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成功的大会 学术的引领 精神的诠释 品牌的传播 2016年北京协和医院疑难病例讨论会侧记
时间:2017.01.23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焦洋 段文利


会议现场



与会人员合影

2016年5月14日,北京协和医院疑难病例讨论会在协和学术会堂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由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共同主办,协和普通内科团队主要承办,在内科学系各专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圆满成功。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厉有名教授致开幕辞,候任主任委员韩英教授作总结讲话,学会副主委张抒扬副院长担任大会执行主席。朱元珏教授、沈悌教授、朱文玲教授等知名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五百余位内科同道共同出席会议,就从全国各大医院中遴选出的13个疑难病例进行了激烈讨论和精彩点评。无论是会议的安排,还是分享的内容,此次会议都得到了全国同道的一致点赞好评。
一场“协和特供”的学术大餐
全天的会议安排得非常紧凑,如果将13日晚上的青委会成员参观病历展比作是“前菜”、“开胃菜”,那么14日当日从早八点到晚五点的由青年人唱主角的13个疑难病例分享与讨论则是货真价实的“主菜”。如果说上午茶歇期间曾学军教授对罕见血型神经内分泌癌病例的分享是一例“餐后甜点”,那么众位知名专家教授全程参与的追问、质询和精彩点评,就是在大餐中不可或缺的、调遣味蕾及提升兴致的“红酒”。每一环节的精彩都使得这场“协和特供”的学术大餐至臻完美。
前菜:青委会参观病历展
大会前一天傍晚,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率先召开了青委会并参观了协和病历展,当年病历展主创成员之一的内分泌科朱惠娟副教授亲自担当讲解员,使得“协和三宝”之一的病案,更加具体生动地展示在与会青年委员们面前,激发出大家对协和的敬仰和敬畏之心。
主菜:13个疑难病例的激烈讨论
5月14日,尽管天空飘着蒙蒙细雨,但多位知名专家、教授和与会者都提早来到了会场。13个疑难病例分别来自北京协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上海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宁夏人民医院总院、北大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我院入选的8个病例涵盖了呼吸、肾脏、心脏、免疫、普通内科、内分泌和神经学科。既有旧病新解与再度认知,也有世界罕见或国内首报的新发现。
为增加讨论的趣味性和难度,所有疑难病例在摘要中都隐去了最终诊断结论。讲者围绕病例诊治过程,通过细致入微的病史介绍,详尽精确的检查分析,丰富多彩的文献复习,原汁原味的指南解读,对疾病从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进行了全面汇报。我院呼吸内科彭敏副教授的病例分享打响第一炮,84岁高龄的朱元珏教授率先发问。在老专家、老教授们的积极带动下,来自全国30多家医院的老中青专家及我院内科各专科、内分泌科及神经科等的中青年骨干专家组成“专家点评团”,点评犀利,畅所欲言。既有高度一致的共识,又有意见相左的碰撞。专家们化身“神探”,反复核实、追问诊治中的细节,抽丝剥茧,思考探寻,最终真相大白,尘埃落定。当然也有个别病例的最终诊断因专家们的质疑而被要求作进一步随访。这场妙趣横生的学术交锋,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甜品:罕见血型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分享
上午茶歇期间,张抒扬副院长亲自点将,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秘书长、普通内科主任曾学军教授应邀向大家汇报了不久前经协和医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的罕见血型神经内分泌癌病例,成为本场大会第14个疑难病例。
红酒:精彩跌宕的专家点评贯穿始终
大会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多,整个会场仍座无虚席。参加会议的老教授们以及由协和肾内科李雪梅教授、陈丽萌教授,消化内科朱丽明教授,感染内科范洪伟副教授,风湿免疫科张文教授、沈敏副教授,呼吸内科施举红教授,内分泌科朱惠娟副教授,神经内科朱以诚教授、倪俊副教授等组成的“专家点评团”自始至终在场与与会者积极互动。血液内科沈悌教授和心内科朱文玲教授的发言,让大家感受到了协和学者的敏锐、博学与风趣;不同专科间的碰撞,让青年医师们领略了多科协作在解决疑难重症中的重要作用;青年医师们在接受疑难病例挑战之后的快速成长,让老专家们感到欣慰。来自我院基本外科的李秉璐教授应邀“现场会诊”,让协和多学科协作与综合实力“霸气侧漏”。
见技术更见精神
办会是很能体现“细节决定成败”的。那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协和疑难病例讨论会的组织者是如何做好各个细节的。
“新菜品预告”勾搭味蕾:84岁老教授微信抢票
大会在预通知环节采用时下新潮的微信报名方式。微信通知在手机上一经发出,报名人数在短短2小时内超过500人,远超预先设定的接待能力。呼吸内科84岁的老专家朱元珏教授得知消息后,急忙让科里小伙伴帮忙在微信上抢票。预报名的火爆程度最终导致会务组不得不对院内各科室进行限票。
如何让“干货”更“有料”?:精选与预讲
本次会议从筹备开始就引起了国内同行的热切关注。会议主要组织者——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秘书长、协和普通内科主任曾学军教授,青委会副主委方卫纲副教授,在张抒扬副院长的指导下,为办好此次会议,并未“按常理出牌”安排专家讲座,而是精选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成员单位的疑难病例。用一位在协和进修学习过的同行的话讲,“全是临床医生最喜欢的‘干货’”。
在筹备过程中,国内各大医院及协和大内科各专科、内分泌科及神经内科等积极投稿,经筹委会初筛,选取院外10份与协和的20余份病例提交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3月底由在京副主委及常委的会上“过筛子”。4月底,协和入选的8个病例还进行了预讲,专家们就病例及汇报形式均给予指导。
病历展观后感:一张安静的课桌,一份从容的书写
大会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仍有不少参会者不断向组织者曾学军教授、方卫纲副教授发来长篇的参会感想。
甘肃省人民医院肾内科马志刚大夫在《最后的贵族》一文中写到:晚上参观协和病历展,有幸看到张孝骞先生、林巧稚先生等多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医学大家手书的一份份病历,纯英文的书法体娟秀流畅,既有第一次描述大叶性肺炎的肺部体征手绘图,又有世界首例归纳肾性骨营养不良的记录,每一份都图文并茂。远望,像是宋人书画小品;近读,却是一篇短论文,每篇结尾都有对当时最新文献的复习。前辈先生们的一份份病历,没有八股格式,也没有各种谈话同意书,但是病史记录翔实,病情分析精准。
马大夫的脑补画面感极强:一个安静的午后或夜晚,先生们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查阅文献,深思熟虑,然后用一支老式钢笔,在半旧的书桌上一气呵成。
“那么,是什么让当时的先生们以平静的心态,从容笃定地书写病历?是一张安静的书桌。他们不用为生活焦躁,也不用为医患关系劳心,不用为创收指标烦恼,也无需为了名利而制造科研。”马大夫这句话,道出了当下医生群体对理想的从医环境的渴望。
疑难病讨论:见技术,更见态度和精神
北京协和医院2016年疑难病例讨论会的成功举办得到了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领导的高度肯定。内科学会主委厉有名教授称赞此次委托协和举办的疑难病例讨论会是中国内科学界最高水平的病例讨论会。会议病例挑选涉及多个学科,讲者报名踊跃、精心准备,特别是协和内科老前辈们的积极参与更令人感动。厉有名主委指出,内科学分会应多举办疑难病大讨论,积极参与住院医生培养,未来争取在中华医学会支持下举办国际内科学大会。候任主委韩英教授充分肯定了此次大会对内科学会的发展推动作用。东道主张抒扬副院长则表示,通过北京协和医院多学科互动的疑难病例讨论平台,进一步推动中国内科学的发展进步,推进青年医师的人才培养,是协和的责任与使命。
唐都医院呼吸科南岩东医师说,作为长年关注呼吸疑难危重疾病的我,通过本次学习,提高了对疑难疾病的认知水平,拓宽了对疑难疾病的关注视野,加强了对疑难疾病的思考能力,掌握了对疑难疾病的诊治方法,期待着明年能够准备一份高水平的病例来再次参加如此生动的研讨会。
许多同道微信留言:从协和团队举办的这场学术盛宴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罕见病、疑难病知识,更有挑战困难的精神,多学科团结协作的力量,严谨求精、为医学事业追求一生的态度。
那一天,最动人的一幕定格在了参会同行的脑海:最年长的朱元珏教授不仅坚持听到最后,还在点评中认真地表示“学到了很多东西,不懂的问题要回去再查文献,进一步提高自己”。许多人感慨:这就是协和人的学者风范,协和人的精神和态度。
一位与会者在微信中说:昨晚到家后,一直睡不着。从协和医院的病例上,我学到了太多太多。协和人为了一个小小的异常检查结果都会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来追究与诊断的相符性!我终于明白了协和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医学圣殿的原因,这种协和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这次北京之行,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获益更多的是看到了协和人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感受到了协和精神,协和魂。敬佩!敬仰!!敬畏!!!

本文照片由普通内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