部未见血流。CT检查,提示软组织影,其内可见液平。局部穿刺,可抽出巧克力样液体。
    如何减少甚至消灭因腹部手术引起的医源性内异症? 预防和正确的治疗方法是关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降低剖宫产率:剖宫产比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因素对临床工作的冲击,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措施是要严格控制社会因素导致的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向广大孕妇宣传自然分娩的益处和剖宫产的并发症。同时提高医务人员对产程处理质量及阴道助产技术的能力,开展无痛或者减痛分娩,增加产妇和家属对自然分娩的信心。
    (2)减少医源性腹壁切口内膜种植几率:术中加强责任心,注意切口保护,特别是在缝合腹壁切口前应冲洗切口,缝合前更换保护垫。
    (3)进一步宣传母乳喂养优点:提倡剖宫产术后哺乳以推迟月经,对腹壁切口疤痕内异症的发生的预防可能有益。
    (4)提高妇科医生对于腹壁切口疤痕内异症的认识,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由于切口愈合过程中形成坚硬的瘢痕,药物很难渗透到局部发挥作用,故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方法。病变常与腹直肌筋膜、肌层甚至腹膜有紧密和广泛粘连,手术常需要切除部分筋膜或腹膜,应切除病灶周边至少5mm的正常组织,以期切缘干净,防止复发。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彻底切除病灶。既往对于一些病变范围大的异位病灶手术时,因担心术后伤口缺损范围过大,不能愈合,不敢充分切除病变周围组织,导致不能彻底切除病灶,异位病灶复发。我院妇产科曾有一例患者,在外院多次手术-复发-手术,最后肉瘤变死亡。
    目前我院妇科与整形科合作在国内首次进行异位病灶切除联合腹壁整形术应用于腹壁大病灶的治疗,伤口均I期愈合,无一复发。该方法为饱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痛折磨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案。
    应用腹壁整形术的优点可最大范围的切除病灶,甚至整个下腹壁, 较大的腹壁和筋膜缺损可采用补片或皮瓣移植。因此对于大的腹壁异位病灶的切除可以毫无顾忌, 从根本上改变了妇产科医生对于此类手术的恐惧心理。虽然腹壁整形术切口较原切口长,但与原皮纹一致,切口位置隐蔽,美观,消灭产后“小肚子”,同时可达到整形塑身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13、脊柱“纠偏”后还可继续正常生长
          协和骨科脊柱侧弯矫正装置获中华医学科技奖
     本报讯(记者  林夕夕)我院骨科叶启彬教授等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国内外首先创建了脊柱侧弯板棍矫正装置(PRSS), 临床应用治疗了200余例脊柱侧弯患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患者所付费用仅为进口装置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该项目刚刚获得200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我国应用5~6种欧美方法治疗脊柱侧弯已有20多年历史了,但家长有两个心病始终没有解决,一是小儿手术后上半身不长高,二是脊柱运动受到限制,这是由于使用进口方法时在手术部位需要植满骨头进行融合而“长死”。在儿童病人中,后路牢固固定植骨后还可引发脊柱侧弯复发、扭曲和旋转,医学上称为“曲轴”现象。国内外学者都在致力攻克这一难题,而至今未有结果,人们期待着既能矫正脊柱侧弯又不影响儿童脊柱生长和运动,还能预防“曲轴”现象的矫正装置。
    我院骨科叶启彬教授在20多年来诊治几千例脊柱侧弯基础上,和全科同事不断努力,终于突破了上述难关,在国内外首先创建了脊柱侧弯板棍矫正装置(PRSS)。该新型装置的独有优点是:手术时不需植骨融合,一次手术即能满意矫正脊柱侧弯及维持矫正,不需像国外方法那样需多次手术去延伸内固定。术后PRSS能随儿童脊柱生长而自动延伸,既能矫正脊柱侧弯,又允许脊柱长高,因此能有效防止躯干短小畸形和一部分“曲轴”现象。当骨发育成熟后,取去内固定,脊柱形态和活动接近正常。这些优点都是欧美方法所没有的,而且侧弯矫正效果较之进口方法毫不逊色。
    从1998年10月今,叶启彬教授已用PRSS矫正了200余例各种类型生长中儿童脊柱侧弯。并对其中66例随诊二年以上的特发性脊柱侧弯进行了分析,其中男性29例,女性37例,手术时平均年龄12.15岁(3岁-15岁),女性组均小于13岁,男性组均小于15岁。脊柱侧弯由术前66.58°(40°-110°)矫正至22.70°,平均矫正率68.86%。PRSS矫正节段脊柱平均增高11.13mm。6例骨成熟取去内固定后,侧弯矫正维持良好,脊柱活动度接近正常。
    因钛合金制成的PRSS,价格仅为进口的CDH、TSRH等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符合我国国情,深受患者和家长的欢迎。PRSS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该方法还能广泛用于治疗脊柱后凸畸形,前路脊柱旋转的矫正和固定,还可治疗脊柱滑脱和脊柱骨折。


14、小心孩子得了脊柱侧弯


本报记者  余可谊
    郑老师的女儿婷婷,平时总给人感觉站姿不太好,两个肩膀高低有些不同,家人开始还以为是学习压力太大引起的。直到有一天,婷婷换衣服时,妈妈发现婷婷的脊柱好像有点弯,再仔细摸摸,发现婷婷的脊柱已偏向右侧,整个背部都有点扭曲了,于是带她到医院看病。医生检查发现婷婷得了“脊柱侧弯”,并建议手术治疗。手术后,婷婷看上去长高了,人也挺拔了许多。郑老师看到婷婷做了那么大的手术,而且后背还留下40cm长的伤口,令他非常心疼。他以自己的经历提醒广大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自己小孩的脊柱健康。
    脊柱侧弯有很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病因不明的“特发性脊柱侧弯”,约占80%,其它比较常见的是先天性脊柱侧弯和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1986年北京协和医院曾经对北京市周边区县7到15岁的儿童进行了普查,发现脊柱侧弯发病率约为1.06%。其中女孩多于男孩,但到目前为止,专家还没有找出性别差异的具体原因。虽然病因不清楚,加上轻、中度的侧弯,病人本身没有特别的感觉,如果家长不多加注意,也很难发现问题。所以父母在子女上小学开始就应注意孩子的脊柱健康,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咨询医生。
    脊柱侧弯经常在10至14岁之间的青少年中发现,因为这一时期是人一生中第二个生长高峰,脊柱生长相对较快,原本轻微的脊柱侧弯此期加重也较快,所以家长对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应特别注意。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常穿着宽松的衣服,低头驼背,以遮掩正在发育的身体,有时反而掩盖了脊柱的异常情况。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教授建议,父母可让小孩对着镜子观察两侧肩膀是否一样高。
    大多数青少年的脊柱侧弯都是在洗澡或是衣服穿着较少时被父母发现,也有在学校游泳时,被同学或老师发现脊柱姿势异常。如果您发现孩子有如下征象,就要警惕他(她)是否患有脊柱侧弯,如一侧肩膀比另一侧高;女孩双乳发育不对称,左侧的乳房往往较大;一侧后背隆起;腰部一侧有皱褶;一侧髋部比另一侧高等。此时可以给孩子做一些简单的检查,如用手触摸脊柱的棘突,观察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或是让孩子立正后向前弯腰观察后背是否对称。如果经过简单的检查,您发现孩子有异常,应该立即到医院去检查。
    目前脊柱侧弯的治疗主要有三种方法,即定期观察、支具治疗、手术治疗,而按摩、体育锻炼、电刺激、牵引治疗脊柱侧弯的疗效均不确切。究竟该选择哪一种治疗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考虑侧弯的角度。
    轻度:小于20度,没有症状,外观基本正常。轻度的病人需要定期随访。正在青春期的病人,应每隔数月,或者利用每年寒暑假,去医院进行X光检查,观察侧弯角度变化情况。
    中度:20~35度,即使穿着衣服,也可看出肩膀一高一低。青春期或青春期前的病人应该穿着量身定做的支具。邱贵兴教授建议,在使用支具治疗前,病人或家长必须和医生取得共识,支具可以防止侧弯的角度加重,但无法矫正侧弯。而且有些孩子即使穿戴支具,侧弯还是继续加重,最后仍需要手术。一般来说,病人每天必须穿戴支具23小时,一直到青春期结束,骨骼发育成熟为止。
    重度:大于40度,病人的外观、姿势异常比较明显。这个阶段的病人,必须手术治疗,避免侧弯进一步加重。如果脊柱侧弯角度大于40度,即使已经成年,仍有加重的可能,每年大约增加1度。手术可以矫正脊柱侧弯,但矫形程度与病人术前的角度和脊柱柔韧性有很大关系。
    邱贵兴教授也指出国内目前在脊柱侧弯的治疗中存在很多的误区,许多医生并不是很了解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总是说等病人长大以后再做手术,结果耽误了手术时机。还有一些医疗机构,对于那些应该手术的病人,仍然建议支具治疗,甚至还有些病人,由于害怕手术,一直坚持拉单杠等体育锻炼,结果等到侧弯都70-80度了,才到大医院就诊,结果延误了手术的最佳时机。在手术方法的选择上,各地的治疗水平也参差不齐,也存在很多的误区。有一些医院片面追求矫形效果而忽视了脊柱侧弯治疗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为了推动国内脊柱侧弯治疗的规范化,北京协和医院总结了20多年来治疗侧弯的经验,提出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PUMC分型系统,对于病人属于哪种侧弯类型,哪些病人应该手术治疗,应该选择怎样的手术方案,都有很明确的指导意见。目前国内正在推广应用该分型系统,并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邱贵兴教授说,虽然目前还无法预防脊柱侧弯,但早期发现、及早治疗绝对是目前让脊柱侧弯不再发展的最好办法。因此邱贵兴教授建议对青少年开展脊柱侧弯的普查,如尽快在中小学生体检中加入脊柱体检这一项目。此外还应向全社会普及脊柱侧弯诊断常识。

 

15、战胜难治性免疫病曙光初现
                  专家提示:仍需谨慎前行
罗刚  段文利
    难治性自身免疫病对各种传统治疗“软硬不吃”及其高复发率、高病死率的“恶习”令医生一直很头疼。北京协和医院风湿科自1999年起独辟蹊径,尝试以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病,不仅积累了全球数量及病种最多的病例资料,而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据该科唐福林教授介绍,他们所采用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具有无需寻找HLA配型相合的供者、不会发生GVHD等优点,针对风湿免疫病治疗的疾病谱也较广,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等。其治疗过程类似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无论是干细胞的动员、采集、分选和回输都已比较成熟。该科冷晓梅博士告诉记者,就目前接受治疗的34位病人情况来看,短期疗效令人满意:多数病人病情得到明显控制,复发率约10%,移植相关死亡率为8%。
    然而,作为全球目前实施例数仅500余例的临床新疗法,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免疫病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尽管治疗程序相仿,但自身免疫病与血液病治疗机制仍有很大不同——前者针对自身免疫反应的异常,而后者则针对肿瘤细胞;其次,移植后自身抗原依然存在,重建后的免疫细胞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性如何尚不完全清楚;另外,如自身免疫病本身存在于细胞的异常,移植后的干细胞所携带的易感基因并未去除,故仍有复发的可能。冷晓梅博士指出,该疗法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病例、回输足够的干细胞、保证严格的无菌以及造血和免疫重建前感染的控制,而且仍需继续观察其中远期疗效,目前并不适于在临床普及应用。

16、“结肠”做成消化道
      ——北京协和对顽固性食道狭窄治疗有新法
    本报讯(记者 段文利)陕西的侯先生因颈部、食道外伤造成严重的食管狭窄,在支架与球囊扩张无效的情况下,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魏伯俊副教授等在尽力保护喉返神经的情况下,从病人结肠上取50厘米分别和下咽、胃小弯部吻合而进行消化道重建获得成功。病人术后发声与呼吸均正常,半个月后由鼻饲管改为正常饮食。
    魏伯俊副教授介绍说,由包括高温气体、过氧乙酸在内的大面积、大范围的物理和化学因素造成的消化道损伤,在医疗上首先考虑消化内科经胃镜下球囊扩张,或采用支架扩张,但对无法试用或使用上述方法后反复出现新的斑痕的病人,更适合采用结肠和下咽高位吻合再造消化道的办法。北京协和医院已为11位该类病人成功进行了手术。


17、从源头狙击妇女盆腔“沙尘暴”
             ——我国学者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国际领先


本报记者  段文利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高达10%-15%,且在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它所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痛经和不育严重影响了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以北京协和医院99年统计为例,内异症患者占全部妇科入院人数的13%,占妇科手术人数的37%。由于病变广泛、形态多样,有转移、浸润和复发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内异症被形象地称为“良性癌”和妇女盆腔“沙尘暴”。
    内异症一直是妇科领域的难治之症,国内外妇产科学者一直在努力探索并解释其发病机制,以利于治疗这一疾病。著名妇产科学家Sampson于1921年提出经血逆流种植学说,被作为经典理论,但它无法解释80%-90%的妇女都有经血逆流现象,却只有10%-15%的人发生异位症的现实。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从80年代起就开始着手内异症的研究,近年来,他们又联合解放军总医院和中科院动物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四项基金资助下,对内异症从基础到临床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系统阐明了该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正确诊断和规范化治疗等,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内异症的认识,被卫生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于近日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项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在盆腹腔突破腹膜及器官“防线”,在“异域”生根、生长以至生病,要经过粘附(Attachment)、侵袭(Aggression)和血管形成(Angiogensis)等三个分子与病理变化过程,称之为“3A模式”,而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的“3A”能力明显增强,其内膜逆流进入腹腔后,能够突破机体的防御体系,导致疾病的发生。研究者通过分子、基因、动物模型和蛋白组学分析,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差异。在“3A”过程当中,内异症患者与正常人群在与“3A”有关的分子表达上是有显著差异的,在内异症患者内膜上克隆出8个在Genebank数据库中不能找到同源序列的基因,揭示了两类人群在与“3A”有关的基因表达上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课题主要负责人、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教授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新的内异症病因假说——在位内膜决定论,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兴趣。这一学说是对Sampson经血逆流种植学说的重大修正。最近课题组又应用蛋白指纹图谱分析SELDI-TOF芯片技术,在内异症患者内膜上找到了27个差异蛋白质峰,进一步从蛋白组学层面验证了“在位内膜决定论”。
    本课题组还深入研究了性激素及细胞因子在发病中的作用,如芳香化酶抑制剂、环氧合酶抑制剂及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及RANTES水平等“靶向治疗点”,为寻找新的临床对策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在临床上,根据中国患者基数大的特点,充分利用北京协和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的资源优势,积累了大量发生在各种部位的、各种类型的、各种罕见的、国外难以得到的、国际最大样本的临床病例资料。他们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内异症改良临床分期,描述了如腹部伤口、会阴部、直肠阴道膈内异症等特殊类型和特殊部位内异症的特点。探讨了内异症恶变与卵巢癌的关系,卵巢内异症恶变比例为1%,主要为卵巢透明细胞癌和卵巢内膜样癌。报道了全世界第一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肉瘤变,并提出卵巢内膜异位(俗称“巧囊”)破裂是一种新型妇产科急腹症,阐明其临床特点为:发病在经期或月经周期后半期,无闭经及阴道出血,有明显腹膜刺激征,无休克和血压下降等。还阐明了青少年内异症的发病特点及其处理方案。他们对内异症诊断治疗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极大地提高了国内对内异症的诊治水平,使得内异症复发率从50%-60%降到20%,提出了内异症腹腔镜诊治规范。还在全国24个省市作了近50次讲演,听众7000余人,并制作手术录像光盘,推广其研究成果。
    课题组在国内首次成功构建了猕猴等动物试验模型,不仅说明子宫内膜可以移行和种植,还说明遗传相关性或在位子宫内膜决定了内异症的形成,这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提示,通过改变在位子宫内膜的生物学和组织学特性有望从源头上来预防和治疗妇女盆腔的沙尘暴——内异症。

    在电影中我们常看到,人们躺在两棵树中间挂起的吊床上休憩,真是悠闲自得,妙不可言。如今,这种吊床的思路与技术被学者们成功搬运到了解决女性盆底器官障碍性疾病领域。将一些韧带或者用组织替代线条(mesh)加以固定,就象用一个网托,把女性盆底子宫、膀胱和直肠“三大件”以及起支撑作用的周围肌肉和韧带轻而易举地托起,四两拨千斤地解决了长期困扰中老年妇女、甚至有“社交癌”之称的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的烦恼。
18、北京协和对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研究取得突破进展


郎景和教授坦言:“盆底重建外科”尚需妇科、泌尿、肛肠三方联手
本报记者  段文利
    随着“人到中年”,女性盆腔内起支撑作用的周围肌肉和韧带逐渐出现老化、弹性减小,盆腔内器官如子宫、膀胱和直肠“三大件”开始出现膨出、脱垂,包括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在内的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始终严重困扰着中老年妇女的健康与生活质量。统计显示:50%以上的中老年妇女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SUI)和盆腔器官膨出(POP)。60岁以上的女性中这一比例会更高。有人甚至预计,在未来20年内,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这一病种人数会翻两番。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教授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协专项基金等的资助下,从90年代末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通过光、电镜观察发现了正常人群与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盆底支持组织结构的差异,探讨了雌激素受体与盆底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关系,同时也研究了神经肌肉在该范畴的病理学改变,从而阐述了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他们在全国倡导“盆底外科重建”,并致力于在全国推广规范化诊断与治疗经验。日前,这一紧密结合临床的科研成果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课题组通过光、电镜的研究发现,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盆底支持组织结构与正常人群有明显差异,其子宫韧带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处于代谢活跃的修复状态,I/III型胶原比例明显增加,弹性减小而易于断裂,从而易发生SUI。
    临床上对SUI患者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HRT)效果一直不理想。此次研究课题组通过对肛提肌周围组织中各种成份的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检测,不仅发现了绝经后妇女由于低雌激素水平而导致盆底支持结构的退行性病变,而且发现SUI患者的肛提肌周围ER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国内首先解释了临床雌激素替代对尿失禁治疗不佳的重要原因。
    同为盆底障碍性疾病,尿失禁与盆腔器官膨出二者在临床上及统计学中密切相关,那么在病理、病因学、神经病理学上又是什么关系?临床上大约50%的盆腔器官膨出患者同时伴有尿失禁,而80%的尿失禁患者同时伴有盆腔器官膨出。基础研究发现SUI患者在肛提肌及其周围组织的ER受体明显低于POP患者,从而在国内首次报告了两者的病理、病因学差异,也从基础上解释了二者在临床上发病的相关性。同时研究还发现SUI患者阴道前壁神经末梢分布明显少于POP患者,提示二者在阴道前壁的神经损伤有差异,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尿失禁“吊床”假说。
    关于对SUI诊断,除了一般的病史和妇科检查外,协和医院特别推荐尿动力学检查,郎景和教授指出,原则上对轻度SUI患者可以选择盆底功能训练、药物治疗、生物反馈、物理治疗等治疗手段,对中、重度患者则要选择手术治疗,并强调重度SUI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必须普及尿动力学检查。
    作为全国妇产科腹腔镜指导中心的北京协和医院近年来将微创技术成功应用于盆底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他们在国内最早推广腹腔镜下Burch术、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等金标准术式,采用经阴道悬吊带术(IVS)、经闭孔悬吊带术(TOT)和湿必克(SPARC)悬吊术等来治疗SUI和POP患者,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等显著特点。采用国际先进的经阴道后路悬吊术(PIVS)来治疗重度子宫脱垂和棘手的子宫切除术后发生的阴道穹隆膨出,经治的数十例患者100%治愈。
    郎景和教授介绍说,虽然盆底障碍性疾病不像心、脑血管疾病、癌瘤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但它却影响着病人的生活与人际交往,使其产生自卑与情绪沮丧、食欲、性欲低下等身心障碍,相当多数人出于难言之隐而拖延诊治。所以转变人们对此类疾病的观念是首当其冲的大事。
    与此同时,郎景和教授也指出,虽然我们在纠正盆腔器官脱垂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盆底重建外科作为21世纪的新型亚学科尚属始创阶段,基础研究较少,临床诊治有待规范,专业队伍有待建成。该领域仍留有阴道中段修补、直肠膨出、粪失禁等难题,因此,妇产科医生、泌尿外科医生和肛肠科医生需要走出各自的“领地”,紧密合作,共同处理好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19、内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


泌尿外科  李汉忠教授 潘东亮医师
    广义上的微创技术是指在操作中创伤轻微的技术。然而,泌尿外科临床上微创技术的实质是内腔镜技术,即膀胱尿道镜、电切镜、输尿管肾镜、经皮肾镜和腹腔镜的应用。
    膀胱镜是泌尿外科采用最早的内腔镜,首先是由 Bozzini于1806年设计的,以烛光为光源,操作视野暗。因此,法国的Desormeaux于1853年用乙醇和松节油代替烛光,亮度大幅度提高,实现了内部观察的目的,被称为内腔镜检之父。以后经过Alexander J Skene、Pawlik、Kelly等科学家的改进,膀胱镜能用于膀胱肿瘤切除、取石,以及直视下输尿管插管。1876年Nitze将光源移入腔道内,以微型灯泡用作光源,增加了冲洗系统,代替以前空气扩张膀胱的技术,最终发展为现代膀胱镜。
    19世纪法国d'Etoilles等和英国的Guthrie应用硬性器械自尿道内破坏前列腺来解决排尿梗阻,即打孔技术,是电切镜的前身,但是出血严重。以后借助现代膀胱镜和后来的电凝、电切等器械促进了电切镜的形成,1909年Beer设计出在水中使用的单极电刀,成功实施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开创了电极外科时代。1998年由机器人操作的TUR手术研制成功,减少了因疲劳和不熟练产生的错误,便于教学和培训。
    随着科技的发展,输尿管肾镜和经皮肾镜相继问世。1969年Marshall首次将输尿管软镜插入输尿管及肾盂,开始了上泌尿系操作的尝试。在切除镜、超声、震波以及激光、套石篮等设备的配合下能进行肾输尿管肿瘤、结石和梗阻的诊治。
    1976年Cortesi进行成人腹腔内型隐睾探查,是泌尿系腹腔镜手术的先驱。随着腹腔镜自10余前被正式引入泌尿外科以来,发展快速,已能治疗开放手术所能治疗的疾病并逐渐取代之,充分体现了创伤小、放大效果使视野清晰、解剖关系更明确、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缩短、术者人数减少和提高术者操作舒适度的优点,使微创的概念被广泛接受。现在国外已能使用机器人腹腔镜进行前列腺癌根治术。
    我院是国内最早开展膀胱镜检和经尿道电切术(TUR)的单位,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尝试TUR。改革开放后,随着学术交流和技术的推广,TUR逐渐成为治疗前列腺增生和表浅性膀胱癌的主要方法,并于1987年达到国际水平。绝大多数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能在一小时内完成,完全可以切到外科包膜,与开放手术的切除效果相同;而且一边切一边凝,出血少;术后只保留一根导尿管3~5天,一般膀胱冲洗一天后即可下床活动。相比之下,开放性手术不但在下腹部留一长切口和膀胱造瘘管,而且造瘘管要保留10~12天,卧床时间也较长,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这对老年人来说是很不利的。虽然TURP成为治疗前列腺增生的金标准,但是此项技术的掌握有一定难度。因为视野小、前列腺窝内无明显标志以及术者四肢需协调操作等特点,所以要求术者具备熟练的膀胱镜操作技术、良好的立体空间感觉、名师的现场指导三个条件,而且要从小体积的前列腺切除开始练习、体会较长时间后才能到达熟练程度,学习的时间要比开放手术长得多。由于膀胱壁薄、而且膀胱肿瘤随膀胱容量的改变易于脱离视野的特殊性,TURBt术的操作难度高于TURP,需要初学者先经历TUTP的练习,再尝试TURBt。此项技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膀胱穿孔和伤及膀胱外器官,因此术者需具备开放手术和处理并发症的能力。虽然TURBt术较难掌握,但是对于多数膀胱肿瘤患者是首选治疗方法。膀胱肿瘤极易复发,开放手术由于局部瘢痕和粘连的缘故,只能实施2~3次;但是TURBt无实施次数限制,只要肿瘤表浅、带蒂即可适用,而且病人术后当日即能下床,3~5天可出院。例如我院一病人经受TURBt术100余次,历时20年,根本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尿道狭窄是泌尿科医师深感棘手的难题,传统开放手术和尿道探条反复尿道扩张效果差,再狭窄率极高,多数病例最终需长期在下腹部留置膀胱造瘘管,严重影响其生活和社交。在应用经尿道尿道狭窄部切除术(TURU)后,尿道内再放置三棱形软性支架管,这种支架管既起到尿道扩张作用,又能将尿道分泌物引流出来,防止尿道感染和尿道瘢痕的形成,而且不影响夫妻生活。因此,TURU使术后尿道再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而且体外看不到任何手术痕迹,为这些患者带来了福音。
    输尿管肾镜和经皮肾镜的技术是泌尿外科腔镜技术向上尿路的延伸,率先应用于输尿管肾盂结石、肿瘤、狭窄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能配用套石篮、激光、切除镜和其他碎石设备,明确和去除输尿管梗阻的原因,活检明确肿物的性质,电灼或切除肿瘤,取石或碎石。由于肾脏和输尿管位于腹膜后间隙,位置深,开放手术切口往往很长,而且经腹途径干扰胃肠功能太大、经腰途径常影响腰背肌肉的功能,所以使用上述两种腔镜后,目前绝大多数肾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无需开放手术,几乎所有的肾输尿管腔内病变均可在术前得到确诊。
    近年来,我科能应用腹腔镜技术,通过腹腔或者腹膜后途径实施所有肾上腺手术以及肾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半尿路切除、淋巴结清扫等高难度操作。经腹膜后间隙途径是泌尿外科的首创,因为腹膜后间隙与腹腔、盆腔的不同之处在于此间隙根本存在空腔,正常情况下被脂肪、筋膜、泌尿器官充填。在手术时,需要利用特制的气囊扩张器强行扩张出一个500ml的空间,再通入CO2气体支撑着这个人造手术空间,保证手术的进行。由于肾上腺位于膈肌和肾上极的夹角内,开放手术暴露病变困难大,即使切口10cm长,通常也只有术者能在直视下操作,而且易疲劳;如果术中出血,往往采取压迫止血,或者被迫延长切口。例如开放式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术中一般出血300~500ml,术毕创面局部需放置宫纱1~3天压迫止血,限制了病人的活动,对病人身体的损伤较大,恢复慢,术后10天左右才能出院。现在腹腔镜能使视野通过电视显示装置放大,借助超声刀、电钩、电铲和钛夹钳等设备使术者较轻松地完成手术,止血确切、彻底,术中出血一般在50ml以下,术后无需使用宫纱。皮肤仅留3~4个直径1cm的操作孔,3~5天即可出院,3~6个月后操作孔的色素痕迹可消失,不影响形体美。对于治疗肾盂癌和输尿管癌的半尿路切除术,传统的方法是在腰部和下腹部各开一个长10cm切口切除肾脏、全长输尿管和输尿管膀胱壁段,需3小时以上,而且损伤极大。然而我院同时使用腹腔镜和TUR术,不但能在2小时左右完成手术,而且仅在下腹部留一长5cm的取标本切口,术后恢复快,5~7天可出院。
    泌尿内腔镜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日臻完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流,机器人操作的内腔镜手术必将成为诊治泌尿疾病的主要手段。


20、多层螺旋CT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放射科  王怡宁医师  金征宇教授等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工业化国家最常见的住院和死亡病因,可以引起猝死。早期诊断和治疗冠心病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减少死亡率。常规插管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它是一项有创检查,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且价格昂贵,不宜作为冠心病的筛查手段。多层螺旋CT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这一无创技术的发展为诊断冠心病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手段。1998年第一台亚秒级多层螺旋CT问世后,冠状动脉CT成像逐步推广,2002年16层螺旋CT开始应用于临床,其时间分辨率达到电子束CT水平,空间分辨率优于电子束CT和磁共振成像,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评价冠状动脉。较之冠状动脉插管造影,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创伤小、危险性低、花费少和操作简便等优点。一次心脏检查在15分钟内完成,无需住院,既可观察心脏大小和结构,又可对冠状动脉钙化、狭窄和心功能进行评价分析,为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提供评估依据。相较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只显示管腔内情况,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可观察粥样硬化斑块与管腔的关系,特别是对含脂质丰富的非钙化斑块的观察,这在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是很难做到的,而这类斑块往往可导致冠状动脉突发事件。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还可多方位、多角度的显示血管,比常规插管造影的平面图像更为立体直观,避免了由于体位致偏心狭窄漏诊。此外,CT血管成像可以为心脏介入治疗和冠脉搭桥手术提供术前信息,因其可重复性好还可以作为介入治疗和冠脉搭桥术后的随访手段,并且在随访药物对心血管影响方面将有广泛的应用。
    多层螺旋CT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在临床上用于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和心脏占位性病变等的诊断,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冠心病的筛查及随访。由于心脏是不断跳动的,要获得稳定连续的图像,需要心脏的跳动处于一种稳定、相对缓慢的状态,同时要屏住呼吸。心率快、心率不稳定和屏气不佳都会影响冠状动脉的显示,因此心率快的人检查前需服用降心率药物,最好将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下。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该项检查,那些对造影剂过敏,有严重心律不齐(房颤、频发早搏等)或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的人不宜做CT冠状动脉造影。
    我院于2002年8月引进了中国首台16层螺旋CT机,至2004年底已做了1100多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仅2004年一年就做了800余例。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建立起了多层螺旋CT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方法、二维和三维重建方法、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分析方法、冠状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方法以及心功能参数的计算方法,还对冠状动脉搭桥血管以及冠状动脉支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我们参考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体位,结合CT的特点,率先建立了CT冠状动脉造影的标准体位。建立统一的成像体位有利于全面评价冠状动脉以及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并促进了各中心间和临床各科室间的合作。我院60例CT冠状动脉造影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的对照研究表明,16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诊断中度狭窄(≥50%)敏感性93%,特异性92%,诊断重度狭窄(≥70%)敏感性96%,特异性95%。12例患者20个支架的CT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支架通畅性的对照研究显示,18个支架为通畅,2个支架为闭塞,两种方法结果相符。
    2004年多层螺旋CT的发展又迈上了新台阶,64层螺旋CT开始应用于临床。我院于2004年10月引进了全球首批64层超高速螺旋CT机,技术设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近两个月已做了200多例CT冠状动脉造影。64层螺旋CT 与16层螺旋CT相比,在扫描速度、图像清晰度、降低辐射剂量等技术方面有了质的突破,在探索心脑血管系统以及全身其他部位的血管及脏器无创成像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该机扫描速度可达0.33s/圈,每秒钟扫描194层,为更广泛地临床应用提供了雄厚的时间分辨率基础。64层螺旋CT采用的飞焦点扫描实现了扫描图像数量翻倍,在不增加x线剂量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和图像质量。0.4×0.4×0.4mm各向同性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对更细微的解剖细节进行清晰地显示。该机采用了跟踪调节每圈扫描剂量的高级技术、减低了患者扫描中接受的辐射剂量。64层螺旋CT在心脏疾病的诊断方面尤显优势,完成整个心脏扫描只需10秒,较16层CT扫描时间减少了一半,造影剂用量也减少近一半;空间分辨率的提高使对冠状动脉分支、斑块和支架腔内的显示能力明显增强;应用4D技术还可动态观察心脏搏动。
    多层螺旋CT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是一项无创、低危、快速的检查方法,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冠心病早期筛查和随访手段。一次检查可完成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分析、冠状动脉狭窄评价以及心脏结构功能分析,检查结果直观、准确。64层螺旋CT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进一步提高为诊断冠心病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易于普及的方法。


    冠心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呈上升趋势。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冠心病越来越成为掠夺老人健康的“重要杀手”。协和医院作为全国疑难重症的诊治研究指导中心,其冠心病患者的共同特点是年龄越来越大、血管条件更差、合并症更多,手术风险更大。这对我们的心内科、心外科队伍是一个挑战。
    我们的对策是什么?一句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永远放在第一位。
    本版刊出的两篇报道《吹尽黄沙始见金》和《为了那颗心永远跳动》均体现了这一点。从中,我们不难想明白医疗成果评审专家为什么决心把两个二等奖颁给这两个科室。


21、吹尽黄沙始见金
    ——记奋起的心内科冠脉组

    冠心病在药物治疗方面进展颇多,如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调脂药物、低分子肝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硝酸酯制剂的进展,均使冠心病病人明显受益;但是,进展最快、见效最明显的还要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冠脉的介入治疗,它的应用既减少了病人心绞痛的发作,也减少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艰难起步,逐步建立专业队伍
    90年代初,我院的冠脉介入工作也紧跟国内同行的步伐,在方圻教授、吴宁教授、金兰教授、纪宝华教授等的关注和支持下,数位教授到美国学习并请国外专家来我院开展冠脉工作,与放射科金征宇主任合作,我院的冠脉介入开始起步。随着病人数量的增加,97年初心内科开始独立进行冠脉检查和介入工作。
    在朱文玲等教授的主持下,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先后送沈珠军到香港皇家玛丽医院学习,送黄超联到加拿大蒙特利尔总医院学习进修,这些大夫学成归来后很快把所学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对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冠脉疑难病变的治疗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决定手术方案,这一系列举措使心内科的冠脉介入水平得以迅速提高,黄超联、沈珠军也先后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成熟的心血管冠脉介入医生。99年张抒扬医生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新奥尔良市一家心脏专科医院心导管室进修四年回国,加入了协和冠脉介入组。近三年来她主持心脏科冠脉介入诊断和治疗工作,为规范、安全操作,严格执行治疗指南,与导管室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做了大量工作。2003年范中杰大夫在阜外医院心脏科导管室进修半年,回科后加入冠脉组并积极开展工作。这样心脏科冠脉组建立了由沈珠军、张抒扬、范中杰三名副教授,谢洪智、刘震宇两名主治医生和两名具有较丰富导管室工作经验的护士姜秀春、李燕华组成的专业技术队伍,在科室主任严晓伟教授的领导下,他们日日夜夜为协和的“心脏”,为病人能拥有一颗较为健康的心脏守卫着,默默地、辛勤地工作着。
小步紧跑  渐成规模
    在心内科教授们的支持下,97年冠脉介入治疗就达到60例,超过前面5年的手术总和,手术数量逐年增加,OEC小型X光机在协和医院心内科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98年导管室开辟了24小时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当年病例数就超过100例。99年比上一年病例数翻了一达到200例。2002年更是再上一层楼,超过300例。2003年虽然有SARS发生,许多医院停止了急诊冠脉介入工作,但我院冠脉绿色通道仍然坚持24小时应诊,冠脉介入组的医护人员在做好防护的同时,抢救了11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全年介入病例仍超过400例,在北京市位列第四位,在全国也位列前10位。
    2004年仍然是艰苦奋斗的一年。小型X光机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冠脉介入和心内科其他介入工作的需求,再加上CCU病房改造,X光机放置的位置都成了问题。院领导指示CCU改建不能影响常规工作,工作重点要转移到西院去,要充分利用西院放射科导管室的条件开展工作。东院小型X光机则承担东院急诊和部分常规冠脉工作。在张抒扬副主任的主持下,全体冠脉组齐心协力,2004年第四季度西院导管室完成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共145例。东院在面积仅有10平方米、不断受施工影响影响和干扰、病房床位缩减14张的情况下,工作仍正常开展,第四季度完成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共234例。全年完成介入诊断和治疗超过1800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60余例,包括急诊病人120例,手术成功率97.5%。无一医疗纠纷发生。
    几年来,冠脉组全体人员积极与急诊内科及其他科室合作,积极努力对急性心肌梗死及高危不稳定的冠心病患者早期识别、诊断和早期治疗。争取在就诊10分钟内明确诊断,准确把握指征,规范操作,严格执行治疗指南,及时启动绿色通道,尽快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积极开展冠状动脉的急诊介入诊断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由2003年的6.4%降低到2004年的4.7%,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冠心病病人的整体住院时间,由过去的10天缩短至3-5天,加快了床位的周转,减少了病人由于住院长时间的花费。
    全体冠脉组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做好其他科室的会诊和支持工作,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正确处理心血管的高危患者,做好全院的心脏保驾,保证其他科室正常工作运行,有40余例在其他科室手术前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治疗。密切配合特需医疗科,做好特需及高干病人的心脏病诊断和治疗,完成特需外宾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血管重建9例,其中有多科协作,严晓伟主任、张抒扬副主任共同参与,全冠脉组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在心外科苗齐教授的支持与保驾下,沈珠军副教授主要操作成功抢救了一名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伴有泵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的美国患者,受到美国驻中国总领馆的高度赞扬和感谢。对于高干冠心病诊断和治疗,在老专家方圻教授和纪宝华教授等亲自把关下,术前充分讨论和准备,依靠集体力量,完成冠状动脉血管成型和重建,不但手术成功率100%,手术并发症几乎为零,而且治疗效果好。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冠脉组以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医院的信任和好评。
    协和医院是全国疑难杂症的诊治中心,心内科也不例外。患者普遍高龄、高危、合并症多,比如40%病人合并糖尿病,30%病人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25%病人有严重心功能不全,还有的合并消化道出血。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经心内科导管室的安全诊治,成功率几乎相同于其他患者。冠脉组7名同志设立24小时急诊值班。多少个夜晚,他们即使躺在自家的床上,心里却永远牵系着那些急性心梗的病人。无论节假日还是周末,无论是深夜还是凌晨,无论是刚刚入睡还是睡意正浓,电话铃声就是他们投入战斗的号令。铃声响起,他们就会义无反顾的奔向医院,奔向那些等待救助的生命。这绝不是一天两天的激情,而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坚持,这不仅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坚持,更是年复一年的执著。
    心脏科导管室的全体医护人员就是这样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不但用精湛的医术,热情的服务救治过各级领导、国际友人,救治更多的是那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老百姓。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无愧于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
未来会更好
    在院领导的关怀下,在协和心内科几代人的努力下,心内科的大X光机招标工作基本完成,新导管室的设计工作也已开始。导管室人员的配置也在逐渐完善,目前已增加了两名护士,正在积极培训中。医生队伍也在不断增加新的力量,所有人员的技术不断成熟和完善。相信心内科导管室的工作会更加出色,明天会更加美好。


22、为了那颗心永远跳动


心外科  刘兴荣
    刚刚52岁的陈先生,患冠心病已经好几年了,不幸的是不久前在外地又查出食管癌。慕名到北京求治,先后被好几家医院拒绝。因为搭桥和食管癌同时发病的情况下,手术方案的选择相当棘手,其中任何一种手术都是大型手术,一次麻醉做两个大手术创伤太大,但如果两个手术分别进行又有新的问题。先做搭桥手术,术中体外循环期间需全身肝素化,可能会诱发肿瘤大出血;如果先做食管癌根治,术中术后的疼痛、失血等刺激则可能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辗转求治,最后来到协和医院心外科,苗齐医生大胆决定和胸外科联合手术,一次为该患者同时解决两个问题。术前凌晨,患者思想高度紧张,加上右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发生了较长时间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经过积极抗凝治疗后才好转。早上7点半苗齐医生上班后得知患者情况,经过仔细斟酌,认为该患者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尽快手术是唯一的选择。手术进行了9个多小时,胸外科和心外科两个专业的8名医生经过艰苦努力,成功地为该患者进行了食管癌切除和冠状动脉搭桥。
    陈先生的情况反映了我院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的共同特点:年龄大、合并症多、病情重、手术耐受力差、吻合的冠状动脉直径偏细(≤1.5mm者占60%以上[156/259])。
    国人冠状动脉直径细小使手术难度增加, 是早期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以往CABG的手术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心外科苗齐医师等迎难而上,虚心向兄弟医院学习,努力提高手术质量,加强围术期管理。2004年连续完成121例CABG无死亡。该组病人中70岁以上占近60%,年龄最大者81岁,平均69.4岁。其中2/3的病人术前曾有1~3次心梗史,左心室功能中度以上受损者占40%,6例形成巨大左心室壁瘤。有10例患者合并有瓣膜病变,更多患者合并较严重的其他器官疾病,如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病、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其中1例术前长期行血液透析。
    心外科联合其他兄弟科室对这121例患者进行了全面救治,在冠状动脉搭桥外还同期进行了其他大手术。其中有10例同时进行了瓣膜置换或成形手术。6例患者由于大面积心肌梗塞形成巨大室壁瘤,搭桥同时进行室壁瘤切除。马先生同时患有肺癌,苗齐医师等和胸外科密切合作,同期行肺癌根治1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另有两例患者因条件欠佳,于搭桥术后6周后成功行肺癌切除。合并巨大脑膜瘤1例,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8周行脑膜瘤切除。卢先生合并下肢动脉闭塞,血管外科曾试行股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开始前病人在手术间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手术被迫取消。最后在冠状动脉搭桥同期行股动脉内膜剥脱术。合并缩窄性心包炎1例,手术同时行心包剥脱及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克服了心包腔严重粘连、冠状动脉解剖不清等巨大困难。还有两例大面积左心室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经急诊手术成功治疗后出院。
    最新1000例以上的大组资料显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死亡率为:全国12省市18家医院近2年的死亡率平均为2.33%,,国际上报道的最低(美国休斯顿心脏中心)为0.8%。据最新文献报道在70岁以上的患者亚组中手术死亡率为3.8%~6.1%、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同期行瓣膜手术的死亡率达10-12%。
    我院由于心脏手术规模尚小,无专职监护医生,外科医生除实施手术外兼职完成了大量日常繁重的监护工作。目前这121例病人全部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术后心绞痛、胸闷、气短等均完全缓解,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明显改善。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部分年轻患者已恢复了全日工作。连续121例搭桥手术无死亡,标志着我院冠心病外科已接近国际国内的领先水平。
    近年来不停跳搭桥一度在全国非常普遍,甚至很多中小医院也竞相开展。心脏外科专科医师有句广为流传的口头语“不停跳搭桥主要考验的是麻醉师”。因为不停跳搭桥需要相关科室,尤其是麻醉科的紧密协作来维持术中的循环稳定。鉴于我院的实践经验,苗齐医师提出了“不务虚、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我院绝大部分搭桥手术均在体外循环(CPB)下进行。事实上国内外学界对停跳与不停跳孰优孰劣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但到目前为止,体外循环下的搭桥手术仍被美国心脏外科学会列为冠心病的标准治疗术式,即使在美国体外循环下的搭桥手术仍然占三分之二。心外科不盲目追赶潮流,换来的却是患者确切的桥血管吻合和通畅的桥血流,因而手术安全性大为提高,近来我院搭桥手术中心律失常、低心输出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