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战胜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
时间:2017.11.23
字体:
来源:本站原创

前两天,有个医院的同事给我打电话,说家里出事啦,80岁的老爸还要逞能,自己爬梯子(小人字梯)换窗帘摔倒了,邻居帮着叫了120救护车正往医院急诊送,让我去急诊室看一下。我接完电话就想,估计大胯骨折了。

我急匆匆赶到急诊室,一看吓一跳。不是说老爷子摔了吗?怎么躺在床上的是老太太?原来老先生摔下去,把扶梯子的78岁的老太太撞倒了,结果老太太摔成了大胯骨折,也就是我们专业所说的髋部股骨转子间骨折。

from clipboardfrom clipboard

这么大年龄,骨折移位也很明显,能否能保守治疗呢?对于这种老年髋部骨折,骨科医生又称之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应该积极的手术治疗。

可能有人会问,老年人做手术不是应该很慎重吗?那我们为什么要这么积极给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做手术呢?

老年人的髋部骨折,又叫做“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是因为“老年人摔的这一跤可能会死人的”!许多老年病人,离世的原因并不是脑梗、心梗等内科疾病,而是髋部骨折后的并发症。髋部骨折治疗不当,引起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可以致命!

老年人骨质疏松,摔倒容易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中比较常见的是髋部骨折、脊椎的压缩骨折和腕部骨折。


髋部骨折,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胯折了”,是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最为常见的类型。其骨折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内外两点:骨质疏松导致骨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这是内在的因素;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合并各种疾病,容易发生跌倒,而低能量轻微的外力即可造成髋部的骨折,这是外在的诱因。

据统计,全世界50岁以上的人群中大约每30秒就有一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在1990年的北京地区髋部骨折发生率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女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为88/10万,而男性则为97/1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据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自1990年至2006年的16年间,北京地区髋部骨折发生率在50岁以上的男性中增加了1.61倍,而女性则增加了2.76倍!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妇女的髋部骨折将有一半发生在亚洲地区。这些数据都说明,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加,而且增长速度迅猛,应该引起足够的格外关注。

以下数据足以说明老年髋部骨折的危害性:

 跌倒是我国伤害死亡的第4位原因,发生率随年龄增加,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为首位,而跌倒引起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髋部骨折。

 65岁以上老年人,5%-10% 的人跌倒后会发生骨折。

 髋部骨折死亡率每年15-40%,平均25%,其中多数是因为保守治疗,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而死亡。

 髋部骨折需要早期手术,延迟手术会增加内科并发症与术后一年死亡率。

尽管手术都有风险,但老年人髋部骨折的保守治疗风险更高。髋部骨折的情况比较特殊,保守治疗就意味着老年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卧床三个月,一些并发症就会接踵而来,如褥疮、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一旦并发症发生,“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即可致命。

为什么髋部骨折后容易出现肺部感染?老年人卧床,尤其是长期卧床,肺部的分泌物(痰液)无法顺利排出,堆积在肺部的分泌物非常容易导致肺部感染。而做了手术之后,病人虽然不能马上像正常人那样下地活动,但可以在病床上轻松地翻身或者坐起来吃饭。这些病床上的活动虽然简单,却有助于咳痰。保守治疗的病人,骨折部位稍有活动就有剧烈痛感,无论翻身还是坐起来,都会因为疼痛显得特别困难。因此说,经过手术治疗的病人,排痰容易,肺炎发生率更低,死亡率也就下来了。


再说说最凶险的血栓,由于长时间卧床容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而栓子脱落堵在肺部血管可导致肺栓塞,肺的动脉堵塞了,人的氧气供应不上来,病情发展迅猛,经常抢救都来不及。而预防血栓,除了应用一些抗凝药物外,病人的下肢最好能多活动。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后下肢活动自由,肺栓塞发生的概率也就明显降低。

from clipboard

如果术前评估良好,老年患者的内科疾病稳定,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还比较满意,能够耐受手术,首先建议积极手术。对于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老人,髋部骨折的手术也大都可以耐受。北京协和医院手术治疗年龄最大的髋部骨折的患者为102岁。

对于老年朋友来说,手术治疗髋部骨折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平时积极治疗骨质疏松,注意预防跌倒,尽量避免老年髋部骨折。

希望朋友们能记住:预防第一、防止跌倒;抗击骨松、不怕手术。

亲爱的老年朋友

听我说一说

你们的健康很金贵

医生都惦着

抗击骨松防止跌倒

关系老年生活

大家牢记医生的嘱托

预防跌倒别大意

摔倒会骨折

人生最后骨折您甭怕

手术救你我

百岁老人成功治

找协和医生不会错

预防为主防跌倒

才有长寿生活


科普作者
余可谊
主任医师 Associate Professor
查看更多
相关科普文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