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靳琪奥 李玥翀 记者 干玎竹 陈明雁) 2021年“平安夜”凌晨,一位急性垂体卒中患者曾女士因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被送到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伴发双目几乎失明,又突发高热38.5℃,情况危急。“就算穿隔离服上台,也要尽快手术!”在神经外科的全力救治下,在多部门的生命接力中,曾女士顺利完成手术,头痛呕吐等症状显著改善,双眼裸眼视力均恢复到了1.0。在救治生命与疫情防控的双重考验下,协和人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2021年12月22日,49岁的曾女士在家中突然感到一阵剧烈头痛,并伴有头晕、呕吐等症状。更可怕的是,曾女士的眼前忽然蒙上了一层雾,看不清楚东西。曾女士心急如焚,马上来到家附近的医院,经检查发现大脑颅底部鞍区出现了2.5cm的占位性病变。外院给予了止痛、降颅压等保守治疗。
经过两天的治疗,曾女士头痛愈发强烈,一直无法休息,也没有进食;原本正常的视力在48小时内近乎失明,左眼只剩下微弱的光感,右眼已经看不清30cm外的物体。难道下半生要在无尽的黑暗中度过了吗?曾女士焦虑得泣不成声,带着最后一丝希望,在家人的陪同下连夜转诊,于12月24日凌晨到达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接诊后迅速开展支持治疗,并积极联系神经外科冯铭副主任医师会诊。冯铭查体后考虑急性垂体卒中的可能性大,而且垂体肿物还在增大,患者病情危急。医护人员一边加急完善相关检查,一边同步进行术前准备。
冯铭在神经外科早交班上汇报了曾女士的病情。神经外科主任马文斌、副主任魏俊吉组织全科讨论,一致同意急性垂体卒中的判断,并决定由冯铭主刀,尽快为患者手术。
这时,新难题突然降临!曾女士的体温忽然升高到38.5℃。按照新冠防疫相关要求,发烧患者需要严格除外新冠感染的风险,必须接受两次间隔24小时以上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手术,但由此可能带给曾女士不可逆转的视力损伤。
曾女士的病情变化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神经外科垂体团队立即组织专家会诊。姚勇主任医师在详细了解患者的体征和病史后判断,垂体腺瘤占位压迫下丘脑导致的中枢性发热(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是导致患者发热的“最大嫌疑”。马文斌主任强调,为了尽可能挽救患者的视力,手术不能等24小时后再进行,“就算穿隔离服上台,也要尽快手术!”
在多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在严格疫情防控的要求下,救治生命的绿色通道打开了。发热门诊迅速完成曾女士的血常规和胸部CT检查,结果均无异常。患者再次复查核酸,检验科加急化验。核酸结果回报:曾女士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医务处马上启动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不到10分钟,患者被顺利接入手术室。
麻醉前,医护人员再次遇到新难题。曾女士发病以来,由于剧烈呕吐和少进食水导致血管条件差,静脉穿刺难度非常大。麻醉科主任助理陈唯韫,手术室护士长张圣洁、教学老师孙羲昆、护士肖颍等医护配合,在超声引导下顺利完成了血管穿刺,保证静脉通路。
曾女士的手术开始了。术中可见蝶鞍区内及鞍上有大量坏死的垂体瘤组织和暗红色血液,向上方压迫视神经,这也印证了医生们此前的判断。40分钟后,冯铭将瘤体和积血全部清除,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的头痛、头晕、呕吐症状显著缓解,视力也得到了明显恢复。
曾女士说:“2021年的12月24日,是我终生难忘的平安夜。”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手术绿色通道的高效运转,全院各科处室全力配合,神经外科医生过硬的专业能力,使曾女士重获光明,也重获新生。而因为曾女士突然高热带来的“小插曲”,以及协和人表现出的“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在这个疫情发生的冬天里,更显得弥足珍贵,温暖人心。
图/神经外科提供
冯铭副主任医师正在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