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我的协和老师们
时间:2016.01.22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慧媛

    我第一次走进协和是陪同学看望她在协和住院的同学,记得她同学得的是肝硬化。那时的协和非常高大,当时西门前面的那条街不像现在这么宽,也没有这么高,那是后来道路改建时马路被垫高了、拓宽了。进了临街的大铁门,沿着楼外的台阶就可进入正式医院楼里了。一进门就觉得不知用阴森形容好还是用肃穆形容好,用现在的心情当然还是肃穆更贴切。进了病房,遇见了那儿的医务人员,走路的样子不快不慢,面部表情严肃没有笑容,用现在的时髦词,应该叫“高冷”。此后,我不会想到我一个中医院校的学生能到这个地方工作。
    刚来到中医科时很感拘谨,因几年前协和的冷面孔还印记在我的脑海中。没过几天,一切都不同了,我得到了诸位前辈的关照。那时中医科实行专业组轮转制,先后在糖尿病、妇科组、肝炎组轮转,受到祝老、史主任、张主任等每位前辈对我们的倾心教授。记得轮转到肝炎组时,张主任亲自带着我去图书馆,教我如何查找文献。他和蔼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为我理出文献目录,供我写综述参考。
    更幸运地是我有机会成为国家级名老中医史济招教授的徒弟,得其真传,受益终生。跟师三年,老师把她丰富的临床经验一丝不苟地传给我们。通过对我结业论文的修改批注,可以看出老师为我们的成长呕心沥血。在师承的过程中,老师不仅竭力向我们传授专业知识,还无时无刻地不断地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她常说,没有医德的医生不可能是好医生,医德与技术同等重要。老师热爱病人,看病认真细致,“待病人如亲人”和“待同事如家人”在老师的身上早有体现。从她寄给我的信中可以看出:“附上最近报上发表的关于防治乙肝的六个话题……复印几份发给肝硬化患者做参考”;老师关心同事:“张主任回来了,好像是病了……你告诉小梁一声,是否派人去看看他”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她对病人的关心和对同事的体贴。老师对医学高度热爱,对学科发展极为关心,老师对知识的追求孜孜不倦:“附上的有关乙肝血清标志的内容,我想留一份,人老了,经常忘事,经常看看就不会忘记”。在85岁时还用中英两种文字总结了辨证施治100例一书,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我们医疗水平的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老师还一直关心我专业的提高,就连到外地探亲休假也经常通过信件传授医学信息。在深圳查阅关于肝病与肝外症候的相关资料,在湛江也不忘到图书馆借书收集相关文献。老师老了,不能经常到医院来与我们交流,但她几乎每天都伏案执笔,每当我到她家时她都会给我一份或几份讲稿,有时我“犯懒”几周不过去,她就通过邮局寄给我。从这些手稿和信件中足以反映出协和人的境界。再后来老师躺在病榻上,她说,我不能看病人了,我感到心里难受……这就是协和大家。
    如今我已退休,回首遥望,在行医的漫漫长路上,我现在的成绩来源于老师的倾囊相授。假如生命不是单行线,假如我的人生可以折返,那我一定把握机会,想法设法把中医肝炎门诊撑起来,把肝炎6号、肝炎8号、活血片开发出来……但愿我的“假如”对年轻同仁有所启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