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为霞尚满天——“全国十大医德楷模”罗爱伦教授先进事迹
时间:2017.01.08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本报记者 陈邵辉 龚亚红 段文利 

2015年度,在全国总工会、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委联合举办的评选活动中,我院麻醉科罗爱伦教授当选“全国二十大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全国十大医德楷模”。近年来她还荣获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麻醉学杰出贡献奖”、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终身成就奖”、2010年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分会“终身成就奖”及2015年“中华医学会百年纪念荣誉状”等多项荣誉。院报特别刊出罗爱伦教授的先进事迹。
 

罗爱伦,1937年出生于上海,祖籍福建闽候。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外著名的麻醉学专家、疼痛医学专家,中央保健委员会委员。自1961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分配至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工作至今,54年如一日长期工作在外科及麻醉科临床、教学及科研第一线。历任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总编辑、临床麻醉杂志副总编、比利时杨森科学委员会中国麻醉分会主任委员等职。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妇联执委。
罗爱伦为我国临床麻醉、科研及麻醉学科发展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多次参加并主持国家和卫生部的重大科研项目并获奖,对复杂、疑难病例的围术期麻醉管理及抢救等造诣深厚。积极倡导循证医学,重视术前对病人重要脏器功能及整体生理状态的评估,强调麻醉用药的精心选择及麻醉方案的个体化设计。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麻醉方法和管理模式,创建了一整套安全有效的方法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疑难危重病人围术期的麻醉管理水平,降低了麻醉死亡率。
二十世纪70年代前,嗜铬细胞瘤手术死亡率高达8%。罗爱伦认识到,麻醉用药稍有闪失,病人非死即残。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增强麻醉的可控性是提高嗜铬细胞瘤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她联合泌尿外科及内分泌科专家,术前应用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酚苄明、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心得安作术前准备,使嗜铬细胞瘤患者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血容量增加,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避免了麻醉和手术期间血压的大幅波动及心律紊乱。罗爱伦进一步提出以体重增加作为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充分的临床指标之一,并通过飘浮导管监测,比较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术中及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评估术前准备充分与否及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客观指标,使手术死亡率降至1%。进入90年代,罗爱伦又在国内率先使用中枢性降压药压宁定作为嗜铬细胞瘤的术前准备用药,以克服酚苄明心率加快和心得安的心肌抑制作用。97例嗜铬细胞瘤病人应用结果表明,围术期死亡率为0%,术中失血及输血量也大大减少。在麻醉科的保驾护航下,协和嗜铬细胞瘤手术至此变得更加安全,迄今保持全球单个医疗中心病例数最多的记录。在世界麻醉学术会议上,罗爱伦与国际同行分享这一成果,使全球嗜铬细胞瘤手术死亡率大大降低。此外,罗爱伦还非常重视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时机选择,针对其不同临床表现及手术特点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


罗爱伦教授指导青年麻醉医师工作 麻醉科提供


二十世纪80年代,罗爱伦在许多疑难杂症和高危患者治疗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引领了我国麻醉学科的快速发展。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麻醉在临床上极具挑战性,当时国内视“肌松药”为MG病人的禁区。罗爱伦国内首先应用神经-肌肉接头处功能定量监测技术,将新型短效肌松药阿曲库铵用于MG病人的麻醉,并探索得出使用正常剂量的2/5效果更为理想的结论,同时还纠正了该手术麻醉只能使用小剂量去极化肌松药琥珀酰胆碱的错误概念。以上研究成果打破了重症肌无力患者术中不能使用肌松药的禁区,提高了该类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及可控性。
恶性高热(MH)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性的亚临床肌肉病,可由挥发性吸入麻醉药物和琥珀酰胆碱所触发,表现为骨骼肌强直收缩、横纹肌溶解及多脏器功能衰竭。1994年协和发生第一例,一位14岁男孩在术前麻醉诱导中突发血氧饱和度下降,体温快速升到42度,出现呼吸衰竭,血液检查报碱性磷酸酶高,抢救无效死亡。自此,罗爱伦借助各种学术大会向全国宣讲,让中国麻醉医生了解并重视MH。她牵头创建了一个中国恶性高热筛查网,为全国麻醉同行提供帮助。当时中国MH死亡率高达73.5%,罗爱伦带领学生开展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中国人骨胳肌离体收缩实验方法(咖啡因-氟烷试验方法)”,用于诊断经麻醉诱导后出现MH获成功。研究同时证实国人携有MH易感基因,这一发现对术前筛选易感病人、加强术中监测、采取快速有效的抢救措施、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为国家麻醉新药临床药理基地的主要负责人,罗爱伦主持了数十种麻醉相关药物的Ⅱ期或Ⅲ临床试验。针对临床上有些病人全身状况较差、禁忌硬膜外麻醉的实际情况,她派人出国学习并引进神经刺激器定位外周神经阻滞技术,既解决了临床实际问题,又降低了医疗费用;引进了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大大减少了术中库血用量,为心脏及大血管手术提供了保障;国内较早建立了术后麻醉恢复室,极大地提高了麻醉恢复期病人的监测及管理水平,也为手术室充分利用创造了条件。
罗爱伦在国内首先开展了病人自控镇痛(PCA)、经皮给药镇痛、术后急性疼痛治疗、晚期癌症镇痛等的临床业务及科研工作,并通过开设疼痛门诊对各类慢性疼痛患者进行规范化、个体化治疗,大大推进了中国疼痛医学的发展。PCA在全国的普及应用,大大减少了由术后疼痛所致的并发症,促进了手术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了手术病人住院时间,增加了病房床位周转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及社会效益。
1987年起,罗爱伦担任协和麻醉科主任13年,积极为科内青年医师创造出国进修机会,资助他们出国进修,使协和麻醉科成为全国拥有博士学历的青年医师最多的科室,也是青年医师出国深造机会最多的科室。在她的精心打造下,麻醉科拥有国内最强大最完整的人才梯队。罗爱伦主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先后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以及北京协和医院各项医疗成果奖37项。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协和医院“优秀科主任”及“特殊贡献奖”等称号。
当选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后,罗爱伦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麻醉学继续教育,大大改善了我国麻醉医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我国临床麻醉和疼痛治疗的整体水平,促进了麻醉学科发展。作为中国麻醉学科领军人,她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麻醉学科在国际麻醉学界的地位和声誉。在她的领导下,全国麻醉学界团结协作,学术气氛空前活跃。因对中国麻醉学事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罗爱伦被英国皇家麻醉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
年近八旬的罗爱伦风度依旧、气质优雅,但更美的是她内心的无私善良,她心里装的全都是病人。从医五十多年救人无数,但每接诊一位患者,罗爱伦还是像首诊一样仔细认真地看。当病人需要到其他科室就诊时,她会亲自打电话给别的科室专家,帮患者联系好。罗爱伦对协和执着的爱,还体现在她关心医院的各种大情小事。她的眼里不揉沙子,任何影响医院发展、关乎协和声誉的事情,她都直言不讳,不吐不快。在人才培养上,罗爱伦特别强调德才兼备。每逢医院新员工、研究生、进修生等入院,罗爱伦一定要亲临现场,语重心长地给新人们讲协和历史与传统,讲老一辈协和人行医做人的高尚情操。她对待同事、下属既严格要求又悉心照顾。她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各种荣誉面前,却甘当幕后英雄。她说,“名誉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学科的发展、医院的发展”。
罗爱伦退休多年,虽历经了多次脑梗,却克服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困难,每天坚持来院上班,风雨无阻。她说,“只要我能工作一天,我就要回报协和,回报国家。”她用敬业奉献的一生诠释了一代名医大家的卓越风范。
 


院领导为罗爱伦教授颁发荣誉证书并进行节日慰问    摄影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