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敦干副院长的带领下,北京协和医院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克服重重困难,发挥“缺氧不缺协和精神,低压不低协和标准”的优良作风,在雪域高原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为表彰第五批援藏医疗队优异的工作成绩,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授予杨敦干等10位同志“援藏特殊贡献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援藏队员们交出的“成绩单”——
杨敦干:坚持传承创新 书写援藏工作新篇章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
在藏职务: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援藏时间:
2019年7月至今
杨敦干院长打包移植协和在现代医院管理方面的先进做法,推进预约挂号和自助服务,成立检查预约中心,开展“洁·静”行动,缓解职工周转房紧张问题,推行一个电话报修、行政一站式服务,设置专项资金、大力开展干部培训,把协和“病人满意、员工幸福”的办院理念在西藏付诸实践。
他积极推进肿瘤和手术重症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修订医院章程、议事规则、绩效考核方案,鼓励收治疑难病人和做高难度手术,推动医院进一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主动放弃春节和藏历新年假期,坐镇一线、部署指挥,用责任担当守护一方平安。
为了让援藏专家和本地主任更好地开展学科建设,杨院长提出“九个一”学科建设要求,让全院以此为纲领,制定各学科的三年规划、年度计划和个人发展目标。不仅发展了学科,更培养了一批干部,让援藏专家用成绩赢得尊重,用作为赢得回忆,书写人生新高度。
杨敦干院长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是一场接力长跑。我们要在传承中深化,在创新中发展,切实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王小亭:推动重症医学在高原有“高峰”
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兼帅府ICU主任
在藏职务: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援藏时间:
2019年7月—2020年8月
不知疲倦的“永动机”,这是王小亭给援藏队员留下的深刻印象。他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牵头建立了重症医学的亚学科——“高原重症”,初步形成学科体系,并使神经重症救治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王小亭的带领下,科室努力攻克脓毒血症、重症急性胰腺炎救治的难点,成功救治多例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并于2020年1月获得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2020年7月26日,科室成功开展第一例PiCCO监测(脉波指示剂连续心输出量监测),这也是西藏地区首次开展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王小亭为科室每一位医生确定了学术发展方向,并建立核心组全科会议制度及“一对一”沟通制度,让成员有机会参与科室建设。他还通过邀请协和名医授课、牵头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全面提升当地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协和重症医学人用五年的时间逐步做强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王小亭说,这是协和精神在西藏落地生根的过程,也是老西藏精神融入骨髓并发扬光大的过程。虽然王小亭已圆满完成援藏工作,但博士团的工作仍在继续,所以他目前仍留在西藏展开相关工作。
肖雨:将西藏病理事业发展推向新高度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
在藏职务: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
援藏时间:
2019年7月—2020年8月
到达西藏后,肖雨担任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工作中,他积极落实学科建设“九个一”的相关要求,发挥“首席专家制”,优化学科布局,不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提高全科医师病理诊断能力。
为填补西藏自治区分子病理诊断事业的空白,肖雨牵头成立了西藏自治区分子病理诊断中心。通过多家医院间的奔走调研,肖雨成功建立了以“1省会+7地市”医院帮扶模式为基础的全区一体化的分子病理诊断中心,使分子病理诊断新技术真正服务于全区患者。
为实现“大病不出藏”目标,肖雨带领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制定病理科三年发展规划,开展临床病理讨论会,规范冰冻报告发送、病理标本取材、外院标本送检等系列工作流程……还推进了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EBER)两项自治区首例新项目的落地,并为病理科增加了10余个免疫组化新抗体。同时,他亲自签发了自治区十余种肿瘤首例病理报告,使一些罕见病和常见疾病的罕见分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年援藏,一生藏缘。肖雨殷切期盼,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援藏队伍中,为祖国和西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杨筱:愿高原上再也没有跛行的孩子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在藏职务: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分管基建)、超声医学科主任
援藏时间:
2019年7月至今
西藏高海拔地区小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发病率高达3%左右,很多患儿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而终身残疾。杨筱入藏后便建立了西藏小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超声筛查工作组;规划了西藏地区的筛查方案;培训西藏当地的妇幼保健、超声、骨科相关医务人员,让他们可以初步认识并发现髋关节发育不良;着手建立辐射全区的筛查网络。
因为项目工作延续性的需要,杨筱又自愿再留藏一年。今年,杨筱被任命为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分管基建方面,负责医院总体规划、发热门诊及病人服务中心建设等专项工作。在杨敦干院长的大力推动和协和超声医学科李建初主任的指导下,2020年7月,集医疗、临床科研、教学、科室管理于一体的北京协和医院“同款”超声PACS系统在自治区人民医院上线运行。在杨筱的带领下,超声医学科也以第一名的成绩中标西藏大学2020年度教改重点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杨筱正是这样一位医疗工作者,在雪域高原守护健康、留下技术、撒播无限希望。
刘子嘉:用信息化助推高原麻醉事业迈上新台阶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在藏职务: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
援藏时间:
2019年7月—2020年8月
面对新冠疫情,刘子嘉在春节期间提前返岗,回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全面组织麻醉科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确保手术平台安全正常运行。
刘子嘉实施了西藏首例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填补了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业务上的空白,并及时起草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无痛支气管镜麻醉常规》。她还以此为契机,与医务处及兄弟科室协作,组织成立了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无痛中心,完善和优化门诊手术患者的麻醉门诊及手术流程。
从2019年9月到2020年3月,刘子嘉与信息处、医务处及手麻系统工程师加班加点,完成了手术麻醉电子系统的全面上线,不仅使麻醉记录更加规范,各类数据的及时采集、存储也为科研数据抓取和麻醉质控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刘子嘉注重常态化、日常化、碎片化式教学,做细做实“师带徒”工作。在她的带领下,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正向更高的台阶迈进,而援藏也成为她人生旅途最美的风景!
王凤丹:授人以渔,助力高原科研发展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
在藏职务: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
援藏时间:
2019年7月—2020年8月
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作为放射科主任的王凤丹积极开展医、教、研、管各项工作,优化患者服务流程,推动新技术落地,不断打造学术高地,助力高原地区科研工作发展。
改造患者卫生间、规划介入室布局、新建放射科医务人员卫生间、引进自助胶片打印机、优化患者行走轨迹……王凤丹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从0到1”、从“不规范到标准化”的突破。
从协和“临床和转化科学研究所项目网络课程”(CTSI)中获得灵感的王凤丹,与杨筱联合开设了为期12周、每周1次的特色CTSI课程。在王凤丹的组织下,2020年7月,第五届北京—西藏影像诊断与技术应用培训班成功举办,为区内外影像界的7000余名同道带来了全方位的指导。
自治区第一台双源螺旋CT投入使用,第一台GE新一代Revolution CT引入,骨龄检查开展……在王凤丹的努力下,新设备的引入、新技术的开展,都为放射科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生长点”。
2020年5月4日,王凤丹被授予“西藏青年五四奖章”。作为当代青年援藏干部的杰出代表,王凤丹在高原展现出的奋发有为和大无畏精神也将成为伴随她一生的宝贵财富。
郭野:将先进的检验技术带到西藏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助理研究员
在藏职务: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
援藏时间:
2019年7月—2020年8月
“西藏人民对医生打心眼里的尊重,让我感觉自己被认可、被需要”,郭野说到这儿时,眼神里充满了坚定,“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内地的先进技术带到高原”。
为西藏自治区感染及免疫疾病的诊断、治疗开辟“新航道”,郭野建立了首个基于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平台,并开展了一系列新的临床检测项目。郭野还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室诊断新技术。他和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普芝主任一起,建立起西藏自治区首个微核染色体分析平台,通过开展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填补了西藏地区放射从业人员健康监测的空白。同时,他还参与并见证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顺利通过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监督评审的全流程。
疫情期间,郭野通过建章立制、组织培训、规范流程等举措,使检验科的安全运转得到了全面把控及系统保障。在郭野及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自治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独立实验区仅用一天时间便建设完成。短短2个月时间,改造后的PCR实验室也正式投入使用。
对郭野而言,付出的过程也是成长与收获的过程,一年援藏生活虽然短暂,但将是他铭记一生的珍贵经历。
李杏翠:让协和的“种子”在高原生根发芽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
在藏职务: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
援藏时间:
2019年7月—2020年8月
到达西藏后,李杏翠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虽然有《药典》《新编药物学》等工具书可供医护人员查阅,但因携带不便、更新滞后、缺乏本院用药特点等不足,在实际使用中非常受限。她带领药剂科同事结合协和经验和特色,以自治区人民医院药品使用情况为依托,编写完成了首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处方集》,成为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的重要工具,更成为临床医生的“口袋书”。
2020年5月,李杏翠向西藏自治区药监局递交了筹建自治区人民医院制剂室的申请,希望协和的特色制剂也能在西藏生产,让更多患者受益,为实现“大病不出藏”的目标贡献力量。同时,李杏翠专门邀请西藏大学的藏语老师一起,首次推出了藏语版用药宣教视频,让更多的藏区百姓动动指尖就能享受到“有温度”的药学服务。
虽然这一年很辛苦,但看到当地医疗团队的业务水平提高了、当地患者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她觉得一切都值了。
孟彦苓:做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病房大管家
北京协和医院MICU二病房护士长
在藏职务: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援藏时间:
2019年7月—2020年8月
刚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时,孟彦苓的内心是震撼的。病房就像厨房,各种高压锅、电磁炉,炖肉、熬粥。在病房做饭有很大安全隐患,但完全禁止家属做饭也不合适。有些患者经济条件实在不允许,有些患者有独特的饮食习惯。
孟彦苓开始为解决厨房问题而奔走,在医院领导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2月,自治区人民医院推出了住院患者集中厨房。家属自觉到这里做饭,病房更安全了;患者吃上了熟悉的饭菜,对医院的满意度也更高了。
藏区同胞特别重亲情,尤其是老人生病了,身边常常围着四五个家属。借助新冠疫情的契机,孟彦苓跟护理部同仁一起开展了全院“洁·静”行动:对病区实行封闭管理,病房安静下来,交叉感染的风险也减少了;经过半年多的装修改造,卫生间的异味小了、地上的烟头少了、医院环境明显整洁了。
在管理公共区域的同时,孟彦苓也没有放松对护理质量的要求,她完善并落实了“五室一站一库规范化管理”制度、护理质控小组夜班查房制度等规章制度。
在院区领导的重视和认可下,孟彦苓的“协和标准”得以全面推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病房环境和护理质量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张捷:让高原上的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班越办越好
北京协和医院手术麻醉室主管护师
在藏职务: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副护士长
援藏时间:
2019年7月—2020年8月
“北京手术室的护士可能无法想象西藏同行的工作。在一些偏远的地方,手术室只有一个护士,忙完台下接着上台,甚至还要给患者打麻醉。我一直在思考,西藏的手术室护士到底最需要什么。”在跟协和援藏同事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手麻室的同仁探讨过程中,张捷逐渐认识到,要将“输血式”援助转化为“造血式”援助,就一定要帮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手术室护理团队提高自身的学科辐射能力。
张捷帮助科室组织了第一届西藏自治区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并培训该院手术室护士走上讲台,给学员讲课。经过4轮培训,张捷成功培养了21位讲师,这批师资力量将成为西藏手术室专科护士发展的星星之火。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这一年中,张捷也争分夺秒地开展了科室内部的管理。制定了手术器械规范化手册、手术标识部位规范、手术室一级质控、手术室物资管理、新护士培训、科研培训、新冠疫情防控、手术室绩效考核管理、手术室提升效率方案等等工作。
“一年的时间太快了,想做的还有很多。”张捷感喟,“幸运的是,协和与西藏手术室的情谊和交流会一直延续下去。”
图片/刘玉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