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是“大病不出藏”的兜底医院,普通外科承担着大量“急危重、疑难罕”患者的诊疗工作。针对西藏本地肝胆系统恶性肿瘤及肝包虫病发病率高、病情重的特点,徐海峰带领当地医务人员,先后开展多项高难度手术,完善落实外科疾病诊疗规范,加强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助力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2023年7月,走出拉萨贡嘎机场,徐海峰第一次踏上了雪域高原。“看着近在咫尺的天空和山峦,我心里涌出了一种亲切感。入科后又发现,普通外科四位大夫都在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工作过,久别重逢,非常惊喜。”面对患者和同事们信任的笑脸,徐海峰暗暗许下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不留遗憾”的援藏誓言。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也是深入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为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徐海峰狠抓医疗质量,持续提升医疗水平。
一位56岁的藏族女性患者不幸罹患了巨大肝癌,如果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只能保留25%左右的肝脏,肝功能衰竭风险很大,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徐海峰意识到,“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两步肝切除法(ALPPS手术)”是最合适大妈病情的术式,但该术式尚未在西藏开展过。ALPPS术式需要连续实施两次手术,对患者的体质和术后康复照护的要求很高;需要彻底分离肝脏并尽量保护肝内血管和胆管等解剖结构,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对手术技术和围术期的管理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多学科团队紧密配合,对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要求也很高。
徐海峰迅速查阅当地肝癌患者的相关特点,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对普通外科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技能和围术期管理培训,确保医护人员对关键要点了然于心;与手术室麻醉团队、护理团队反复沟通、解答疑惑、准备用品,增加团队信心。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高原首例ALPPS手术顺利完成,也为更多高原肝脏疾病患者带去生存的希望。
▲藏族患者为徐海峰(左1)送哈达和锦旗
微创手术是21世纪外科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的优点,但微创肝脏切除手术也是最困难的腹腔镜手术之一。肝内血管丰富,在腹腔镜下出血控制和止血都较为不便,对术者的技术要求极高,在高原上尚未常规化开展。患者的需要就是冲锋号,徐海峰带领团队不断探索,陆续完成了高原首例腹腔镜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首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用医学进步造福更多患者。
▲徐海峰(左1)在手术中
徐海峰将这些新技术融入诊疗规范并进行培训推广,全面推进肝脏外科腔镜手术的开展。徐海峰介绍,普通外科现在一个月就能完成此前全年开展腹腔镜治疗肝脏肿瘤的手术例数,而且诊疗路径越来越规范。在肝脏肿瘤和肝包虫病的综合治疗领域,自治区人民医院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藏”的目标。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使学科建设有后劲、可持续,是援藏队员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同道的共同心愿。为此,徐海峰把汇集全国顶尖专家的“肝胆重点专项研讨会”办到了高原医生“家门口”,也在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大后方的鼎力支持下,形成了前后协调的援助机制——以规范的手术带教和每日查房进行示范,补齐短板;以远程会诊和学术讲座强化标准,拓展视野;以外派协和进修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以“师带徒”的方式结成帮扶对子,因材施教。
“徐老师对我很耐心,也很严格。他经常说,你们要抓紧时间学习,尽快独立开展高难度手术,那是我作为老师最大的欣慰。”在徐海峰的指导下,自治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主治医师陈彪已参与或主刀完成手术100余例,其中四级手术占到了一半以上,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青年骨干医师。
▲徐海峰(左)与陈彪(右)结成“师带徒”帮扶对子
▲徐海峰(左)为藏民义诊
严酷的自然环境,考验着援藏队员的责任和担当,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和才干。援藏一年,徐海峰的鬓角已长出了星点斑白,“想做的、要做的、能做的事情太多,我已经申请将援藏任期再延一年。希望在我结束援藏任务时,能将当地普通外科的整体医疗水平再提升,形成质的变化。”
文字/干玎竹
图片/叶晓林 徐海峰 提供
编辑/干玎竹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