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给人以憧憬,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记得四岁那年,赶上3年困难时期,吃饱饭是我的梦想;文革期间,能够理直气壮地坐进教室读书是我的梦想;大学毕业,走进协和中医科做一名苍生大医是我的梦想;当上科主任,盼望中医科能与西医科室一起进步是我的梦想。那我今天的梦想又是什么呢?协和在全国医院排名中连续3年荣膺榜首,这是荣耀更是挑战。今天的梦想就是希望中医科能成为协和百花园中绽放的一朵,能为协和的绚丽增添一抹色彩。
我的梦想是让所有患者都满意。
记得在北京中医学院读书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就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否则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悽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从那时起就立志要做孙思邈一样的苍生大医,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
然而,市场经济的冲击,医疗卫生资源的不足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医患矛盾日益加剧,昨天医生对病人是“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朋友,而今天就反目成仇。有的病人带着录音机走进诊室,有的病人认为医生开的药贵是为拿回扣,有的病人对于医生开的药便宜也会产生质疑,更有甚者带着凶器扑向医生和护士……昨天,哪怕只要病人有1%的希望、医生都会尽99%的努力去挽救的职业操守,变成了没有50%以上的把握,谁都不敢“深入虎穴”的尴尬。本来医生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精于专业、提高医疗水平,现在不得不“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医患双方都感到紧张焦虑,时时都在警惕,处处都在设防。梦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使得许多医生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荡然无存。这种医患关系如果不加以改善,势必“两败俱伤”。患者得不到最好的医疗服务,医生得不到技术的提高。医患矛盾将会愈演愈烈。有时真想梦回从前,回归自然,超凡脱俗,像“杏林春暖”的董奉那样,久居庐山为穷人治病。
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院领导适时提出“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的办院理念。大家想想,如果医院不能为病人解除痛苦,不能使病人满意,那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更谈不上什么发展了。那么,在今天这样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医疗工作怎么做才能让患者满意呢?对于我们,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从自我做起。科室要求每个员工都主动成为改善医患关系的调节剂,尽可能通过增加门诊单元、提早开诊、适当加号等措施来缓解患者看病难的问题。还应以宽容的心态,耐心倾听患者的抱怨,尽可能帮助做好医保解释工作,以得到患者谅解和理解。还要做到“一戒重富嫌贫,二戒行为不俭,三戒图财贪利,四戒玩忽职守,五戒轻浮虚伪”。不要做“立奇方以取异;或用僻药以惑众;或用参茸补热之药以媚富贵之人;或假托仙佛之方,以欺愚鲁之辈;或立高谈怪论,惊世盗名;或造假经伪说,瞒人骇俗;或明知此病易晓,伪说彼病以示奇”的庸医。要用悲天悯人的仁心和济世活人的仁术去感化患者。端正行风,廉洁行医,拒绝贿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当然,只靠医生的力量是非常非常有限的,政府应该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媒体应当积极宣传引导,让患者明白医生不是“神仙”,生命不是用金钱就可以换取的,医学尚有无数的未知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去探索;让患者懂得生长壮老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希望每一位热爱生活敬畏生命的人,能够接受目前人类对生命运动认识的局限性及掌控生命的艰巨性。如果是这样,让所有的患者都满意的梦想不远了。
我的梦想是让科室员工都幸福。
医生幸福吗?说幸福好像有点矫情的嫌疑,说不幸福似乎也不完全准确。每当我们为病人解除了痛苦,病人的一声谢谢,让我们忘记了所有的委屈,感到由衷的幸福。幸福到底是什么,按照伦理学的概念,幸福是指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应该说幸福是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状态。正如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院领导把员工的幸福感看作是医院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积极推行“待同事如家人,提高员工幸福感”的办院理念,对员工的关爱如春风化雨,悄然体现在工作中,滋润到职工心里面。为提高员工业务水平,设立了员工培训基金;为增强员工身体素质,推出了员工带薪休养计划;为扶持年轻人的成长,制定了百人计划;为解决老教授的生活困难,提出了一对一帮扶措施;为解决年轻医生子女暑期的困难,开办了暑假托管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中医科认真践行办院理念,努力营造温暖和谐的科室氛围,因才施用,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全科人员都能以科为荣,不甘落后。大家以“仁者爱人”行事,为科室生病的同事慷慨解囊;用“推己及人”交往,为退休的老师提供生活帮助。尽科室之力,为年轻人搭建平台,给予课题资助,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提高员工的幸福感,激励大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努力达到“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的境界。同时积极推进学科建设,传承科室文化,靠科室的实力凝聚人,靠公平公正的环境培养人,靠绩效考核激励人。做到科室每位员工都能努力让“中医科因你而改变,有你而精彩”。
我的梦想是让所有同行都和睦。
过去说“同行是冤家”,今天在我们身边同样总有一些“无行之徒,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问疾疴,唯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并抨击有的人“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因此一名优秀的医师,应当“捐众贤之砂砾,掇群才之翠羽”。时时处处谦虚谨慎,尊重同行,精求医理,博采众长。明代著名外科学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说:“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轻侮傲慢。交接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视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如果是这样,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医护之间,该多么和谐,多么愉快!目前医患矛盾的加剧,医疗纠纷的频发和同行之间的相互拆台不无关系。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学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一些传统医德,人与人之间就会和睦相处,共同营造一个温馨的医疗环境,不要再因同行“唯毁前医之过”的行为发生医疗纠纷。
我的梦想是让科室医生都有尊严。
在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常常是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越是这样就越激励中医科的员工发奋努力,精诚团结,积极向上,“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大家医教研等不甘示弱;病历书写名列前茅;文艺舞台独具特色;绿荫场上激情高涨;演讲赛场文采飞扬;重点学科榜上有名;医疗下乡争先恐后;都是希望能够在各个方面来证明我们自己。的确,中医科是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优秀团队。但现实中确实有太多的无奈,在申请科研课题时,因为“中药的有效成分不清楚”被搁浅;在晋升职称时,由于没有SCI文章被拒之门外;在会诊时被告知“是病人提出要用中药”。更难以理解的是有效时没有中药的功劳,出问题时被问责是否和中药有关”,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大家。多么希望西医同行们能够理解不同的中西医医疗体系所赋予不同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措施。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中医和西医殊途而同归,患者的健康保健是大家共同的目标。真希望陈竺院士所言:“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的理念能够被同行接受。话还要说回来,协和医院的领导对中医科的工作还是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真诚的关注,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政策逐一给予落实,新门诊楼医疗环境的改善,对中医科全体人员来说的确都起到了疏肝理气的作用,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都梦想能为协和永远独领风骚贡献我们绵薄的力量。
习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的讲话中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以人为本,崇尚和谐,注重人文关怀,倡导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全社会梦想医患关系回到从前的今天,学习传统医德,崇尚“人命至重,贵于千金”的理念;倡导“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医贵乎精,仁术济世”的信念;恪守“贵义贱利,自正己德”的准则,将会对提高医疗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行业新风及构建和谐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歌词说得好“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梦在心中,行在脚下,让我们一起播种梦想,耕耘梦想,提高实现梦想的能力,推进实现梦想的进程。为中国梦、协和梦及中医梦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以其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