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学领袖风范 做合格党员
时间:2016.12.05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明雁

本报记者 陈明雁

10月26日上午,有幸参加了由离退休党总支组织的“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对我们年轻人而言,这是一次教育深刻、意义非凡、影响深远的主题教育活动。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聆听主题宣讲《学领袖风范,做合格党员》。
同样是讲领袖故事,这次不再是讲述那些耳熟能详的丰功伟绩,而是从毛泽东青年时期被迫害差点开除党籍,对待亲戚及子女大公无私,以及终生学习这三个侧面谈起,尤其是反映毛泽东与毛岸英父子情的一段细节,感动了在场所有听众。
众所周知,毛泽东的长子是毛岸英,1951年牺牲于朝鲜战场。当消息传回北京,毛泽东沉默许久,长叹一声,强忍住悲痛说:“战争嘛总要有牺牲的,这没有什么……”当有人建议,把岸英的墓迁回国内,毛泽东说,不必了,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吧。并且在文件上写下这样的字句:把岸英的遗骨,和成千上万志愿军烈士一样,掩埋在朝鲜的土地上。
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毛泽东去世后,中央警卫局同志在整理他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一个小柜子,里面装的是毛泽东亲手珍藏的毛岸英的几件衣物,有衬衫、袜子、毛巾和一顶军帽。一位把儿子的毛巾和袜子都视若珍宝的父亲,真的就不想他回来吗?他是否也曾经在那些翻身起床的夜里,像每一位失去孩子的父亲一样,把这些衣物一件一件拿出来,轻轻抚摸?
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居庙堂之高,却不徇私利,把自己的爱子等同于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也将成千上万的志愿军战士看成了自己的子女。
对照自身,不由产生强烈共鸣,也同样自惭形秽。生活在和平年代,“白发人送黑发人”已经很少见很难感同身受了,我们的烦恼无非是房子太贵,工资太少,工作辛苦,有老有小……仔细想想,与革命志士们经历的动荡年代的生离死别,与父辈们经历的灾荒年代的食不果腹,是多么巨大的差距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为之奋斗不息呢?
白岩松在《幸福在哪里?》这本书中尖锐地指出,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
这样的困惑、焦虑和不安也同样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代人。在这种现实环境下,“两学一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才能够与内心的物欲抗衡,将“小我”融入“大我”的豁达之中,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时至今日,我们缺的真的不是物质,而是心灵的“不惑”。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正是当下我们的行为准则。以榜样为动力,以正气树新风,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