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2017年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国际论坛炎症性肠病专场IBD肛周病变圆桌会议纪要
时间:2017.12.13
点击数:
字体:
作者:李骥 李玥

      近些年随着炎症性肠病(IBD)患病率的不断增高,肛周型克罗恩病的诊治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消化内科医师、基本外科医师的重视。本次年会中设立了一个IBD肛周病变的圆桌论坛,旨在内外科共同探讨疑难IBD肛周病变的诊治。

      首先来自我院消化内科的李骥医师汇报了4例肛周病变的患者,包括:一例少年男性,以便血、直肠狭窄为突出特点,曾被诊为CD,最终确诊直肠印戒细胞癌;一例青年男性患者,以大便变细、直肠狭窄为突出表现,经多次组织病理学检查基本除外恶性病变,加用激素及生物制剂联合外科行肛瘘挂线引流、瘢痕切开及扩肛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一例青年男性,结肠型CD合并复杂性肛瘘及肛周脓肿,经内外科联合治疗症状缓解;最后一例是中年男性糖皮质激素依赖的重度UC患者,合并致死性坏死行筋膜炎,经外科急诊切开引流及抗生素治疗后转危为安。以上四个病例带来的启示是肛周疾病的准确诊断是合理治疗的前提;IBD合并肛周病变增加疾病的治疗难度,影响患者的预后;MDT协作是解决IBD患者合并复杂肛周病变的金钥匙。


      随后北京市肛肠医院外科秦澎湃教授结合五个IBD合并肛周疾病的病例详细介绍了IBD合并直肠狭窄患者外科手术方案及时机选择,积极内科治疗控制炎性狭窄,挂线、扩肛以及瘢痕切开等外科手段处理;复杂性肛周瘘管挂线治疗的指证及注意事项,强调避免切割挂线,尽量保留括约肌功能,合理选择非切割挂线,适时调整挂线;肛周脓肿应积极抗生素治疗结合适时充分引流;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危重的肛周软组织感染,以产气荚膜杆菌为主要致病菌,积极的抗生素治疗联合充分切开引流及后续伤口护理是治疗的关键,最后总结出IBD肛瘘的特点为内口常不在齿线水平,管壁纤维化形成不完整,周围组织炎症反应重,肛瘘走行不规律,粘膜下瘘形成,术中探查和止血要难度大,从而提出了外科治疗IBD肛瘘的“小步慢走,带瘘生活”的理念。

      然后我院消化内科的李玥教授详细介绍了IBD肛周病变的流行病学、分类以及内科治疗的难点,指出22-38%的CD患者存在肛周病变,包括皮赘、肛瘘、肛周脓肿等;直肠MRI是评估肛周病变最佳的影像学评估手段就,而有经验医师的麻醉下探查则是最重要的物理检查手段;对肛瘘进行分型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肛瘘,并采用pCDAI进行疾病活动度评估,然后根据病情采用内外科联合治疗,简单型肛瘘以抗生素联合挂线治疗为方案,复杂型肛瘘则需要积极的免疫抑制治疗或生物制剂治疗控制全身炎症,联合抗生素及脓肿引流或挂线治疗,并强调了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复杂型肛瘘的疗效,同时还介绍了最新的脂肪来源干细胞局部治疗肛瘘的良好的效果,最后结合一例难治性CD合并肛瘘的男性患者,介绍了内科治疗的诊治经验。

      整个圆桌论坛吸引了众多听众,钱家鸣教授、袁耀宗教授、吴小平教授、王化虹教授、杨红教授、韦红教授、冯璎主任及缪应雷教授等全程参与,积极讨论,并交流了宝贵的IBD肛周病变的诊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