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院动态
唐帅:把协和麻醉科的资源和经验带到西藏来
时间:2019.10.27 字体: 作者:王晶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在藏职务: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主任

援藏时间:2018年7月26日—2019年8月9日


一位九十多岁的高龄患者要做截肢手术,凝血功能非常差,无法进行椎管内麻醉;心功能和肺功能也很堪忧,全麻风险大。这种高危手术在以往可能会束手无策,但在施行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后,通过在病人的大腿根部打一圈周围神经阻滞,就能很好地解决手术麻醉问题。该患者的手术很顺利,术后镇痛效果也很好。这得益于唐帅自援藏伊始就推行的麻醉学科神经阻滞亚专业建设。

唐帅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积极开拓麻醉新领域,引入前沿的可视化麻醉新技术,开展新业务8项,以实现麻醉的精准、安全和高效;结合自己的技术专长,将原有的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做多做精。一年来共累计开展500余例相关技术;首次为肩关节镜手术成功实施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术后肌力和运动功能。医院在加速康复外科领域的理念和技术都有了很大提升。

区域麻醉是麻醉学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围术期疼痛管理和加速康复领域具有无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唐帅牵头成立区域麻醉亚专业,普及区域麻醉理念,推广区域麻醉技术,培养大量区域麻醉讲师。2018年1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被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评为西藏首家“中国区域麻醉培育基地”,承担起为全西藏自治区的麻醉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重任,起到区域麻醉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引领作用。唐帅认为,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和手术室四批援藏专家和当地手术麻醉科同道们的携手努力。

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唐帅秉承的信条是:理念先于技术。一年的援藏时间很短,他抓住一切机会向当地医生传递“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从细节入手传播知识和技能,常态化、日常化地进行临床教学。通过“师带徒”帮扶计划,对3位科室骨干成员进行多方位培训。通过优秀带教老师评选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教学责任心和积极性。将人才送出去,把专家请进来。选派科室骨干外出学习和交流;连续开展17期“援藏团队MDT共建手术麻醉科”系列学术活动,邀请各科援藏专家进入手术麻醉科授课;举办每季度一次的“协和-西藏麻醉大讲堂”,带来麻醉学的新进展。

2018年9月,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迎来8位规培住院医师,如何让起点不一的同学们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地完成规培,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唐帅找到协和麻醉科的教授回答不同亚专业的问题,相当于把整个协和麻醉科的教学资源都引入到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阶段考核是提高规培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唐帅的积极推动下,经多方努力和协调,最终实现了西藏与北京的远程连线,两地规培医生可以同步学习、同步考核,这对西藏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

借助师带徒项目,唐帅引导大家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发现了很多临床科研问题;通过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检索文献、撰写综述、选择和设计科研课题、整理和分析数据,最终申报1项援藏人才基金和8项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其中2项自然科学基金成功中标。

唐帅很重视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去推进管理工作,向科室捐赠医学人文书籍并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读后感,推动住院医师的人文教学以增强其归属感。通过向医院呼吁,实现了在手术室内供应午餐,让大家吃上暖心可口的饭菜。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让大家的心更贴近了。

谈及“组团式”援藏给自己带来的观念上的最大变化,唐帅坦言是对于“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认识更深刻了。下乡巡诊的时候,唐帅亲眼见到偏远地区的医护人员在超乎想象的艰苦条件下坚守。“一个门开了之后,一张床、一个炉子、一个柜子,这就是产房。在海拔4600多米的日喀则堆纳乡卫生院,不到10位年轻医护人员扎根在那里,服务成百上千户人,一待可能就是一辈子,他们为病人甘于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的贡献是我写多少篇SCI论文都比不上的。”

“怎样更‘科学’地关爱病人,是需要借助‘组团式’援藏的力量去进一步提升的。把协和更多的理念和经验拿过来,让它们在雪域高原的土壤生根发芽。”这是唐帅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