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针刺调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时间:2022.03.04
字体:

本报讯(通讯员 张亚敏 记者 刘一涵)近日,2021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揭晓。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孙华教授团队“针刺百会、足三里穴多靶点调控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项研究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了神经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的科学依据,为推广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了重要实验及理论依据,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我国每年新发轻型卒中患者约有300万,其中约70%的脑血管病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

针灸疗法历史悠久,是中医理论和临床操作密切结合的中医技术,疗效得到了众多患者的肯定。针灸是脑卒中后功能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性被世界公认。临床实践及既往研究证实,针刺百会和足三里穴对脑梗死有确切的治疗作用,对促进神经、语言、运动等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效果显著,但其穴位机制尚不明确。

为尽快突破这一学术困境,探寻针灸治疗广大脑卒中患者的科学理论支撑,在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项目组于2010年开展系列研究,发现通过针刺百会和足三里穴,可以有效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脑梗死体积,有改善其神经行为学的作用;调控血脑屏障相关因子表达,减轻血脑屏障损伤并保护其完整性;抑制TLR-4/NF-κB通路,减轻炎症因子表达,促进损伤后修复前移,发挥脑保护作用;激活脑缺血大鼠凋亡抑制基因和通路,下调内质网应激通路和凋亡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改善内质网应激,减轻细胞凋亡。

经过不懈探索与反复实践,项目组创造了此研究领域的多个“第一次”,获得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创新性成果。项目组第一次发现对体重范围在230g-249g的SD大鼠采用沙东2636-4A型号的线栓,可成功复制稳定的、可重复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将造模成功率从50%提高到80%;第一次针对针刺百会、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血脑屏障及炎症机制等研究设立1天、3天、5天、7天等多个时间点,观察针刺干预对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炎症反应、血脑屏障保护等的动态调节作用;第一次在国内采用神经行为学、分子生物学、质谱等多种方法,从炎症反应、血脑屏障结构破坏、细胞外基质降解、细胞凋亡等途径,全面系统研究针刺百会、足三里穴多靶点调控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

项目组多年来致力于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项目组先后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6篇SCI文章被引达68次,中文论著被引达51次,他引论文中多篇论文的影响因子大于5分。项目组在针刺百会、足三里穴调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领域还形成了诸多共识,为中医针灸的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指导。针灸应用于临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对减轻广大脑卒中患者后遗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断服务临床患者的实践积累中,孙华教授带领团队精益求精、树标立行、勇于创新,恪守踏实精专的职业精神,坚守“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的办院理念与“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踏实做好每一个实验、认真核对每一份数据。团队通力合作,为中医学科人才规范化培养与高质量发展提供范本,为未来持续开展更高水平科研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该奖项是中医科秉承协和精神、传承发扬针灸国粹、实现科研和临床高度融合、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丰硕成果。北京协和医院将一如既往面向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医药卫生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科研创新成果切实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协和力量。

图/中医科提供

 

项目组成员合影,前排左起:张亚敏、徐虹、孙华、陈素辉,后排左起:王环愿、司英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