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传承与发展 责任与担当
时间:2022.03.16
点击数:
字体:
作者:皮肤科 晋红中
来源:皮肤科 晋红中

晋红中,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性病学系主任。任亚洲皮肤病学会(ADA)理事、亚洲银屑病学会(ASP)理事、中国罕见病联盟皮肤罕见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疑难危重和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皮肤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病理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会长。

大家好,我是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晋红中,今天我以“传承与发展,责任与担当”为主题,向大家介绍协和皮肤科的历史与展望。

协和皮肤科的创立与历史脉络

协和皮肤科的创立可以追溯至1869年,德贞(John Dudgeon)在北京施医院设立了皮肤科,这是中国最早的皮肤病治疗机构。北京协和医院建院后第二年(1922年),来自美国的傅瑞思(Chester North Frazier)与中国人陈鸿康等共同创建北平协和医院皮肤梅毒科,傅瑞思担任首任科主任。科室建立初期,共有傅瑞思、陈鸿康和卡因(Harther Lewis Keim)三位医生。作为中国皮肤病学的创始人,傅瑞思担任皮肤梅毒科主任19年,期间曾任国际皮肤病学和梅毒学会议副主席及北京协和医院代理院长。1941年,傅瑞思返回美国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皮肤科主任。

在协和工作期间,傅瑞思开展了多项创新性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研究领域涉及内科学、皮肤病学、梅毒学、放射学和内分泌学等。他还指导了包括胡传揆、李洪迥在内的多位中国学生。

作为协和的第一位中国籍皮肤科医师,陈鸿康自1923年起在皮肤科工作,1931年赴上海继续从事皮肤病、性病、麻风防治的研究与教学。中华皮肤病学会于1937年成立,陈鸿康当选首任会长。陈鸿康在皮炎、梅毒、真菌、放疗等多领域开展研究,发表了硫代硫酸钠治疗砷剂皮炎的观察、梅毒早期诊断、醋酸铊治疗头癣、荨麻疹诊治等论著。在当时的中国,他也是为数不多的使用放疗治疗皮肤病的医师之一。

协和皮肤科拥有辉煌的过去,走出了多位皮肤病专科领域名家,包括穆瑞五、胡传揆、秦作梁、李洪迥等四位一级教授。曹松年、卞学鑑、李家耿、王光超等知名皮肤科专家也曾在协和学习和工作。

胡传揆教授于1927年从协和毕业并留校任教,1927-1941年在协和皮肤科工作。1946年受聘于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并建立皮肤科,历任科主任、教授、医院院长、医学院院长等职。1954年,胡传揆教授在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的前身)担任所长。胡传揆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连任三届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主任委员。

胡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梅毒免疫学、雌激素与梅毒易感性、梅毒动物模型、病毒免疫学、猪囊虫病、冷冻治疗的应用等,曾在《科学》《免疫学》《内分泌学》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50余篇论文。1930年,胡传揆教授与傅瑞思在世界首次报道人维生素A缺乏相关皮肤损害。

李洪迥教授于1933年毕业留校,在协和工作52年,直至1985年退休。1935年,李洪迥教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先天梅毒防治门诊。他曾与傅瑞思合著梅毒免疫学英文著作《梅毒免疫学的种族差异》,并在美国出版。

1941-1985年间,协和皮肤科历经三次重建,李洪迥教授在三次重建后均担任科主任。1941年,协和因太平洋战争停办,1950年,战后复院,皮肤科第一次重建,李洪迥教授被聘为科主任;1958年,协和皮肤科合并入中央皮肤病性病研究所,1962年,李洪炯教授第二次重建协和皮肤科,先后调入陈锡唐、周光霁、冯树芳、王家璧和俞宝田医生;文革期间皮肤科工作基本停滞,1976年,李洪迥教授第三次重建皮肤科。1976年,李洪迥教授牵头成立7人学术小组并担任组长,把全市疑难病例集中在协和皮肤科进行会诊,率先恢复了北京市皮肤科和皮肤科学会的学术活动。1978年,袁兆庄携苑勰等阜外医院皮肤科医生并入协和皮肤科,并陆续从皮研所调入李世泰、张保如、王洪琛等,协和皮肤科逐渐恢复发展。

1985年李洪迥教授退休后,周光霁教授、王家璧教授、王宝玺教授、孙秋宁教授和晋红中教授先后担任协和皮肤科主任。

协和皮肤科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皮肤科人才辈出,周光霁、王家璧、王宝玺、孙秋宁等历任主任,以及王洪琛、苑勰、袁兆庄、俞宝田等众多老一辈皮肤科专家在各亚专业领域建树颇丰。晋红中、左亚刚、刘洁等新一代皮肤科管理团队也将不负历史使命,带领皮肤科在新征程上勇攀高峰。

在性传播疾病(STD)领域,傅瑞思教授在老协和时期曾建立包含近八千份梅毒病历的统计报告。解放后,我国在1958年开展了大范围“抗梅毒运动”,直至1963年,梅毒在我国基本被消灭,协和皮肤科作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后,皮肤科李世泰教授牵头制定了第一部国家级梅毒诊疗指南《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协和皮肤性病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的梅毒快速诊断研究被证明适合大规模人群筛查,已在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多国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990年,由陈民钧、李世泰教授共同主编的《性传播疾病临床与实验诊断》出版,这是国内最早的性传播疾病诊断方面的权威著作。由王家璧教授牵头完成的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得北京科技进步奖。郑和义、李军等多位专家在性传播疾病领域也有深入研究。

在皮肤组织病理学领域,20世纪50年代李洪迥教授恢复开展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建立了协和皮肤科临床真菌学、皮肤病理学和实验梅毒学实验室,并配备了皮肤病理疗设备,使协和皮肤科成为当时国内最完善的皮肤临床科研基地之一。发展至今,皮肤科病理室每年新增标本量近7000份,保存了包括皮肤淋巴瘤、黑色素瘤、附属器肿瘤、血管炎等少见皮肤病的珍贵标本。协和皮肤科的皮肤组织病理学领域人才梯队完备,诊断了大量疑难罕见疾病。王家璧、张保如、晋红中、刘跃华、马东来、渠涛等专家均在此领域学有建树,广受认可。

依托北京协和医院多学科诊疗的综合优势,科室搭建了皮肤罕见病及疑难危重症诊治平台,建立起完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体系。平台建立以来,针对重症银屑病、重症药疹、重症免疫性皮肤病、恶性皮肤肿瘤等疑难、罕见、危重皮肤病展开重点研究,积累了宝贵的临床数据和诊疗经验,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皮肤科开设了免疫相关专病门诊,针对银屑病、白癜风、湿疹、痤疮、疱病、秃发、硬皮病、红斑狼疮等免疫相关专科皮肤病进行规范化诊疗和长期随访,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各亚专业学术发展奠定基础。

晋红中教授课题组开展了以银屑病为代表的多项临床和基础研究,聚焦前沿,创新突破,引领学科发展。银屑病的表观转录组学、红皮病型银屑病的蛋白、代谢组学研究,填补了银屑病在表观遗传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领域的空白,对其它炎症性疾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另外,团队还发现RNA甲基化修饰、维生素A相关蛋白(视黄醇、RBP4、STRA6)代谢紊乱、及IL-36β、36γ等炎症因子在银屑病发生中的关键机制,为寻找新的银屑病治疗靶点提供了依据,为银屑病的分子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大疱病方面,左亚刚主任医师和李丽副主任医师的相关研究也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

在治疗技术方面,从院内自制剂、冷冻、光疗等物理治疗技术的传承,发展到今天的众多激光技术、光动力治疗技术、皮肤外科Mohs显微描记手术等更为先进和精准的治疗手段,协和皮肤科始终致力于开拓创新。建院初期皮肤科就通过自配药、光疗、冷冻、放疗等多种方法治疗皮肤疾病。皮肤科的部分自制剂到今天仍在使用,在患者中广受好评。皮肤科很早就开展了针对各种血管性疾病、色素性增多性皮肤病、白癜风等效果显著的皮肤激光治疗,以及肉毒毒素注射、果酸焕肤治疗,并不断拓展皮肤肿瘤的手术治疗、微创腋臭诊疗方式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广大患者获益。

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皮肤科保留了很多珍贵的照片、蜡膜及病例记录,科室将皮肤影像与人工智能交叉应用,实现了皮肤镜、皮肤病理、微生物实验室诊断、皮肤超声诊断方面技术的多样化,同时病例资料得以保存和累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协和三宝之一的病案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2016年,皮肤科开始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课题组、北大医疗课题组、美国德州大学休斯顿生物医学信息学院课题组等联合开展AI研发工作,通过深入合作,刘洁主任医师课题组在皮肤无创检测技术领域处于国内前列。

协和皮肤科多年来注重提升学术影响,产出大量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注重教学工作和对外学术交流,除定期邀请国外专家访华讲学和接受国际交流学生之外,在住院医师培训方面也与国际接轨。每年一度的协和高峰论坛、皮肤病理、皮肤影像方面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等,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关注。

相信在老一辈协和皮肤科专家的精神感召下,协和皮肤科一定能够继往开来,协和皮肤人也将肩负起历史责任和担当,创造新的成绩和辉煌! 图/皮肤科提供

1940年,傅瑞思(前排居中)与皮肤科医护人员合影

陈鸿康操作X线放疗机

1924年,胡传揆(前排左二)在协和就读时任学生会财务官

李洪迥教授和赵炳南教授查房

皮肤科历任科主任

皮肤科人才辈出,延续历史传承

STD的传承与发展

皮肤组织病理学的传承与发展

智能皮肤应用程序上线,能够通过上传的皮肤镜照片进行智能识别,同时可以进行线上医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