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17年1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与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承办的中国临床营养诊疗流程(NCP)建设项目试点医院工作培训会在我院召开。该项目计划在全国首批8家医院试点使用美国营养与膳食学会推出的国际权威临床营养诊断系统,再在推广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人的疾病特点不断本地化,最终形成中国的营养诊断体系及规范化营养诊疗流程,以期改善营养相关问题患者的临床预后,减轻社会负担。
美国营养与膳食学会(AND)历经10年努力,在2003年推出了国际首部基于营养评估的营养诊断系统,通过病史采集、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查以及人体成分测量等营养评估手段,得出相应的营养诊断。该营养诊断系统已经在全球十余个国家应用。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与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的共同推动下,中国临床营养诊疗流程建设项目启动,拟在北京协和医院等8家医院首批试点使用该诊断体系。其中首次试点医院工作培训会由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主办,8家试点医院的科主任和主要临床营养医师参与培训。
会议邀请了AND继续教育和营养诊疗流程部的Steiber教授、Papoutsakis教授及加州州立大学王隆教授现场培训。培训教授们手把手地传授了美国临床营养诊疗流程、营养评估的数据收集办法、营养诊断专业化术语的使用、电子版临床营养诊疗工具(eNCPT)的操作方法、临床病例评价以及病例讨论方法等。
据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陈伟副主任介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重要杀手,与之相关的营养不良、超重/肥胖、肌肉减少症、衰弱、微量营养素异常等营养问题发生率逐年增高。营养相关问题与肿瘤复发风险、死亡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生活质量等相关,是影响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和整体预后的重要因素,且其所致经济耗费巨大,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然而,在日常临床实践工作中,患者的营养相关问题尚未得到足够重视。60%的医师低估了这些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普遍性,83%的医师并不了解在这些特殊疾病状况下患者的营养需求。
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疾病相关营养不良问题的认识,带动全体医护工作者认识和掌握营养筛查与评定及临床营养干预技术。建立中国特色的营养诊疗规范化草案,将疾病人群营养相关问题的预防、干预汇总于营养专科管理模型中。指导慢性营养不良患者家庭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制定医疗护理操作规范、随诊时间及评定标准。最终降低患者营养不良及疾病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再入院率和死亡率。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文/图 肠外肠内营养科 康军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