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协和摘镜指南近视矫正术看这里!
时间:2019.06.03
点击数:
字体:
来源:本站原创

校正近视手术有哪些?

目前近视手术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作用于角膜的激光矫正手术,二是眼内植入晶体类手术。

一、角膜屈光手术。相当于在做“减法”。角膜位于眼睛“黑眼仁”的位置,如果把人的眼睛比作一台照相机,那角膜就好比是相机镜头的前盖,只不过这个“盖子”是透明的。可不要小看这个“盖子”,虽然它还不到1mm厚,但是它的屈光力占据了全眼球屈光力的2/3,这就是为什么激光手术仅仅切削很少的角膜就可以解决很大近视度数的原因。

目前用于近视矫正的激光有两种,一种是准分子激光,另一种是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的特点就是精准,而且是一种冷激光,能精确消融角膜组织,对周围组织则没有影响,达到对角膜的重塑目的;它波长短,不会穿透角膜,因此对于眼球内部的组织没有任何不良影响。飞秒激光则可以精准的在分子层面进行安全有效的切割,就像一把精密的“分子手术刀”,持续时间非常短,只有几个飞秒,而“1飞秒=1/1000万亿秒”。

激光矫正手术的主要术式有TransPRK,FS-LASIK和SMILE,其实就是应用这两种激光的排列组合。

TransPRK,又称为全激光手术。是应用准分子激光直接切削角膜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此种手术无刀无切口,风险极低,但也存在缺点,就是术后头两天疼痛感比较明显,并且恢复时间较其他手术方式略长,术后点眼药的时间也相对较长,比较适合中低度数近视(600度以内)且能够定期复查的患者。

FS-LASIK又称为半飞秒手术,即一半通过飞秒激光,一半通过准分子激光完成的手术。首先利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然后用准分子激光消融角膜组织来矫正近视,术后视力恢复最快,视觉质量高,一般术后24小时即可达到最佳矫正视力,没有疼痛感。但切口较大,术后有些患者会出现干眼,一般通过点药可以缓解,大部分患者都适用此种手术方式,也是目前应用最广、开展最多的激光手术方式。

SMILE手术,又称全飞秒手术,即全部通过飞秒激光完成的手术方式。切口较小,不到FS-LASIK手术切口的1/10,术后视力恢复较快,也无疼痛感,但手术风险略高,对手术医师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三种激光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到底适合哪种手术方式则需要经过医师详细检查以后,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眼内植入晶体类手术。相当于在做“加法”。激光手术可以矫正大部分人的近视眼。但对于高度近视或者角膜偏薄不宜切削的患者,只能靠晶体类手术来摘掉眼镜。矫正近视的晶体类手术是给眼睛这台“照相机”的镜头前再加上一个人工镜头,在眼球里植入一片“隐形眼镜”。手术过程很快,术后 1~2 天即可恢复视力。这类手术不用切削角膜,保留了角膜的完整性,如果对植入的“隐形眼镜”有任何不适应或者不满意,都可以再次进行调整或者将镜片取出。但是此类手术属于内眼手术,在眼内进行操作并且会在眼内长期存在一个异物,因此手术风险较大,比较适合高度近视患者;术后需要密切随访,谨防出现并发症。

手术有风险么?

那么近视矫正手术又有什么风险呢?总体而言,近视矫正手术都十分安全,整个手术过程5-10分钟就可以完成,尤其是激光手术,在高科技设备的加持下,已经非常自动化且安全,术后满意率在 95% 以上。

不过,部分患者仍然可能出现干眼、眩光、夜视能力下降等不适。也有极个别案例出现因为角膜过薄,无法抵抗眼部压力而向外突出的圆锥角膜。晶体类手术由于患者多是超高度近视,极个别会出现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等。

虽然操作时间很短,但也有术后出现眼部感染等罕见情况,严重影响视力恢复。因此,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手术对于成功近视矫正十分关键。

手术注意事项

一般而言,近视手术前需要停戴隐形眼镜一周以上,硬性角膜塑形镜则需要停戴一月以上,否则可能影响术前手术参数的精确测量。术前检查一般仅需半天即可完成,由医师进行手术风险评估和手术方式选择,术前抗生素滴眼液滴眼,随即便可进行手术。术后第二天,除了TransPRK手术外,一般都可恢复正常工作、生活,FS-LASIK手术甚至手术当天下午就可正常工作。TransPRK则需要两天休息恢复时间。

近视手术通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帮助数百万人摘除了眼镜,大大提升了生活质量。时间和数据都已经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也不是所有近视患者都适合手术。如果年龄太小(小于18周岁)、近2年屈光度不稳定、眼部患有活动性疾病、患有某些全身疾病或者矫正视力极差的重度弱视者等,则不适合接受手术。因此需要在正规机构进行严格的术前筛选。


【专家提醒】近视手术属于一种“锦上添花”的手术,是眼科技术创新发展最迅猛的领域之一,随着各种高精尖技术的加持,手术变得越来越安全、高效和舒适。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严格的术前筛选、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和定期术后随访对于每一个需要摘镜的近视患者都至关重要。


科普作者
李莹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Professor
查看更多
相关科普文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