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做科学研究的有心人,有勇气就会有奇迹
时间:2013.07.08 字体: 作者:段文利 胡雅洁

    2013年的2月14日,情人节的大街上到处是簇拥的年轻情侣和卖花的小贩。而就在同一天,医生们喜欢的“丁香园”网站上,一则关于协和医院皮肤科的好消息被人们争相传递着。皮肤科马东来教授的一篇题为“梅毒唇部接吻下疳”的临床病例报告当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上,SCI分值高达53.298分。这也是迄今中国皮肤科医生在NEJM上发表的为数极少的文章之一。
    除此之外,皮肤科左亚刚、李军、刘洁、李丽等一批青年医师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年前的医疗成果奖、科研成果奖的汇报会以及国自然基金等的申报会上。
    那么,医生每天被“海量”的门诊围堵,哪能腾出来时间做科研、写文章?怎能做出高质量的临床科研?协和皮肤科人发SCI高分文章的诀窍是什么?内动力又源自何处?写文章和提高临床水平是什么样的关系?如火的七月,让我们聚焦皮肤科几位青年医师,在感动中体会和思考。

    马东来结缘NEJM:17次的退稿等来第18次的成功

    十余年来马东来教授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累计253篇,特别是近五年来平均每年20篇以上,文章遍及国际著名的各种皮肤科专业期刊,经他国内首次诊断和报道的皮肤科疑难病少见病不下30种。这些工作奠定了他在遗传性皮肤病及疑难少见皮肤病方面的学术影响力。
    然而这些成绩并未让马东来感到沾沾自喜和轻易满足。在皮肤科领域,即使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专业期刊,影响因子最高6分左右,影响面相对较窄,分值不算高。于是马东来将自己的努力目标锁定NEJM。这是一家综合性期刊,读者面极广,影响力极大,喜好临床病例。在NEJM上发文章,可以说是每位临床医生追求的梦想。但同时杂志对稿件要求极高,一次退稿率在97%以上。
    第一次向NEJM试投稿是在2011年。马东来挑了一篇专业水准较高的论文投出去,结果一周内就收到了编辑部的退稿信。这篇文章转投另一本SCI分值9.015分的综合性杂志(CMAJ),马上就接受了。这说明显然不是文章的学术水准问题,可为什么不受NEJM青睐呢?接着投第二篇、第三篇……结果一样,仍然被拒,虽然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但这些并未使马东来感到气馁。
    每看到新一期的NEJM,马东来马上认真研读咂摸。他渐渐体会到,原来每本杂志都是有自己个性的,每位编辑都是有自己喜好的。NEJM的规律在于,它通常认为罕见病的诊治是专科杂志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而常见病的罕见表现会开阔大家的视野,这是它的兴趣所在。沿着这一思路遴选题目,马东来欣喜地发现,自己收到退稿信的时间间隔越来越长了,从第一次的一周时间已经延长到第17次的5个月。
    NEJM每周要刊登两篇“临床医学影像”形式的临床病例报告,图文并茂,内容不超150字,全年刊出量不超100篇。目标出现了。门诊中,马东来教授接诊了一例特殊的“梅毒接吻下疳”。梅毒是一种螺旋体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性病之一。“接吻下疳”指的是点对点发生,通常见于男性包皮与龟头的点对点、肛周的点对点,但该例患者的“点对点”发生在上下嘴唇,临床上很少见。马东来就此病例完成了一个170字的临床医学影像病例报告。
    这篇稿件是2012年2月投出去的,也是马东来教授向NEJM的第18次投稿。当年8月,他收到了编辑部回复,要求做一些修改。同年11月11日,在中国人举国狂欢“光棍节”,淘宝、天猫以互联网电子商务成功挑战传统商业模式,书写“191亿”神话的时候,马东来教授正式收到了编辑部同意接收的电子邮件。
    马东来高兴地说,“这是对这几年不懈努力的回报,今后我还会继续努力,争取多为医院和科室争光。”

    要学会积累、善用临床资源,不要“守着金饭碗要饭”

    李军是协和医院皮肤科一位普通的青年医师,周末常常出现在“北配大酒楼”(协和员工对职工食堂的戏称),肩上常挎一个黑色电脑包,话不多,见人是憨厚的微笑。从2009年到2012年,他先后发了10篇以上的SCI,累计分值22分之多,主要集中在性病领域,也涉及其他疾病,在青年医师中算科研大户。22分是个什么概念呢?在国外的皮肤科杂志中,SCI最高为6分左右,通常4、5分就很不错了。
    与其他皮肤科医生一样,李军每周要出6到7个门诊单元。晚上和周六日时间,他都泡在实验室、办公室里,在做科研、写论文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在医院和科里的重视支持下,协和医院性病中心2000年成立伊始就建立起了一个完善的病人管理机制,为每位前来就诊的病人建立病历档案并进行长期随访。在老师们十多年积累的基础上,李军进一步做了一些“深加工”。他把每位病人的病历资料一份一份地誊清在纸上,再一笔一笔地录入电脑,建成了一个电子病历资料库,这就为他发表性病系列论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李军告诉我们,写SCI一定要善于利用病历、图书馆等各种资源和听取老教授、老前辈们的经验。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皮肤病,协和是国际单中心拥有红皮病病例数最多的医院,有260余例之多。他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时去病案室借病历时拉回了一个大旅行箱,从周五晚上连续工作到周日晚上,直看到头晕恶心。过去认为只有淋巴瘤会引起红皮病。偶然间李军发现,肝癌、肺癌等实体瘤也可以引起红皮病。在请教科里老前辈,得知的确有这样的临床经历后,李军下决心着手进行红皮病的大样本量总结并最终圆满完成。
    “李军在过去的一年几乎没怎么回过家,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为科室建设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左亚刚补充说。

    当压力转变为兴趣,我们离成功就又近了一步

    左亚刚副教授是科里分管科研的主任助理。他结合自己做临床科研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科研三部曲”:压力、兴趣、坚持。
    他说,压力是起步也是关键因素,年轻人多数没有科研的经历,如果在起步阶段科室或是医院未能施以压力,80%的人都不会去做,毕竟做研究很辛苦。不管是申请基金还是写文章,有压力是必须的。
    第二部是兴趣。当发表了一篇好文章,获得成就感后,压力就转化成了兴趣,写东西就不再感到枯燥无味了。“2006年我发表了第一篇SCI,特别兴奋,这种兴奋感驱动我往前走,有了想写第二篇、第三篇的冲动。此时压力变小了,兴趣上来了。”左亚刚说。
    左亚刚说,SCI没什么高不可攀的。写第一篇的时候要向有经验的人多请教,以后就入门了。临床上可写的文章太多了,可以是一个case,也可以是多个病例的总结。不见得要举世无双,有不同点就行。比如这个病平时都是大人得,现在小孩得了就可以写;这个病平时长在头上,现在有人长在脚上,也可以写。关键是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不同,要对临床上的异常始终保持警觉和敏锐的思维。
    他举例说,“比如我们发现,很多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病人,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较高,那么这个病与嗜酸性粒细胞之间究竟有没有相关性?我们对住院病人做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且与病情相平行。据此我们申请成功了北京自然科学基金。”
    第三部则是坚持。科研做到一定的份儿上必然遭遇瓶颈。是继续往前走还是放弃呢?“我第一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2003年,写了四次都没中,犹豫当中又搏了一下,结果第五次就中了。我们写文章也是这样,开始怎么都投不中,感觉很灰心,其实成功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你。”左亚刚说。
    如果说,压力、兴趣、坚持是“科研三部曲”,那么科研的最高境界应当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一位年轻患者19年前得了一种奇怪的皮肤病,临床表现很像POEMS,多毛、矮小、血沉加快,用激素后能好转,遍访全国著名医院皮肤科,近10来年多次来协和,一直未获明确诊断。医生提出的任何皮肤病理检查,病人都高度配合。一次偶然翻杂志,马东来了解到,国外文献中描述的一种发生在中东地区的疾病与这例患者的病情十分相似,由近亲结婚引起,具有家系基因。他据此为病人做了基因检测,结果发现并报道了中国第一例H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皮肤病,发表在国际皮肤性病杂志(ARCH)上。
    所以马东来说,写文章得SCI倒在其次,最重要的还是为了提高诊断水平。临床上发现不懂的东西,通过文献复习,对这个病进行归纳总结,过多少年后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如果遇到仍不能明确的,就要通过实验方法的设计,提出并验证逻辑思路,最终获得结论,从而提高临床水平。

    阳光、雨露和空气

    正像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和空气一样,协和的品牌优势、团队优势、医院的支持力度和氛围,科室领导和前辈们甘为人梯的精神,院际、院内的顺畅合作,就是青年医师在科研成长道路上所需的阳光、雨露和空气。谈起这些,几位青年医师深有感触。
    左亚刚结合自己近十年做写文章的切身体会说,协和的品牌优势是别的医院没法比拟的。国内中文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反馈说,协和投来的文章,给人总体印象是数据真实可信、站的角度高。
    刘洁说,“公平竞争是协和最大的特点,什么都摆在面上,做得好就能获得认可。医院近几年来对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通过评奖、设立基金,给大家创造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不仅有利于科室工作的展示,而且便于了解兄弟科室正在做的事情,为科室间找到合作题目打下基础。”
    以皮肤淋巴瘤为例,全院知道皮肤科有这样一个研究小团队后,纷纷给他们转病人,实现了良性互动。协和在疑难病例上的独有优势也吸引了国际该方面的专家前来合作。世界上开展淋巴瘤研究最好的国家是荷兰,该国全年新诊淋巴瘤病例为五六十例。但在协和一家医院全年的新诊病例数就有五六十例之多,能抵得上荷兰一个国家的。协和院友、在美国的皮肤病理专家武红教授提出想和皮肤科合作做一个中美皮肤淋巴瘤的比较分析。因为要拿协和的病例资料与别人共享,刘洁就去请示晋红中主任、刘跃华教授。主任们说,“只要你们年轻人有想法,认真做,做什么我们都支持。成果是别人拿不走的,所以不用有顾虑”。
    2012年春天,皮肤科短期内集中收住了十几位药物引起的重症药疹病人,皮肤科在相关科室帮助下,全力以赴精心施治,患者很快转危为安。有些患者合并眼部损伤,眼科龙琴大夫主动请缨承担起了会诊任务,不仅自己随叫随到,而且还叫上科里的秦梅教授和她一起来看病人。对一些医院没进货、但病人亟需的药,秦梅教授就自己掏钱买来给病人用上。“龙大夫他们顺便做了一个关于眼部损伤与皮疹轻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并不相关,这一存疑已久的问题终于找到了答案。临床工作的同时,做了转化医学的研究,文章有了,国际国内会议的发言也有了。”刘洁介绍说。
    不仅如此,协和转化医学中心成立后,2011年冬医院与基础所联合签订了人才双聘协议,建机制鼓励院际合作,实现协和的临床优势与基础所的基础研究优势的强强联合、资源互补和成果共享。皮肤科先行一步,与基础所张学教授、张宏冰教授在遗传病、罕见病的家系研究、基因芯片研究方面已经开展了多项合作。皮肤科还和动物所开展了干细胞领域的研究。
    “像张学教授、张宏冰教授,别的医院平时请都请不到的大教授。当我们提出有事想中午到他们那里商量时,教授们总让我们别跑,而是他们亲自来医院,特别令人感动。此外,我们不用走出协和大门,在院里就能见到想见的国际知名教授。2012年,皮肤病理学最大部头专著的主编David E. Elder教授、国际知名的淋巴瘤专家Rein Willemze教授先后应邀来科讲座或与我们面对面讨论病例,这种机会在世界上也是很难得的。”刘洁感慨地说。
    然而最令他们感动的还是科主任、教授们对年轻人长期以来的支持和营造的良好氛围。用李丽医师的话说,就是给机会,给帮助,给时间。
    刘洁给我们讲了她在申报成果奖时的切身感受,“我们不是去报一两个case,而是总结科里多年来长期做的、全科人都参与的一项工作。刘跃华、晋红中、马东来、渠涛等多位教授对建立淋巴瘤的诊治标准都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只是代表大家去总结和报告而已。但是在署名的时候,刘跃华大夫就拼命和我让,从开始申报一直到最后结束。因为年轻没有太多经验,科主任们、教授们就带着我们做。我们想不到的,他们都会替我们想到。”
    临床带动科研,科研支撑临床,这是皮肤科从转化医学老前辈、老主任李洪迥教授那时起就形成的共识和多年秉承的传统。
    “这样坚持做下去,我们早晚会得奖。”刘洁自信地做出研判。
    (感谢皮肤科孙秋宁主任、刘佳玮医师、毛笑非等医师对本文的帮助。)
    【采访手记】
    写完这篇报道,我情不自禁要为这样一批优秀的同事鼓掌与欢呼。
    当有些人还在为继续从医还是转行纠结的时候,他们早已沉浸在解决每一个临床问题、从帮助患者中体验幸福感的事业追求中;当一些人还在为医生凭什么既要做临床又要写论文而喋喋不休的时候,他们已开始享受着将日常工作总结归纳成美文,与同行分享新发现,共同提升临床水平的一分收获就有一分耕耘的过程。
    现实生活中,有金钱与名利的诱惑,也有不绝于耳的噪音。但同处喧嚣的世界,有这样一群协和人,他们追求卓越,拒绝平庸。他们没有满腹牢骚,只是脚踏实地沉下心来做学问。他们一切从临床患者出发,坚守着做一名好医生的理想初衷。
    是的,我们所处的变革时代正经历着嬗变与阵痛,我们所在的体制固然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也正因不完美、有残缺,才需要我们去努力建设她,改变她,让她更加完美。
    就让我们向这个优秀的群体学习,用辛勤和付出点亮我们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