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2015北京协和国际消化疾病论坛暨北京协和医院第22届消化内镜、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时间:2015.11.16
点击数:
字体:
作者:李玥 杨红 谭蓓 李晓青 李景南 杨爱明 钱家鸣
来源:本站原创

一年一度的北京协和国际消化疾病论坛暨北京协和医院第22届消化内镜、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于2015年4月16日~19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学术会堂成功举行。本次盛会共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约800位消化及内镜界同仁,北京医学会金大鹏会长莅临大会,并致开幕词。本次大会邀请了加拿大Gil Kaplan教授、日本八尾建始教授、韩国徐东昌教授以及来自全国消化和内镜领域的专家为与会者呈上了“广”而“精”的消化大餐。现将大会主旨报告、主题报告和多学科讨论、内镜操作演示和病例讨论的精彩内容呈现给各位同仁。

(一) 大会主旨报告

本次大会共有9项专题主旨报告,内容涉及肿瘤、炎症性肠病(IBD)、功能性胃肠病、胰腺疾病、自身免疫相关疾病、内镜诊断治疗技术应用进展和质控、以及消化系统重大疾病的全链条研究等,均是当前消化及内镜学术领域的热点。

在本次大会上,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医学中心的Gil Kaplan教授首先做了题为“全球IBD发病率上升:东西方之对比”的精彩报告。Kaplan教授通过对亚洲等国家IBD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并与西方国家相对比,强调东西方流行病学特点的差异可能存在于遗传背景、环境和肠道微生态等多方面,指出2025年IBD的发病率将呈全球化升高的趋势,需要引起医疗卫生决策机构和消化科专科医生的足够重视,进一步探索与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如大气环境等并加以控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澍田教授接下来做了题为“消化系统重大疾病预警、预防、早期精准诊治的全链条研究”的专题报告。张教授对于何谓消化系统重大疾病(肿瘤及癌前病变)、如何对重大疾病进行预警、预防和早期精准诊治提出中肯的意见,强调临床医生要把工作尤其是内镜检查、病理工作做精做细,其高屋建瓴的观点令与会者受益匪浅。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在“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的报告中为与会者详细介绍了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领域的新进展。新技术如食管3D测压技术、内镜下功能性腔内成像导管(Endoflip)、唾液蛋白酶浓度被应用于GERD的诊断。GERD的治疗进展包括近年提出的基于“酸袋理论”的联合治疗、通过磁环增强LES功能 (LINX)、LES电刺激(Endostim)等新方法。

日本福冈大学筑紫病院内镜中心八尾建始教授分别做了胃早期癌内镜诊断技术的相关专题报告。八尾教授从放大胃镜结合NBI的角度深入讲解了该技术对于胃黏膜病变的临床应用。八尾教授的报告中引用了大量清晰高质量的放大及NBI内镜图片,为内镜医生的规范化精细操作提供了生动的教学范例。

来自韩国首尔峨山医院的徐东昌教授对胰腺囊性肿瘤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着重介绍了EUS引导下囊肿穿刺并注射无水酒精和紫杉醇治疗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并与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吴文铭教授、病理科常晓燕教授进行了现场互动讨论。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教授做了题为“从我国消化内镜发展现状思考加强质量控制”的报告。在报告中李教授回顾了消化内镜30年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进展,强调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带来诸多问题:如水平层次不齐,内镜医师培训不足、医疗事故时有发生,自主创新研究少,高质量的研究影响力低,缺乏统一、权威性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缺乏规范的培训体系等等。加强内镜质控、提高内镜质量迫在眉睫。亟需借鉴欧美国家质控经验,建立国家级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加大培训投入、建立规范化培训中心、认真执行和积极推广我国消化内镜相关指南与共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消化科袁耀宗教授对于“急性胰腺炎诊疗中的争论热点”作出详尽的报告。概述如下几点:1)有无感染性胰腺坏死与有无持续性器官衰竭可能共同决定了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2)鼻饲管和鼻空肠管具有同样的有效性及安全性;3)益生菌不能下降AP胰腺感染率、手术率、住院天数及死亡率;4)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能显著降低死亡率,因此,对于非胆源性AP不推荐预防使用抗生素。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柯美云教授在“慢性便秘诊治的挑战和实践”的专题报告中和与会者分享了许多精彩纷呈的临床病例及其诊疗经过。通过这些鲜活的病例,条理清楚地阐明慢性便秘的诊治流程和处理。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张文教授关于“IgG4相关性疾病的诊疗”同样精彩纷呈。她不仅全面概述了IgG4相关性疾病的多器官受累表现和特点,还对该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即B细胞功能异常进行了剖析。张文教授参与制定的“IgG4相关疾病治疗国际共识”中提出了明确的疾病诊断流程和治疗流程。该病的诊疗进展着实令与会者眼前一亮,激发了不断探索该类疾病的兴趣。

(二) 专题报告与多学科对话

专题报告与多学科对话在容纳150人的分会场进行,座无虚席,在过道和门口都站满了代表,直至会议的最后一分钟,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了分会场的主题和内容。在今年的分会场内容方面,为了充分展示消化病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让与会代表更深刻的了解目前发展动态,分会场从三个视角精心安排了专题报告,包括:1. 新老问题诊治与思考;2. 热点中的热点话题: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3. 消化道疾病多学科对话。

在新老问题诊治与思考专场中,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解读了旧问题: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治进展,并深入讨论了新问题:IgG4相关疾病的概念、临床特点和诊疗措施。让与会代表耳目一新。吕农华教授落脚于中国疾病人群,将老问题:幽门螺杆菌进行了最新的诠释。报告中引用了我国2008年在山东开展的一项随机干预研究,显示长达10年的随访中,根除Hp可改善急性胃炎和淋巴细胞浸润,可延缓胃体萎缩进程,有降低胃癌发生的趋势。让与会者了解到我国诊疗进展是基于国内资料证据基础上,并不是单纯模仿国外的经验。

在热点话题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的专场中,房静远教授讲述了胃肠道菌群的概述,说明人类肠道菌群含基因约330万,150倍与人体自身基因数。并提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人体健康与疾病密切相关。房教授结合国外文献和本单位研究结果显示:具核梭杆菌和梭杆菌属肠菌在大肠癌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进展性腺瘤与膳食纤维的低摄入和肠道菌群紊乱有关。白文元教授讲述了肠道菌群和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到底应该是朋友还是敌人?应用病理生理学机制和大量的证据提出,肠道菌群失调在IB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益生菌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在治疗IBS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是也为未来提出一些问题:如不同类型的IBS应该用何种益生菌制剂?剂量和给药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总之,在这个专题中,这两篇报告加热了会议讨论的温度。

第三个专题是消化道疾病多学科对话,这个专题中设置了三场对话,包括炎症性肠病多学科治疗、胃肠心理性疾病多学科诊治、消化系统相关血液系统疾病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在第一个对话中,钱家鸣教授介绍了多学科平台的重要性,以及北京协和医院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诊治的经验,随后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吴斌教授和病理科周炜洵教授,分别就炎症性肠病中外科的处理及病理诊断的意见进行了分析,结合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些典型实例,进一步阐述了多学科平台的重要,并且也向消化内科医生传递了外科医生和病理科医生的需求和合作的要求。孙晓红教授和李岩教授分别对胃肠功能性疾病的多学科诊治进行了大会报告。在消化系统相关血液系统疾病专题中,曾志荣教授从消化内科医生的视角讲述了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提出通过蛛丝马迹寻找疾病的本质。血液内科李剑教授从血液内科医生的视角,提醒消化内科医生血液系统疾病常有消化系统症状,应该关注消化道外表现,注重细节,才能做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的专题将会议推向高潮,李景南教授、张太平教授和朱朝辉教授分别从消化内科、基本外科和核医学科角度,从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让一个看似复杂的疾病在多学科的平台讨论中变得简单而易于理解。

(三) 内镜操作与演示

此次大会消化内镜部分共包括三部分,即胃早期癌的诊断与治疗学习班、超声内镜穿刺中国行北京站和消化内镜操作现场演示。

第一部分是胃早期癌的诊断与治疗学习班,4月16日上午在石景山培训中心由姚方教授讲解胃ESD的技巧后,由北京协和医院杨爱明教授、姚方教授和吴晰教授分组对学员进行动物ESD手把手培训。下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由陆星华教授以题为“如何发现早期胃癌”向学员详细讲解了胃早癌的放大染色胃镜诊断。此后,由我院杨爱明教授和郭涛教授演示了胃角早癌的放大染色诊断和ESD治疗,杨爱明教授ESD操作切缘利落、创面光滑无渗血,赢得在场观众学员一致赞叹,之后我科蒋青伟青年医师在姚方教授指导下首次独立完成了1例胃窦早癌的ESD操作。

第二部分超声内镜专题——超声内镜穿刺中国行北京站,于4月17日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拉开了帷幕,中华消化内镜超声内镜学组组长、上海长海医院金震东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介绍了超声内镜的进展,我科杨爱明教授和病理科陈杰教授分别就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和病理学诊断要点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此后,姚方教授、吴晰教授、郭涛教授和伍东升医师就胰腺占位、胃黏膜下肿物、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典型病例进行了EUS手把手演示,之后由长海医院金震东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贵齐教授和我院杨爱明教授演示了胰腺肿物、胃壁隆起等的FNA穿刺,同时针对操作要点进行了现场讲解,内容包括:超声内镜和小探头超声的选择及超声频率的选择原则,正常解剖结构识别及病变的展示及特点,细针穿刺活检操作要点及标本处理等,同时将一些穿刺的心得体会倾囊相授。学员更在4台EUS模拟机实战操作,对超声内镜下正常解剖结构的辨识,模拟病变的细针穿刺有了进一步更切实的感受体验。

第三部分是4月18日全天的消化内镜操作现场演示。主会场由国内知名的消化内镜专家担任主持和点评,操作现场由国内外顶尖的内镜专家进行演示,共进行了盛况空前的20余例精选病例的演示,操作演示过程中操作者与会议现场积极互动,认真的讲解令与会同仁深感受益。操作演示病例中,不乏先进内镜技术展示及疑难病例操作。日本福冈大学八尾建始教授和我院姚方教授共同对一例胃角早癌ESD术后切缘阳性的患者应用放大色素内镜技术进行内镜下诊断及病变范围的确定,并由西南医院彭贵勇教授漂亮地完成了该例胃角瘢痕病变的ESD操作。八尾教授对于NBI及放大内镜诊断胃早癌颇有建树,他着重演示了放大内镜下如何通过腺管及微血管形态进行诊断。北京301医院令狐恩强教授对1例食管长环周早癌患者,通过消化内镜隧道技术安全的完成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TD)。北京友谊医院冀明教授不仅应用富士LASEREO蓝激光内窥镜系统向观众展示了更清晰的内镜图像,而且应用新型脉冲固体钬激光完成了胃窦2处病变的ESD操作,充分展示了钬激光组织切割能力强、穿透深度浅、组织切割精确、方向性好、周围组织热损伤程度小和安全性高的特点。上海中山医院周平红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冰熔教授和武汉协和医院刘俊教授各演示了1例贲门失驰缓患者的POEM术,正可谓各领风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于红刚教授对1例2cm起源于胃固有肌层向浆膜下生长的间质瘤患者进行了内镜下胃壁全层切除术(EFR),术中先应用Hook刀沿肿瘤边缘切开浆膜造成“主动”穿孔,并应用IT刀和圈套器完整切除包括浆膜在内的肿瘤,并应用尼龙绳结合金属夹“荷包缝合”收紧创面。内镜演示类型丰富,安排紧凑,演示现场中高手云集,各显奇能,会场主持和点评精彩活跃,会场和现场积极互动,参与者惊喜不断,收获颇多。

(四) 病例讨论

协和消化大会每年最精彩最吸引人的部分就属病例讨论了,这里有多学科多角度的分析,有台上台下的互动,更有惊喜的诊断和结局。本次大会共讨论了3个病例:第一个病例是由我科冯云路医师报告的45岁男性,腹痛、胰头占位、肿瘤指标不高、炎症指标升高,反复经过3次胰头穿刺没有找到肿瘤证据,经过放射科、病理科、外科等多科讨论,考虑炎性病变---IgG4相关疾病不除外,加用了激素治疗,患者腹痛好转,随诊影像学胰头占位缩小、炎症指标下降,患者仍在进一步随诊中,这例胰头炎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相鉴别的疑难病例值得大家思考。第二个病例是我科李骥医师汇报的62岁男性,急性起病的初治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不典型,在治疗中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和中毒性巨结肠,遂进行了第一次回肠造口术;但肠道病情缓解时又合并了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予以抗PCP治疗后行手术切除全结直肠切除;这也是在消化科、感染科、放射科、基本外科、呼吸科和病理科通力合作,成功诊治的典范。第三个病例是我科赖雅敏医师汇报的33岁男性,反复肠梗阻查因,最终手术病理诊断了肠系膜横断导致小肠缺血性狭窄,这是一例临床表现常见但诊断困难的病例。

        为期4天的北京协和国际消化疾病论坛圆满结束,给与会者带来了满满的收获,并期待着明年的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