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北京协和医院历来重视文化建设,中医科秉承优良传统,自2010年举办的读书报告会,凝聚人心、熏陶品德,激励进取、促进科室发展,已成为科室文化建设品牌项目,是新时代协和中医人践行高质量发展、实现德才并进的重要举措。
2024年1月10日,本年度的读书报告会如期举办,主题为“岐黄淑语”,内涵源于2023年11月中医科开通的官方科普公众号名称,由原中医科主任梁晓春教授赋名。会前多位参赛选手积极报名、精读典籍;活动当天,在职医护、研究生、退休教授们聚集一堂。
▲ 吴群励主任(右一)宣布读书报告会开始
▲ 主持人江澜介绍读书报告会细则
报告会现场气氛温馨而热烈,青年护士张璐以《岐黄医道》展示了 “医者 仁心”的中医价值观,感慨到仁心不仅体现在医患关系,在临床教学中亦是如此。医者更应注重医学精神的传承与培养。青年医师王丹阳阅读《论语》感悟如何从医、教、研三方面成为仁医,展现岐黄之淑。谢骏阅读《神农本草经》,展示了诸多药食同源本草,阐明了药食同源文化及治未病思想。李可歆从“放弃科举、承励家学”“格物致知、精修本草”“梦圆金陵、泽被后世”角度,怀念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时“身如逆行舟、心比铁石坚”的坚定信念和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 图1-4为张璐、王丹阳、谢骏、李可歆做读书报告
针灸专业青年医师张琼琼介绍了《黄帝内经》的哲学观、世界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在的启示。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现场展现出朝气蓬勃的风貌,用阅读充实和滋养成长历程。田悦从《大医》书中聚焦于清末民初的医疗公共卫生事件,跌宕起伏地讲述了中国第一批公共慈善医生的乱世救亡故事,感慨新时代青年医师,要通过思考、走出困惑,以“学”“仰”“行”指引坚持前行。李耀洋总结稻盛和夫《心》的实践哲学,系统回答了“作为人,何为正确”这一核心问题,启示从医之路中要始终秉持利他之心,勤奋工作。赵炳佳读《伤寒论》序,介绍了医圣张仲景的成才之路,从学医之源,习医之重,行医之道及名医之光,全面体悟了张仲景的大医精诚,激励医学生学医和行医之路应追光前行。
▲图5-8为张琼琼、田悦、李耀洋、赵炳佳做读书报告
王安读《黄帝内经》,从敬畏生命、因人施治、淡泊明志三个方面分析书中蕴含的医德思想,表示把高尚品德作为日后救死扶伤的基本指引。焦欣怡以“欲诣扶桑非舟莫适”为题阅读《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进行了解析。尹瑞英从《屠呦呦传》中讲述了新中国一穷二白时期,科学家创造条件进行科学研究的历史,鼓励众人学习要脚踏实地。王书宇在《名老中医之路》书中学习了前辈名家们选择读书的原则及读书的方法,希望借此增强个人的学习能力。
▲ 图9-12为王安、焦欣怡、尹瑞英、王书宇做读书报告
原中医科主任梁晓春教授对“岐黄淑语”报告会进行了精彩点评和深入指导。梁晓春教授谈到,“岐黄”来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的代名词。“淑语”即是真善美的语言。本次报告会突出这一主题,是启发读者从中医书籍中发现淑语、铭记箴言,激励自身不断前行。她还指出,打开中医典籍,不难发现“淑语”记载良多。如《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以人为贵”;医患关系方面,提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意味着病人为主、大夫为次,与当今提倡的医患共同决策理念一致;《外科正宗》中“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为今天同事间的和谐关系提出了相处之道。再如清代王清任撰写《医林改错》的初衷是“为愿医林中人,一见此图胸中雪亮,眼底光明,临证有所遵循,不致南辕北辙”,表达为医学作贡献的初心和勇气。梁晓春教授对选手的演讲逐一点评,提出了中肯建议,指导大家从古籍中摘取“淑语”,鞭策自己、学以致用,鼓励青年人熟读经典,不断陶冶情操!
▲ 梁晓春教授(前排中)做精彩点评
最后,在场评委从演讲内容、语言表达、仪容仪表、时间把控等项目对选手综合评分。最终研究生田悦荣获一等奖,部分选手获二、三等奖。
▲ 评委老师与选手合影
文字:张亚敏 王景 宣磊
摄影: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