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文关怀
丁琛: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奇遇
时间:2019.11.18 字体: 作者:实习记者 周海若 本报记者 刘晓坤

编者按:2019年10月23日晚,第二期“协和咖啡馆”科普沙龙在北京协和医院东单院区老楼1921主题餐厅举行。中国教育科学促进会秘书长、资深科学教育专家和极地科考专家、未来学院丁琛院长作题为“走进南极,走进科学——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奇遇”的科普讲座。让医务工作者感受自然之美,自然之趣,探索极地医学的更多可能。

丁琛: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奇遇

作为地球上最后一块被发现的大陆,南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貌和自然物产,曾一度以神秘的面纱与世隔绝。近年来,许多国家对物产丰饶、资源丰富的南极大陆进行探索和科学考察,随着考察的逐步深入,南极俨然成为了新时期、新科学领域的“兵家必争之地”。

板块漂移中渐行渐远:南极大陆的形成

所谓南极,不仅指南极点,还包含南极洲、南极大陆、南极圈等含义。南极的演变与形成经历了极为漫长的过程。3亿多年前,南极与现今的南美洲、非洲、印度等地构成一块整体大陆,被称为冈瓦纳古大陆。南极曾是冈瓦纳古大陆中心,位于南纬40~60度,年平均温度15摄氏度,湿度高达70%以上,气候温暖湿润。经历地质构造运动,大陆分裂与漂移后,南极约在3000万年前定型成为气候寒冷、孤立于其他陆地的南极大陆。随着地球数次冰期的到来,2000万年前,南极裸露的大地逐渐被冰雪吞噬,周边海洋也跌入酷寒中,山峰孕育出巨大冰川,形成南极冰盖。至此,南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成为地球最南端一片全新大陆。

探索新大陆:中国南极科考的历史沿革

南极因矿产、生物和淡水等资源储备的巨大潜力,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地质存遗,成为各国科考界的“香饽饽”,也日渐被各国政府所重视。目前很多国家在南极建立科考站,同步进行内陆考察及飞机考察。其中,进军内陆因技术难度大、投资成本高,仅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少数国家成功挺进。科考站的选址慎重评估了国家宏观战略布局和考察工作的阶段需求。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及罗斯海新站相互呼应,战略性圈定我国科考的领域及陆地范围,不仅为考察工作提供重要支撑,也为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打开窗口。

建立在“泛南极”、无冰区的长城站,拉开我国南极系统考察的序幕,承担南极、西南极的环境监测任务,包括气象、水文、生物、生态、环境等方向的研究。中山站建立在地质独特的东南极古老岩石上,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南极内陆考察的正式开始。内陆考察队初次探索就实现了地学研究上的突破——发现格罗夫山区的陨石富集区,连续5年间收获近10100颗陨石,实现陨石采集大丰收,使我国陨石数量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美国。昆仑站建立在拥有独特风蚀地貌的最高峰冰穹A上,这里不仅是绝佳的深冰芯钻取地点、获取“岩芯”的最有利地点、天文观测的最佳场所,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与经线交会的南极极点(美国)、全球温度最低的南极冰点(前苏联)、地球磁场南极的磁点(法国)并称为南极科考的四大“必争之点”。此外,昆仑站“冰下湖”的发现及对其原始水体的研究,也有望丰富人们对原始生命形态的了解。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泰山站则承担着中转枢纽的功能。

冰原生机:神奇动物在南极

经过世界最南端的旅游胜地火地岛,穿越“无风也起五米浪”的德雷克海峡,闯过活火山“欺骗岛”,即可到达南极11亿“土著居民”的栖息地。“三只企鹅一台戏”的阿德雷企鹅,个子娇小却脾气暴躁;“不走寻常路”的帽带企鹅,不依赖于雪上滑行,而专注于在岩石上跳跃;白眉红嘴的金图企鹅,也是数量最多的企鹅品种;在一、二月“神秘失踪”的帝企鹅,高大坚毅,拥有绝对体重优势……企鹅的栖息与繁殖、食物链等也是考察队的研究方向之一。

除了最引人瞩目的企鹅,南极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的种类也极为丰富。从姿态优美的座头鲸,到顶级掠食者虎鲸;从“不食蟹”的食蟹海豹,到以企鹅为食的豹海豹、喜爱凿洞的威德尔海豹;从好斗的海狗,到“青春发胖”的象海豹……万物竞发、生机勃勃,无一不代表着南极独特的生态系统。

如今南极已不再是人类的禁区,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南极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青少年南极探奇活动已成为现实。未来的南极大陆将接纳更多对其心向往之的人们,也祈愿人们能够热爱和保护这片冰雪净土,书写一段段冰雪奇缘。

丁琛院长介绍各国南极科考站 整理 图/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