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近期儿童发热咳嗽多发,要警惕支原体肺炎
时间:2023.10.19
点击数:
字体:
所属分类:儿童保健
来源:本站原创

最近,孩子发热咳嗽的比较多,特别是5岁以上大孩子,有可能是支原体肺炎。很多家长对于这个疾病比较陌生,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发布了《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 (2023年版)》。今天,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专家就带大家一起来认识儿童支原体肺炎——

什么是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指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而引起的肺部炎症,是我国5岁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通俗理解就是在家里得的肺炎,是相对于医院内获得性感染而言的)。

什么是肺炎支原体?

支原体从大小和性能都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也是可以独立存活(病毒不能离开宿主细胞独立存活)的最小微生物之一。

目前已经命名的支原体有120多种,但是造成人类疾病的只有4种,即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和解脲支原体;肺炎支原体对呼吸道黏膜上皮具有特有的亲和力。

有报告称支原体肺炎常发生于夏季和初秋(也就是现在),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冬春多发的情况,当然全年内均可以发病。

支原体肺炎的症状有哪些?

支原体肺炎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5岁以下也可以发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咳嗽,发热多为中低度,如高热持续不退表示可能病情较重;咳嗽也常常比较剧烈,有的患儿症状类似于百日咳,也可出现喘息,或咽痛、头痛、乏力等不适。

病程早期,患儿肺部体征可不明显,即早期肺部听诊可能正常,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音降低、干啰音、湿啰音等。

少数的患儿可以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除了可以有胸腔积液、严重的支气管梗阻、支气管哮喘,还可以合并严重的肺外表现,例如:神经系统出现脑膜炎、脑炎(可引起抽风、昏迷等);心血管系统可导致心肌炎、心包炎、休克、血栓形成或高血压危象等;以及急性肾损伤、肝功能衰竭、急性胰腺炎、横纹肌溶解等;当然还可以合并其它病原体的感染(混合感染)。

重症支原体肺炎是指符合下列表现中的任何一项:

(1) 持续高热(39℃以上)≥5天或发热≥7天,体温高峰无下降趋势;

(2) 出现喘息、气促、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之一;

(3) 出现肺外并发症,但还没有达到危重症标准(见下述);

(4) 静息状态下,不吸氧状态下手指脉氧饱和度≤93%;

(5) 影像学表现比较重(医生判断);

(6) 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影像学显示病变范 围在24~48h进展超过50%;

(7) 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之一明显升高者。

危重症支原体肺炎是指存在呼吸衰竭和(或)危及生命的严重肺外并发症,需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等。

早期识别出重症对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如果临床出现以下情况提示有发展为重症和危重症的风险:

(1) 治疗后72小时持续高热不退;

(2) 存在感染中毒症状;

(3) 病情和影像学进展迅速,浸润多个肺叶;

(4)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出现的时间越早,病情越重;

(5) 治疗后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难以缓解甚至进展;

(6) 存在基础疾病,包括哮喘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等;

(7) 抗支原体治疗药物(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延迟。

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和预防

关于治疗,轻症患儿经抗肺炎支原体药物治疗病程多在7~10天左右,一般不需要住院,预后良好,不遗留后遗症,当然充分休息,保证能量摄入以及水和电解质平衡也非常重要;重症患儿应住院,在医护人员的观察下,采取综合治疗,包括抗感染、糖皮质激素(静脉或者雾化吸入)、抗凝治疗、必要时支气管镜、呼吸机支持等。

抗肺炎支原体治疗主要是应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乙酰吉他霉素(药物剂量需遵循医生的指导)。对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无反应者(指经过正规治疗72小时仍持续发热,临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学无改善或呈进一步加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经过充分评估利弊并征得家长的知情同意后,选用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8岁以下为超说明书用药),或者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妥舒沙星等,18岁以下为超说明书用药)。

对症治疗包括退热和止咳等,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退热药和止咳药,咳喘严重者可应用雾化吸入、辅助排痰等;对于病情严重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应用,听“激素色变”的家长应充分认识糖皮质激素在严重肺炎支原体感染或肺外症状明显患儿中的重要性。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传播是近距离接触具有感染性的呼吸道飞沫,潜伏期为3周左右。有报道称家庭内的累积发病率接近90%,也就是指一旦家庭中有人感染,可以累积感染90%的家庭成员。所以在病毒流行期间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必要时戴好口罩是很重要的预防措施(新冠流行以来对呼吸道疾病的预防措施也适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家中有病人后也要注意互相之间的隔离。

from clipboard

编辑/洪成伟

科普作者
相关科普文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