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防治人禽流感基本知识
时间:2010.08.13
字体:
所属分类:营养膳食
来源:本站原创

一、概  述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AV)是由甲型(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性疾病综合征。该病毒也可感染人类而引起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多种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进展为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禽流感于1878年最早发生在意大利,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1900年首次发现其病原体,认为是一种滤过性病毒,直到1955年经过血清学证实属于甲型流感病毒。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禽间禽流感流行。H5N1是1959年首次在苏格兰鸡中发现的一种禽流感病毒亚型,可感染多种禽类。
全球首例确诊人禽流感病例是1997年中国香港一名3岁儿童,从其体内分离出H5N1病毒。当年香港累计发生18例,其中死亡6例,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2003年2月香港再次报告2例H5N1病毒感染患者,其中1例死亡。
2003年12月初,禽流感疫情首先在韩国发生,很快波及周边10余个国家和地区,并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同时造成了部分病例死亡。经不同的实验室测序鉴定证实为禽流感H5N1亚型。

二、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是有囊膜的多型丝状病毒,通常呈球形,其直径为80-120nm,核心为单股负链RNA。根据外膜血凝素(H)抗原和神经氨酸酶(N)抗原的不同,可以分为15种H亚型和9种N亚型,亚型通常以HnNn(n为数字)表示。禽流感血清亚型多,感染人的血清型主要是H5N1和H9N2, H5N1亚型属于高致病性,对人危害最大,
病毒存在于病禽的所有组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禽流感病毒对热、乙醚、氯仿、丙酮等敏感,常用消毒剂如福尔马林、过氧乙酸及含氯制剂等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56℃30分钟、60℃10分钟、65-70℃6分钟,即可使禽流感病毒丧失活性;阳光直射下40-48小时,紫外线可灭活病毒;禽流感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凉爽和潮湿的条件下可以存活很长时间。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禽或带毒禽类,主要是鸡、鸭、鹅、鹌鹑及各种鸟类,以产蛋鸡群多发。
2、传播途径
(1)禽类之间:禽流感主要是病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空气,通过呼吸道而传播;其次病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水源及其他物质,通过消化道传播。
(2)禽-人之间:人类感染禽流感的传染来源主要为鸡、鸭等家禽。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禽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水、蛋托(箱)、垫草、种蛋、鸡胚等,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从事家禽业或在发病前一周去过家禽饲养场所是危险因素。目前尚无人-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3、易感人群:在病毒发生变异时,人群普遍易感。
4、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冬、春季节,尤其是冬、春之交,气候变化大的时期。

四、临床诊断
1、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1-7天,也可长达10天。成人和儿童均可感染发病,无性别差异。
症状与体征:起病急,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主要为发热,体温一般在390C以上,热程为1-7天,多数持续2-3天,伴有流涕、咳嗽、咽痛、全身酸痛等。有些病人有恶心、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和结膜炎等。约半数患者出现肺部体征,可闻及干、湿罗音。轻症病例预后良好。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有明显出血倾向如口腔粘膜、四肢、胸腹部出现瘀点、瘀斑、出血点,并迅速融合成片。肺部炎症进行性加重,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出血、胸腔积液、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及Reye综合征、全血细胞减少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淋巴细胞降低,血小板计数正常。有出血征象者血小板降低。
肝功能:ALT、AST可异常。
胸部X线片: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可有胸腔积液。
病原学检查:对患者咽拭子、含漱液、血液等标本检测。
3、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确诊需有病原学-血清学阳性结果。
4、鉴别诊断
人禽流感单从临床上与其他呼吸道感染不易区分,鉴别诊断重点是有否与病禽等密切接触史,病毒分离鉴定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禽流感应注意与普通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SAR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巨细胞病毒感染、军团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等鉴别。

五、疫情报告
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医务人员为禽流感病人的责任报告人。
经专家组会诊不能除外禽流感病例时,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立即通过电话报告院感办(夜间及节假日报告院总值班)。院感办或院总值班应于2小时内电话向区CDC报告。

六、进一步加强防控措施
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可疑病例;
继续坚持做好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监测工作;
临床医生须认真询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特别是病人的来源地、职业、旅游史等重要线索,发现可疑禽流感病例及时报告。

科普作者
相关科普文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