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协和举全院之力建强急诊平台,畅通生命救治的绿色通道
时间:2020.07.07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傅谭娉 陈明雁

   急诊是医院接收急危重症患者的首要门户。疫情期间,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日均急诊量近400人次,日发热门诊量最高达216人次,危重患者达20%以上。6月初新发地疫情袭来,如何以精准防控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建强急诊平台,最大限度地保障普通患者的及时高效救治?

   按照赵玉沛院长指示,张抒扬书记多次到急诊科督导巡查,问题导向,靠前指挥。吴文铭副院长带领医疗、护理、院感、急诊科与院级综合协调小组五条战线一同发力,多措并举。通过预检分诊前置,优化室内布局,有效降低室内人员密度;通过多学科下沉帮急诊“泄洪”,联手开辟急诊“单病种绿色通道”;一体化调度院内外医疗资源等,探索破解“急诊永远少张床”的难题,在精准防控同时坚持协和标准,筑牢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第一道防线。

▲赵玉沛院长周六晚前往急诊科“突击”检查。

▲张抒扬书记在急诊科巡视督导,与一线医生交流情况。

▲吴文铭副院长与专家督导组、工作组在急诊科现场办公 。


亮点一:预检分诊前置,优化室内布局,有效降低室内人员密度

   3月中旬气候转暖,医院利用急诊科户外空间搭建了临时帐篷实施预检分诊,有效改善了急诊高峰时段人员聚集情况。进入6月份,为面对更大的疫情挑战,医院在原急诊户外临时帐篷旧址上迅速建起带空调的方舱移动房,同时从人力上进一步增强了一级预检力量,根据患者流量安排医生、护士、导医和保安4至8人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对所有患者和陪护家属进行体温监测、询问三史、查验健康码及协和通行证等流行病学筛查,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分级,优先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

▲ 急诊门口一级预检区。


   急诊大厅是人员聚集的“高危”区域。医院重新规划输液区、候诊区,拉大了输液椅间距、间隔拆除候诊椅座椅;增加地标和警戒线标识,规定了唯一出口,形成患者和家属行动路线“单行线”管理,进一步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


▲急诊一层大厅秩序井然。


   自6月17日驻场急诊办公以来,护理部赵艳伟督导每天早上7点之前抵达急诊的第一站就是亲自督导协调一级预检分诊。“一级预检分诊首先是疫情防控的‘前门’,其次是急诊调控候诊人数的‘阀门’。当急诊大厅患者和家属人数超过预警线时,对病情非紧急患者进行适时限流,是保障所有就诊人员的安全。”赵艳伟督导介绍,“我们高兴地看到,患者和家属们都非常理解医院的防控举措,安心有序地候诊,认可和配合急诊分级就诊政策。”

▲护理部赵艳伟督导在一级预检分诊区回答患者问题。


亮点二:特种兵下沉帮急诊“泄洪”,偏平化管理促救治提速

   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非新冠肺炎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是对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管理能力等的综合检阅。

       为了做好这张答卷,医院作出全院总动员,各学系和科室派出“精锐部队”“特种兵”下沉急诊巡诊,督导医疗质量。外科学系、内科学系、妇产科学系、基本外科、神经科、心内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内科ICU、普通内科、消化内科等多位专科主任定期急诊查房,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协调专科患者分流。急诊科管理骨干亲自抓急诊一层内科诊疗工作,常规急诊三线主治医师解决流水疑难患者诊疗,急诊科执行总护士长带领的护理管理团队24小时在岗值班,重点加强一层患者和家属的筛查。

  每天早晨7点15分,急诊外科诊室进行早交班。由外科学系核心组、基本外科核心组、基本外科总值班、外科总值班、急诊外科一线医师以及急诊科核心组共同参加的早交班从6月18日开始。外科总值班周星彤医师介绍说:“我们原来的工作模式是逐级向上请示。有了早交班制度后,任何急诊患者情况都可以在24小时之内直接到达基本外科和外科学系的核心组。年轻医生得到更快的成长,患者得到更精准的救治,遇需要多科协作的病例时,协调力度比以往大大增强。”

▲每天早上7点15分,外科党总支书记、基本外科主任在急诊外科参加早交班。


亮点三:多学科联手,开辟急诊“单病种绿色通道”

   为了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有效的医疗救治,最大限度争取抢救时间,各相关学科联合建立急诊“绿色通道”,一个又一个具有协和急诊特色的单病种诊疗路径形成制度和规范。


▲急诊增设导医、志愿者、外勤岗位,帮助导诊及维护秩序。


   6月28日,医务处组织并协同急诊科、外科学系、基本外科、消化内科共同梳理了急性胆道梗阻患者内镜取石的救治流程。“多科会诊明确需内镜取石的患者,急症病人立即做,择期病人在后一个工作日做。长假期间,消化内科增加ERCP备班医生,保障急诊患者的需要。”在讨论会现场,消化内科杨爱明主任“一锤定音”,大大提高了内镜介入诊疗效率。84岁吕爷爷(化名)就是受益患者之一。他因胆管结石急性发作到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就医,经过急诊科、基本外科、消化内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协作,内镜取石祛除了病根。18个月没有吃过米饭的吕爷爷,体重曾经从170斤减到90斤,现在的他终于恢复了正常的饭量。

▲急性胆道梗阻内镜取石“绿色通道”讨论会 。


    核酸检测“绿色通道”解决了急危重症患者核酸急查问题。急诊患者直接由急诊医生开具医嘱,到核酸采样方舱为急诊“特供”的采样室进行采样,4~6小时即可获得核酸检测结果。对于急危重症患者,检验科人员通过识别采样标本上的红色叹号标识,立即采用快速核酸检测法,2小时左右即可出结果。6月11日以来,内镜取石、急性消化道出血、核酸检测等急诊急救新“绿色通道”相继落地,为保障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安全奠定新基础。


亮点四:一体化调度院内外医疗资源,实现患者

分级、分层、分流、分治,破解“急诊少张床”难题。

▲急诊输液区秩序井然。


   “急诊科永远少一张床”,是大型医院急诊科普遍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在急诊平台上为不同类型患者快速准确地匹配到所需的医疗资源?协和通过对院内外资源的统一调配,“发热的去发热门诊,重症的去专科治疗,平稳较轻的去医联体”。实现了分级、分层、分流、分治。

       在疫情期间,急诊和发热门诊实行一体化管理。发热门诊由单纯筛查转变为集筛查、普通发热患者诊治、危重症患者抢救、多项生命支持手段实施为一体的特殊医疗区域,配备抢救设备,设置隔离病房,承担起了救治发热急危重症患者的任务,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急诊患者的感染风险。自4月1日以来,发热门诊共收治危重患者2023人。

▲医务处张占杰驻场急诊办公,协调多科会诊和患者分流工作。

   分流通畅,才能真正做到急诊救急。“急诊流水、留观患者最多滞留3天,超过48小时主治医师负责制,超过72小时主任负责制,同时医务处介入”,这些要求被明确写入了北京协和医院关于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急诊流水患者管理规定。驻场急诊办公的医务处张占杰老师每天一早统计待分流患者登记表,推送给各专科主任,每天下午3点跟进分流进展。“力度非常大。端午节3天假期,各专科共分流普通急诊患者11人,医联体医院接转诊6人。”张占杰高兴地说,“遵循对病人有利的原则,疑难重症由协和医院各专科收治,病情平稳且已有明确治疗方案的向医联体医院转运。协和急诊科派出高年资主治医师驻扎医联体医院,多专科派出医生团队联合查房,从转出病人治疗效果就能看到医联体医院诊治水平在不断提高,真的是接得住、接得好。”

▲ 急诊科史迪医师(右一)驻扎在隆福医院,指导转院患者的治疗。


    当前北京疫情趋稳向好,但疫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北京协和医院全院总动员,同下一盘棋,落实四方责任、专项推动急诊大平台建设,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抓好防控工作,以更加精准高效的救治守护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