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协和是别有用心的。说到协和的设备或技术,或多或少我基本有所了解。而我最不解的是为什么协和是协和,而我不是协和。我的第一个目标就盯上了刘大为教授。他每天早晨7点20准时到科室,没有例外;每次查看病人都佩戴口罩,没有例外;每次都按照要求洗手,没有例外等等。
中国是一个“官本位”思想很重的国家,“特权”体现在官与民的差异性。领导是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遵守者,只有草民才需要守规矩。许多医院里也是这样,小医生们要按部就班,而主任们常常不需要,仿佛破坏规矩才能彰显权威。但刘大为教授的言行告诉我们,榜样的作用大于领导的权威。
随之而来的就是强大的执行力。讨论留在讨论的时间里,执行的时候只有无条件的遵守和解决。没有任何理由,再困难也要克服,再苛刻也要达标,再委屈也要忍耐。无菌柜里永远都是最右边的是日期最靠前的;病人的一切事情永远都是管床医生的;永远要在同一个点调零、读数;最佳CVP的波动永远不许超过2mmHg;保洁师傅就是手卫生模范等等。人们都在默默地遵守,互相地监督。奇怪的是科室的运转反倒很顺畅,即使精英医生人人个性鲜明,进修医护人员天南地北。但是大家都知道,规矩是红线,规矩大于天。
规矩似乎与临床无关,其实不然。例如一位发热的患者,测量误差、隔壁临床、输液、管路、VAP、血标本污染、血量不足、实验室误差等等五花八门的原因均可导致发热。但在协和重症病房,体温的升高只来自于疾病本身。因为每个人都是守规矩的,每个点都有最大化的保证,监测、治疗等等诸多环节都做到了差异最小化。管理给患者带来的是非预期CPR、意外拔管、VAP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等的“近乎零发生率”,也就是说,在ICU,管理成就了医疗安全。
不仅如此,管理也是临床。协和有很多流程,最为典型的就是超声流程,如果超声检查的时候没有接心电图,没有按照流程操作,WXT教授会停了你使用超声的权利。因为流程就是临床思维,流程可以规避操作者的主观随意。还有就是PICCO监测,很多进修医生在北京用的得心应手,回去以后却是一筹莫展,缺的就是变量的控制。比如,希望通过调整液体来判断对心输出量的影响,那么体温、镇静、血压、心肌收缩力等等其他变量都要控制。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了解液体正平衡是好还是坏。之前的事需要聪明人去做,之后的事情傻子都会干。管理,使得临床思维变得清晰、简单、合理。
规矩的建立是痛苦的。查房就是规矩的建立,上级医生的作用是监督、提出问题和目标,下级医生的主要责任是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一旦讨论完毕也就意味着规矩的建立。质控也是规矩的建立,当出现不良事件后,逐点反复讨论,堪称挖地三尺,让参加过的人心有余悸。预案更是规矩的建立,甚至是风闻某些情况,也需要问问自己:如果来我们家,我们怎么办?这是每个优秀科室发展的动力,体现着管理者的前瞻意识。
谜底就在眼前,重症医学是一门管理的医学。协和的强大首先是来源于管理的强大。个人,如同海洋的水滴一般,再大也不过是洋流,只有飓风才会爆发海啸。
少年锦时•忆协和(二)规矩大于天
时间:2017.01.18
字体:小大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重症医学科进修生 徐州市中心医院 王晓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