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2008年第21期《院报》内容
时间:2008.11.24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koujie
1、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医院发展的突出问题

医院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

 

 本报讯  北京协和医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于2008年11月10日下午在医院住院楼多功能厅召开。医院党委书记鲁重美同志在大会上做动员报告,全面部署了医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院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院校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总组长徐德成同志参加会议并讲话。赵玉沛院长在总结讲话中对医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出工作要求。院领导、各总支、支部书记、临床、医技科室主任、护士长及职能处室处长(主任)300余人参加会议。全体党员同步收看了动员大会视频直播。

    鲁重美书记在动员报告中明确指出,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对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鲁重美书记阐述了医院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鲁书记指出,医院此次活动的范围是医院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重点是领导班子成员、各处室负责人、各党总支正副书记、各党支部书记、各科室负责人。

    鲁重美书记对学习实践活动的3个阶段11个环节做了详细的部署,同时提出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要在一些事关医院发展的关键问题(如医院中长远发展规划的问题;学科建设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问题;医院中层干部的执行力问题;病人“看病难”的问题;医院运行机制的问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问题)上有所建树,有所突破。

    鲁书记要求各总支、支部书记按照医院学习实践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分步骤扎实开展工作。要坚持把深化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始终;坚持把解决问题、完善制度贯穿始终;坚持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始终;坚持把领导带头、率先垂范贯穿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突出实践特色,努力做到医疗业务工作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两不误、两促进”。

    院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院校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总组长徐德成到会并做重要指示,赵玉沛院长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一定要结合医院实际,借学习实践活动东风,把协和医院各项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院领导认真传达卫生部及院校学习实践活动动态

   

 本报讯  近日,我院领导分别参加了卫生部及院校举办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培训。在11月17日的院周会上,鲁重美书记认真传达了卫生部解放思想讨论会的主要会议内容和参加院校党委组织的所院领导班子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培训班的所闻所感。

为进一步推动全国卫生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卫生部于11月12-13日在京召开卫生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讨论会。陈竺部长在会上做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报告。高强书记在会上强调,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必须在16个方面解放思想,即在认识卫生工作的地位与作用上、端正卫生工作方向上、坚持医疗卫生公益性方面、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方面、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上、坚持以农村为主的重点上、坚持改革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上、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卫生事业上、人才合理流动上、坚持中西医并重上、建立分级医疗制度上、解决“以药养医”的机制上、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上、发扬民主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以及在“管办分离”、“医药分开”等十六个方面解放思想。

按照《卫生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在集中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一些突出问题,卫生部党组研究制定了学习实践活动专题调研计划,从10月中下旬到11月上旬,由各位党组成员和陈竺同志分别带队,分十个专题深入各地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讨论会上,卫生部党组成员结合各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会,联系深入基层专题调研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一些影响和制约卫生科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3、医院召开总支书记会议

将学习调研落到实处 做出特色

本报讯  11月18日下午,医院党委召开总支书记会议,医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鲁重美书记和副组长方文钧副书记出席会议并讲话,就第一阶段的三个环节医院的总体安排进行了全面部署。发放学习材料、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院领导带着课题深入基层进行专题调研、以总支支部为单位开展结合医院实际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安排将使这两周的学习实践活动既严谨、充实又富于特色。

在学习培训环节,医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全体总支支部书记、全院中层以上干部发放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学习材料。医院将在11月21日下午邀请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万旭部长为大家做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报告,医院还在11月19日、20日两个下午为大家播放卫生部党校教授的辅导报告录像,为大家提供学习便利。

    在专题调研环节,11月14日召开的医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会议上,经领导小组成员讨论并通过了本次专题调研的八个专题及分工负责人。此次全体院领导将带领职能部门干部分别就医院中长远规划、学科建设方案、人才培养计划、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服务水平、医院运行机制、干部执行力、基层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八大问题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

在解放思想大讨论环节,根据医院安排部署,各总支、支部还将围绕“影响和制约医院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医院怎样才能科学发展?”组织召开解放思想大讨论。

                             宣传秘书组

4、光 荣 榜

 

11月11日,“纪念白求恩、柯棣华来华70周年大会暨首届白求恩精神论坛”在京举行。北京协和医院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5、北京医院中高层管理人员组队来我院参观交流  

 

 

 本报讯(记者 寇杰)  11月13日下午,北京医院林嘉滨院长率领医院领导班子、职能处室处长、临床医技科室主任、总护士长一行70余人,来我院参观交流。我院赵玉沛院长代表医院对来访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王以朋副院长向来访嘉宾介绍了我院的基本情况及近年来的发展建设情况。随后,嘉宾分为行政管理组、临床医技组与我院行政管理处室、临床医技科室进行对口交流,参观我院院史陈列馆并在老楼西门合影留念。期间,林嘉滨院长10余次地感慨着协和的文化与协和人的精神。我院在院院领导、各行政职能处室处长、各临床医技科室主任、总护士长及部分工作人员共100余人参加了交流活动。

 

6、沟通交流促提高

我院接待上海医院协会来访 

 

 

 

    本报讯(记者 王怡)  2008年11月14日下午,上海市医院协会一行28人由上海瑞金医院袁克俭副院长带队,上海中山医院、华山医院、仁济医院、第六医院等22个医疗单位的医疗院长或医务处长组成的访问团莅临我院参观指导。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我院医疗质量及病历质量管理方面的具体做法。

    会上,赵玉沛院长首先致欢迎词,医务处孙阳处长、教育处倪超处长、基外何小东副主任、妇产科潘凌亚副主任、病案科刘爱民主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报告了我院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管理实践经验。在讨论互动环节里,针对上海同行关心的热点问题,双方进行了友好而深入的交流,共同分享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及体会。上海同行对以赵院长为首的协和医院各位领导对他们此行活动的高度重视、热情接待、精心安排表示衷心感谢,对协和医院临床和医技科室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留下了深刻印象。

 

7、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怀念我的恩师曾宪九教授

ICU  陈德昌教授

 

 

   

 编者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始终是协和科学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今年,我院在发展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后,重新启动学科评估工作,旨在认清自我、思考出路。学科建设的灵魂是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无疑肩负着沉重的责任。那么怎样才能胜任协和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带领大家跋山涉水、独领风骚?在陈德昌教授的笔下,在他对已故外科老主任、现代基本外科学的创始人曾宪九教授的深情回忆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两位大家的风采,特别是在六十年代异乎艰难的岁月里,曾老这位医学泰斗每天的所思、所为。愿大家在阅读中有所获益。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老子《道德经》,今有多种解释,通常指完美的境界。

 

    那是在60年代后期的某一天,曾主任突然问我:“胃溃疡可以内科治疗,为什么还要外科大夫做手术?”我轻松作答“外科和内科治疗的适应征不同”。主任显然不在意这点。又问:“当初,外科大夫为什么想用手术方法治疗胃溃疡?”答曰:“外科大夫先把溃疡局部切除,复发了。之后发现胃底部产生大量胃酸,把胃底部切除,还是复发。发现幽门窦部很重要,也切了。”主任说:“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胃大部切除。”“还有迷走神经的问题”,他补充一句。那年,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还未被充分关注。我颇不知趣地打插:“反正,外科总是把病人器官切掉这一块,切掉那一块,或者干脆全切了。”对于我轻率的言论,主任没有恼火,我私下窃喜。在上海工作期间,我喜欢读Zimmermann的一本外科生理学。只读过两三个篇章,不求甚解,就记得这么一点点。

    我不知道,主任对我这样知识肤浅、思维不严谨的年轻人会有什么看法。要知道,那段时期正在清理阶级队伍,根本不涉及晋升考核。我对主任毫无戒心。主任前一时期下乡务农,连户口都迁出北京。此时回到医院来了,不再去打扫厕所,但也不能进病房,不能上手术台,每天看门诊。我大概属于需要清理的对象。工作在急诊室,值夜班机会多。轮到需要自我批判,或者接受批判的日子,就回来看门诊。根据我的感觉,门诊有很多个半天,坐下来开会学习,或者批判。说来凑巧,主任和我,紧挨着坐在一排。交谈虽然不多,但比正常岁月,接触要多了许多。

    有一天散会,在走廊上,主任忽然对我说:“你把外科看得太悲观了。”这像是接着上次的谈话。他递给我一本薄薄的单印本,题目忘了,Dragsted写的。书很旧,纸页发黄。回家读了一遍。内容就是主任提过的问题,写作是问答式的。提出一个问题,写出思考、推理与分析的过程,从现象到机制。不是单纯的描述,而是探索可能的解释。

    1947年我进入原震旦大学医学院,无论上哲学课,或者有几位教授讲课,都考究推理和分折的逻辑性。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总能把复杂的问题,说得简单,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法国人称之为“拉丁精神”,也就是笛卡儿哲学以及以逻辑为基础的方法论。Dragsted 不是法国人,科学家的哲学却有着共性。

    那个岁月,泥菩萨过江,我没有想太多。某一天,我把书还给主任。他的话匣子便打开了:“外科大夫最早的老师是理发匠,只治皮肤表浅的毛病。后来,外科大夫给病人拔牙,锯大腿,不上麻醉。打开肚子,就不那么简单了,要肌肉放松,更要求无菌操作。打开胸,就更难了,会发生纵膈搏动、肺塌陷等问题。气管内插管,要想从气管把气送进肺里去,就琢磨了好长一阵子。休克是什么?是外来语的译音,是毒血症。毒是什么?打仗了,才知道先要补充血容量。外科大手术适应征扩大了。”主任若有所思,断断续续地说着。从门诊出来,经过走廊,主任要回外科学系办公室去。他停顿了一下说:“外科发展,靠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外科大夫不是理发匠。”我相信,主任这段话,搬到今天医大课堂上去讲,需要讲半天。那个时候,就这么一段时间。我记住了。当然,得天独厚,我是唯一的听众。

    又有一天,主任突然问我:“现在,外科发展的里程碑是什么?”我愣住了。几年来,忙于写交代、批判自己、批判别人、写大字报……不读书,何以奉告?主任似乎没有期待我的答复,轻声地说:“静脉营养。”但这句话触动了我:主任早已靠边,够倒霉的了,竟在思考当今外科发展的里程碑是什么。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感到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似乎接近尾声。主任和我谈话开始比较放松。谈到当年为什么要建立外科代谢实验室。他不是寻找理由,为自己遭到批判而辩护。我发现他想得更远。解放后,国内拥有这等规模、这等水平的外科谢实验室,很可能只此一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有机会陪同比利时医学代表团,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外宾见到曾主任的外科实验室,深感意外:“他们想做而没有做到。”六十年代“社教运动”开始,权贵者发难,要解决13亿人的温饱问题,研究外科代谢是奢侈。外科实验被迫叫停。到了“文革”,与人斗,其乐无穷。实验室成了外科批斗的会场。但是,曾主任没有停止思索:“当今外科发展的里程碑是什么?”这实在令我费解。

    还是在门诊,开会间隙,他多次提醒我学习基础理论的重要性。没有系统的讲解,只是吹风式的谈话。水与电解质平衡,每个病人,每天治疗中,都会有问题。临床医师也可能似懂非懂。他说 :“F.Moore (美国著名外科学家)能够把应对外科水与电解质紊乱问题,归纳成“十条建议”,条文简明,容易读懂,有矩可循,行之有效。这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曾主任徐徐说来,似乎不太经意。但言简意赅,点中要害。     

    文革风暴横扫竖扫之际,我何尝想到,在外科门诊那条长廊上(开会的地方),能有幸聆听曾宪九教授的教导,何况是面对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活就是这么奇妙。在那峥嵘岁月和狂热的喧嚣中,主任甘心失落,却在冷静中反思,执着地筹划明天的构想。他的知识、远见、勇气和智慧,令我肃然起敬。

    恶梦终于过去。邓小平复出。三中全会后,主任特别高兴。有次会议上,他说:“这是解放以来搞科研最好的时候。”外科代谢实验室恢复生机。主任重新回到阔别多年的外科病房,重新出现在追随他多年的弟子群体中。他常在中午做完手术后从老楼四层手术室下来,跨过一片广场,直上医大教学楼五层,看我做动物实验,或者兴冲冲地穿上手术衣,载上手套,和我一起干。此时,主任年愈古稀,还没有吃午饭。但他好像什么都忘了,忘了文革中对他不公平的待遇,忘了诸多恩恩怨怨,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上下求索”。

    曾宪九教授十分重视外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没有外科基础研究,就不会有临床外带根本性的改革,而外科的实验研究又是基础医学和外科临床医学的桥粱。”这是他的信念,并为之奋斗终身。

    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受批判的学术思想、被压抑的构思、才华与潜能,从这位学科带头人的头脑中释放了出来。1978年主任亲自领衔,在原有基础上,重新组建由多学科参加的研究组,主攻胰腺疾病的课题。蒋朱明继续主持外科营养代谢的研究工作。汪忠镐和管珩被派往美国,进修血管外科,以组建血管外科专业组。盛洪淼被派往德国攻读外科感染,以筹建外科感染实验室。陈德昌被派往法国,进修危重病医学专业,回院后建立ICU。还有其他课题等等。基本外科发展蓝图,初见端倪。

    2002年,危重病医学和营养代谢两项课题,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曾主任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外科团队的齐心协力,终于迎来明朗的春天。不幸,体检发现主任罹患肺癌。开胸手术见淋巴结转移。1985年,曾宪九教授离开了我们,享年71岁。

    回溯往事,不胜感慨。1964年,我奉调到卫生部工作,赶京报到。风云多变,卫生部某项援外计划宣告取消。我从此转入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有幸师从曾宪九教授。这是我一生中莫大的机遇。我不是协和医学院毕业生,按通俗的说法,并非嫡系子弟,何况中途插班,中下天赋。曾主任并没有因此嫌弃我。当年我的缺点显而易见,主任却能发现我的优势所在,真是他独具慧眼之处。既使身遭厄运,他始终以执着的理想,影响着后来之辈,鼓励我逆境中求奋进。曾主任改变了我的后半辈子,我应该有感恩之心。

    曾宪九教授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可供编纂诲人语录。他留下的照片亦不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他一生为人的最好写照。按我的理解,这就是“协和精神”。

 

8、学科建设马不停蹄  学术会议花开并蒂

消化内科  严雪敏

 

 

 

立冬后的北京,喜事不断。消化科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于2008年11月14日-15日举办。2008年11月15日上午,“2008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内镜暨北京协和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在北京京西宾馆隆重举办。会议由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主办。来自全国20余省市自治区的9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分主、分会场进行。主会场主要探讨消化内镜相关专题,10位国际知名消化内镜专家(6位来自国外,2位来自香港)做了主题发言,先后探讨了胃癌、胰腺疾病(囊性疾病、坏死、癌等)、胆道疾病及炎症性肠病等新进展。

分会场聚焦消化界热点,突出多科协作、临床和基础、影像和病理相结合的特点,系统地探讨了炎性肠病、肝脏疾病、消化道肿瘤、胃和食管疾病中大家关心的问题,形式新颖,内容翔实,吸引了大家的视线,直至会议结束,依然济济一堂!

临床病例讨论的病例资料详尽,与会讨论热烈,大家各抒己见,形式生动活泼,深受大家喜爱,为大会的圆满结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14日下午,“北京协和医院第八届功能性胃肠病和心理障碍研讨会”以会前会形式在北京协和医院召开。400余位消化界、心理界医师齐聚多功能厅,探讨了“功能性胃肠病(FD)、肠易激综合征、促动力治疗及消化酶”等临床热点问题,大家收获颇丰。

会议的成功举办是广大协和人通力协作的结果,再次体现了北京协和医院的综合实力。期待明年我科的继续教育大会办得更加精彩!

 

9、怀念恩师张庆松教授

——纪念张庆松教授诞辰100周年

 

   

 在耳鼻咽喉科病房会议室里挂着四幅照片,他们是刘瑞华教授,张庆松教授,徐荫祥教授和邹路得教授,进会议室时总要抬头仰望四位老人,他们不仅是我们科的创始人和前辈,他们也属于中国耳鼻咽喉科学界。1979年我来协和时刘瑞华教授已经去世,徐荫祥教授已不在协和工作,张庆松教授和邹路得教授是我报考研究生时三位导师中的两位,他们是我的恩师。

    不久前的一天,我突然想起了什么,快步回到会议室,去看张老照片下的日期,老人家生于1908年,今年正好是他诞辰100周年,内心非常愧疚,我怎么没有早点看呢?回家后,我找出了由李宝实教授题写书名的《张庆松教授文集》,翻阅着,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中。姜泗长教授为文集写的序言中说“张庆松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临床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他毕生从事于耳鼻咽喉科学和变态反应学事业,……;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通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证明绝大部分是正确的,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张老的一生。他早在1939年就在我国创建了第一个变态反应门诊,报告了喉变态反应疾病,1940年报告了儿童变态反应和扁桃体切除术的关系, 1941年在国内期刊详尽地描述了变态反应性鼻炎及鼻窦炎,1956年就发表了鼻部变态反应和其它部位变态反应的关系的论文,220例鼻变态反应者中87例有哮喘或哮喘症状,这与当今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关系的文件中观点何其一致,但是早了约40年。1956年报告了恶性肉芽肿病例,详细地介绍了这种疾病。1958年他在出席南斯拉夫世界聋人协会第二次大会报告中就建议国内各大区设立一个听力学中心,直属卫生部,中心下设五大组:医疗组,耳科组,教育组,宣传组和助听器组,如果当年张老的设想能够实现,今天我国听力医学将会是一个多好的局面。1964年,他在“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治疗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中从治疗学的观点,将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分为三类:单纯感染性鼻窦炎;变态反应性鼻窦炎并发感染;变态反应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感染或有或无。这种分类法不仅是治疗学的,还是病因学的,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张庆松教授的学术贡献决定了他在我国耳鼻咽喉科学和变态反应科学的学术地位,他是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并担任了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第二、三届主编,我国变态反应学的创始人。

    张老注重临床实践,在研究生的培养中一直强调“基本功”,我清楚地记得在科里查房时,全科大夫一起坐在大实验室讨论病例,多次针对临床工作中的问题提醒和要求我们这些研究生要打好基本功。当时,我们作为研究生总想早点做个课题好毕业,他说:着急做什么题,先要打好基本功,基本功!张老是192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毕业生,受过严格的三基三严训练和培养,深知基本功对培养一个临床医生的重要。我1963年入北京大学医预班,1965年9月-1966年6月4日参加“四清”,接着回北大参加文化大革命,1967年转入中国协和医大继续参加文革,1970年7月几乎两手空空离校到秦岭深山工作,正因为有他和其他老师的严格要求使我的临床工作打下了较扎实的功底。

    张老不仅严格要求我们,更对我们有无尽的关爱,每当他有特殊病例时,他都会跑过来,或招手把我们叫过去,说:“小倪,小李(我研究生时同学李承为),过来,看看这个病人”,然后问我们“是什么问题?”,随后给我们仔细的讲解。为了我们能进手术室看手术,他不顾自己70多岁高龄,从十五楼0层走楼梯到十楼四层手术室,跟值班护士为我们要手术衣,他跟护士说:“他们是我们的学生,请给他们手术衣,让他们看手术!”此恩此德,没齿难忘!

    张庆松教授顾大局,识大体,高风亮节,据我科老大夫说,耳鼻咽喉科和口腔科共用一个病房,是由张老高风格,借病床给口腔科开始的,是为了兄弟科室的发展,也是为了协和医院的发展。

    姜泗长教授在序言说“张庆松教授严以律己,平易近人,关心下级”,张老是建国初期国家一级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耳鼻咽喉科和变态反应科主任,院里为他上下班配备了专车,每次他下班都是自己先到东门之后再打电话通知司机开车过来,从不让司机等他。一次,司机到他家接他上班,赶上他孙子发烧,儿媳妇抱着孙子想搭车来医院看病,他没有同意,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来医院。他外出开会或出差,都会给大家带回当地的特产,因此我才知道有孝感麻糖。夏天,科里开会,我们会怂恿老卢(卢乃铮同志)说:张老,今天真热,该吃西瓜啦!他会掏出钱来,我们就推着车去东门外买西瓜。那是多么和谐的气氛,多好的“家长”。

    改革开放,迎来了国家科学的春天,张老以瘦弱的身躯,奔走全国,为耳鼻咽喉科学和变态反应学发展倾注了全部的身心。他很瘦,走路很快,总是匆匆忙忙的样子。我曾经在护士楼食堂门口跟一位内科医生说:“你看我们张老走路多快呀!”那位医生跟我开玩笑说:“那是垂死挣扎!”1982年11月7日早晨,当我正在病房为病人换药时,从五楼传来了他突然离去的噩耗,我怎么也不敢相信,院里刚为他进行了会诊,他老人家怎么就匆忙地走了?我想,那位教授的话也许有道理,可能张老感到自己时间不多,但要做的事太多了,必须快走吧!张老为学科为学生前倾着身子、迈着不大的步伐、匆匆来去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10、机关为临床服务 科研网站开始试运行

本报记者  陈明雁

 

    机关为临床一线服务是医院管理工作的总原则之一,日前,科研处设计开发了一款为科研人员提供资讯、参考、下载、申报等服务的科研信息服务系统,现已试运行。科研处副处长关健介绍说:“建立科研网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响应院领导服务于一线的要求,减少科研人员来回登记查询的繁琐程序,同时,也是提高我处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使用科研网站究竟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便利?该网站的设计初衷和最佳效果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从科研处负责人关健副处长那儿得到了如下信息——

十大功能模块面面俱到

    进入https://jsjjc.buyan.cn/的试用界面,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派古朴素雅气息的版头,栏目较多却又井井有条。在科研网站的设计之初,便决定了将要实现十大功能模块的内容,它们包括部门职能、办事指南、科技法规、科技支撑、学术队伍、成果简介、文件下载、论坛交流、网上办公和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现在除最后两项外,其他模块都可以在科研网站的首页办到。

    对于这个网站的内容,科研处可谓“倾囊所授”,不仅设立了九个分栏目,而且各个分栏目下还有三级目录。内容翔实而丰富,树状结构一目了然。科研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并下载科研管理工作的流程等信息,将减少电话咨询、往来领表和反复修改之苦,极大的方便科研人员,对在西院工作的职工而言,更是及时了解科研信息的快速通道。

    其中特色之一是首页上的“论文交流”版块。将医院各科室已经发表的SCI收录文章给予轮换刊登,提供一个不间断的交流平台,为其他撰写论文的人员提供参考,同时也促进科研学术交流,将是网站上大受欢迎的栏目之一。

E键联通网上办公缩短距离

    “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逐步开辟“网上办公”栏目,首先想实现院内课题申报和科研培训都由网上进行,科研人员再不用一趟一趟的跑科研处了。”每到各项课题申报之日,加班加点的工作,往来几趟的签字盖章,相信许多课题组成员都深有体会。如果这些流程都简化为网上进行,信息高速路缩短的不仅仅是空间距离,还将改变机关和临床的对话方式。

    科研处更计划把科研相关培训也逐渐放到网上,这样,繁忙的工作人员不需要为参加不上一次讲座而感到遗憾,他们可以随时到网上“自学成才”。

分级信息管理系统全面精准

    “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可参考的资料,我们还希望能够建立医院的科研信息数据库。对各项课题进行统一全程管理。一方面能够对全院科研工作有全面了解,同时能够为院领导提供精确数据。”关健副处长介绍道。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科研网站在设计之初,就提出了建立全程管理数据库的构想。“我们首先建立分类管理库,包括课题管理库、成果管理库、文章和专利管理库。其中各个数据库再实施全程管理,比如课题管理库下又分申报数据库、在研数据库、结题数据库。”关健副处长介绍说。

    除此以外,科研处还计划实行分层管理,为使用者设定不同的权限,在一个提交系统中,普通个人进入系统后只能看见和修改自己提交的科研成果,科主任可以看到本科室的所有科研信息,而院领导、科研处工作人员则可以掌握全院的科研信息。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人力成本

  “虽然一开始的时候科研处工作人员需手动把一条一条信息进行录入,但从长久来说,则是解放了我们的生产力。”关健副处长解释道。网上申报、网上备案、网上统计,当这一套系统运转起来的时候,方便的不仅仅是临床人员,本处室的工作效率也将得到极大的提高,逐渐节省人力成本。

    目前,每年的绩效考核评优工作,需要科研处工作人员核对材料,逐个地、逐科室地进行计算,工作繁琐易出错。建立数据库,根据考核评估体系设计软件后,这一计算工作也将由电脑代替人脑完成。

    就目前试用的情况来看,科研网站主要履行的是告知义务,栏目设置清楚,内容丰富多样,各种规定、流程、模板、样本逐一上传,将极大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但这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他们希望有一天能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科研培训、申报、管理一条龙服务,让与科研工作相关的各项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甚至决策支持都能轻易实现。

 

11、新门急诊楼及手术科室楼改扩建工程拆迁工作圆满完成

  

本报讯  我院新门急诊楼及手术科室楼改扩建工程拆迁工作自去年12月25日再次启动以来,历经11个月,终于完成全部拆迁。此次拆迁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共涉及单位23家、住户498户,总建筑面积达41826.79平方米。

    自医院新领导班子上任以来,便把新门急诊楼及手术科室楼改扩建工程的拆迁工作列为医院头等大事。赵院长、鲁书记亲临指挥,从全院七个部门抽调专人组成拆迁办公室。举全院之力,凝全院之心,首先完成了门诊北楼和米市宿舍楼的拆迁工作。在市属单位汽修、邮局搬迁,米市宿舍楼和工青妇楼拆除工作中,市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卫生部作为医院的坚强后盾,项兆伦副秘书长亲自召开协调会。2008年4月~8月期间,东城区政府、拆迁指挥部多次召开拆迁调度会,区房管局、法制办多次组织听证会,为协和医院的拆迁工作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最后,在北京市、国务院办公厅领导高度重视下,医院最终完成了北空华北联络站、国管局首长住宅院和剩余8户的拆迁工作。自此,新门急诊楼及手术科室楼改扩建工程拆迁工作全部完成。

    该拆迁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东城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医院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参加拆迁工作的同志们在这11个月里为之付出了辛勤和汗水。在医院2009年1月9日举行的2008年度表彰大会暨2009年新春团拜会上,将对在此工作中做出奉献和突出成绩的员工进行大力表彰。

                            工程办公室

 

12、病理科为刘彤华院士祝寿

 

    

本报讯  11月15日,方文钧副书记、陈杰副院长、党办杨敦干主任、宣传处段文利副处长及病理科崔全才主任带领部分科里人员一起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病理学专家刘彤华教授祝贺79岁生日,方文钧副书记及陈杰副院长分别讲话,对刘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在幕后默默为医院医疗保驾护航,培养了大批病理人才表示衷心感谢,同时祝刘院士生日快乐、寿比南山。崔全才主任代表全科送上贺卡、生日礼物和生日蛋糕为她祝寿。刘彤华教授精神矍铄,满面笑容地和大家交谈,向所有人表示感谢,同时希望院领导从提高医疗质量的角度更多地支持病理科工作,鼓励病理科医生们在医、教、研各方面取得更大成绩。之后,崔全才主任与科室相关人员一起召开了2009年病理科工作部署会,又邀请院领导参加了明年“刘彤华院士80华诞暨从医56年庆典活动”的预备会,大家积极建言献策,一致认为要以此为契机树立更好的科室形象,让科室发展再上新台阶!

              文/钟定荣  摄影/卢朝辉

13、感 谢 信

 

    本报讯  器材处医学工程室职工马艳丽的孩子,不幸在高速路上发生车祸,就近被送往唐山某医院紧急抢救,伤者家属请求我院医生能赶去会诊。得知此事后,我院各级领导都给予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鲁重美书记指示工会作为职工之家一定要全力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王以朋副院长接到医务处汇报后,立即指示安排相关科室医生组建医疗小组。于晓初副院长曾分管器材处工作,对职工情况非常熟悉,得知此事后和陈杰副院长一起向赵院长汇报请示。赵院长、鲁书记立即指示派遣医生、司机及车辆于10月18日一大早赴唐山会诊。

    神经外科副主任马文斌副教授值了一宿夜班,不顾劳累,赶到东院。骨科胡建华副教授本来要参加我院周六的有害作业职工休养,但他放弃休养机会,早晨六点钟从亦庄家中赶到医院。因大雾、高速封路,司机鲁师傅在路况不好的情况下精心驾驶确保一路平安。到地方医院已近中午,二位医生顾不上休息、吃饭,马上到病房看望伤者,仔细查看病情,认真审阅X光、CT及核磁结果,询问用药和治疗情况,迅速作出明确诊断,使家属多天来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解除了精神和思想负担。马大夫还联系好自己科里的病床使病人得到及时转院、及时治疗。受伤的孩子已经于10月20日成功转院至西院区中楼二层神经外科病房,得到协和上下的关心,得到了精心治疗和护理。

    在此,我们感谢各级领导在百忙中对我院一位普通职工生活的重视、关心和爱护,这里体现了以人为本、为职工办实事的务实精神。感谢马文斌副主任、胡建华教授用他们精湛的医术为病人解除了后顾之忧。感谢为此事付出努力的各位同事,你们的爱心行动令我们感动,我们为有这样的领导和集体感到亲切、温馨,我们惟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加倍的努力工作,来回报好心人,回报协和,回报社会。

                                 器材处

 

14、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师生一行来我院研讨

    

本报讯(记者  曹卫华)  2008年11月13日下午,在教学楼三层314会议室,我部以盖小荣处长为首的全体成员接待了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江汛清老师带领的学生一行31人。中青政社工系师生一行此次前来主要是针对我院开展的医务社会工作进行社会实践及座谈研讨。

    会议由盖小荣处长主持,首先由曹卫华向大家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社会工作部的历史和成立的社会背景,从部门成立以来开展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向大家展示了新的医务社会工作的方向。随后,王秋俐从开展社会工作以来的体会出发,深入浅出的让同学们认识到社会工作在医院开展的重要性和我院重建社会工作部的必要性,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医务社会工作画卷。

    座谈会始终在生动而活跃的气氛中进行,师生们结合自己对社会工作的理解,针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与我部做了更深一步的交流。问题涉及我院开展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个案开展的方式和技巧、接受志愿者(义工)的条件和参加方式等各方面。大家还针对社会工作部的归属、编制、是否向患者提供法律援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师生们也向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加强了我部对医务社会工作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15、奥运表彰再传佳讯

    

本报讯  11月4日下午14时,由西城区委卫生工委、西城区卫生局组织召开的西城区卫生系统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保障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我院由方文钧副书记带队的20名同志参加了该表彰大会。会上对获得西城区卫生系统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保障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我院国际医疗部获得先进集体光荣称号,方文钧副书记代表医院上台接受领奖,罗林枝、高凤莉、李学文、王秋明四位同志获得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医务处 罗林枝

 

16、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快讯

 

   

 本报讯  11月12日下午,门急诊党总支召开了所属各支部书记及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总支扩大会议,讨论部署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负责联系指导门急诊总支的柴建军副院长和总支联络员宣传处寇杰副处长应邀出席了会议。

    党总支书记姚央同志首先要求各部门领导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起到带头作用,带着问题开展调研,把解决病人看病难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求实效。于学忠、梁晓春、许莹、赵丽珍、王莉瑛、孟玉军等同志先后发言,表示要按照院党委的要求与步骤,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促进医院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柴建军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强调,希望大家在此次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病人看病难、医院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

    门诊党支部还利用11月12日中午时间,组织党员学习了鲁书记在医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对本支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

    2008年11月14日中午,病案科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会议,安排布置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为方便大家学习和了解有关文件精神,及时按照党委的部署开展相关活动,支部委员董景五从医院网站下载了党委的宣传材料幻灯片并编辑成学习材料发给每位党员,并结合党委的动员报告提出了本支部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要求每位党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都要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本职工作,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力争在活动中有针对性地、科学地解决有关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医院工作的各个方面,促进、加快医院的建设和发展,真正使党员干部受到教育,科室管理上水平,患者得实惠。

 

 

    11月10日下午,泌尿外科党支部全体党员同步收看了医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视频直播。动员会后,党支部书记纪志刚同志布置了泌尿外科党支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安排,并结合科室工作实际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努力目标:全面完成医疗任务,力争各项工作指标好于上一年;进一步推进微创诊治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开展;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并积极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造福患者;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转变服务理念,构建新型和谐医患关系,做病人满意的医务人员。与会同志纷纷表示,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17、综合PET与CT各自优势  精确描述各种病变区域

西门子最新一代Biograph 64层PET/CT落户协和

 

 

 

本报讯(记者 陈明雁)  西门子最新一代Biograph 64 型PET/CT近日落户北京协和医院,该款Biograph 64 型PET/CT综合了最新一代PET扫描仪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速度和大视野等优点与64层螺旋CT的所有功能,在肿瘤、复杂病变区域的精确定性及定位、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病灶和动脉粥样硬化活动斑块的检测和评估方面显示出突出优势,代表了当今国际医学影像发展的最高水平。西门子的设备领先性能与协和医院的技术领先优势强强联合,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62岁的林先生, 两个月来异常消瘦,血液、B超和胃镜等一系列检查显示病人患有脂肪肝、弥漫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炎。但是其很高的肿瘤标记物参数,经多种常规影像学检查一直得不到合理解释。肿瘤到底隐藏在哪里?病人及家属焦急万分。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后,核医学科PET中心为林先生做了PET/CT造影,终于在胰尾部一个被肠管层层包裹、极其隐蔽的地方找到了一个高代谢病灶。PET/CT清晰地显示,林先生的胰腺癌已经开始向腹壁转移,如果还不能得到明确诊断和对症治疗,后果将不堪设想……

北京协和医院今年5月引进并试运行西门子Biograph 64 型PET/CT(52个LSO晶体环的PET和64层CT)以来,已有800余例病人先后受益。与既往所有的 PET/CT相比,该型PET/CT具有更快的扫描速度、更大的视野范围、更少的病人辐射剂量和更强大的病人微小病灶诊断能力。常规情况下肿瘤检查时间可以节省将近一倍。传统PET的全身扫描时间为50分钟到一个小时,而最新的Biograph 64 型PET/CT全身扫描时间仅为10分钟左右。Biograph 64 型PET/CT是将先进的分子、功能成像技术与经典的解剖、密度显示技术相互融合的结晶,其在肿瘤特别是复杂病变区域的精确定位与定性,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精确诊断与疗效评估,如心肌存活、心肌代谢、血管狭窄及钙化情况方面显示出其他影像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可获得更准确的“一站式”诊断图像,患者的检查舒适性得到了明显提高。临床上已有很多病人选择PET/CT作为放射治疗前的精确定位手段。

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最早建立了核医学科,也最早建立了首个由国家资助成立的PET中心,协和医院在PET技术应用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到的技术优势。1995年,由王世真院士和周前教授发起的“PET与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研讨会(香山会议)”的召开,推动了PET技术在中国的临床应用。1996年,由王世真院士发起、19位院士联名签署的“在我国建立PET中心”的建议,获得了党和政府的重视。第一家由国家资助成立的PET中心1999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建成。协和PET中心成立10年来,完成了大量的病例,进行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在脑、肝、肾等肿瘤的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该中心在使用氟乙基酪氨酸、氟胆碱、11C等弥补经典PET药物FDG在脑部肿瘤、肝肾肿瘤显像上的缺陷方面,完成了大量前瞻性、创新性工作,提高了诊断的精确度。

此次引进国际最新一代Biograph 64 型PET/CT,体现了协和技术领先优势与西门子设备领先性能的强强联合,将使临床医生对肿瘤病人诊断、治疗、疗效评估和监测,对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病灶和动脉粥样硬化活动斑块的检测和评估如虎添翼,使新技术与服务更好地惠及百姓。

我院64 层PET/CT开机仪式于11月13日下午在教学楼多功能厅隆重举行。赵玉沛院长、姜玉新副院长、陈杰副院长、王以朋副院长、医院顾问朱预教授与西门子公司领导、核医学界专家出席了开机仪式。陈杰副院长代表医院发表致辞,赵玉沛院长和Siemens中国副总裁龚安明先生共同旋转手中“玉钥匙”,标志着PET/CT的正式开机。

开机庆典包括开机仪式、媒体问答和权威演讲三大部分,是由核医学科主任李方教授全程主持的。王世真院士和周前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著名的PET之父David Townsend教授作了《分子影像学展望》的报告,李方教授报告了64 层PET/CT的临床应用,Siemens产品经理报告了64层PET/CT的领先技术特性,程午樱医生做了PET/CT试运行前期的病例汇报及临床沟通。全院各科室和职能部门均派人出席了开机仪式。

 

18、一滴牛奶一粒腰果就能致人死亡?

中外专家呼吁高度关注过敏性休克

本报记者 文利平  段文利

 

你能想象得到人们常喝的牛奶、常吃的鸡蛋和花生、腰果会引起生命危险吗?实际上,这种情况并非罕见。在11月15至16日北京协和医院主办的第二届协和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会上,来自美国、法国、瑞典、韩国、日本和中国变态反应学专家共同呼吁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关注过敏性疾病尤其是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常见的急性突发事件,过敏体质者接触食物、药物等过敏原后,会发生全身皮肤瘙痒、皮疹或水肿,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急性心血管衰竭导致心悸、大汗、眼前黑朦、晕厥等症状。过敏性休克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如抢救不及时,可能引起生命危险。医生在临床中发现,由于缺乏对过敏性休克的认识,患者发病后往往没有选择就近治疗,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基层医生对过敏性休克的早期识别和诊治也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和处置不当,多选择抗组胺药物和皮质激素治疗而不是首选肾上腺素,导致一部分病人延误治疗。由于欧美国家变态专家积极呼吁加强社区和临床一线医生对过敏性休克的管理,使得过敏性休克死亡率明显降低。

我国最近多起突发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多与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相关。因此,中外专家呼吁,一线医生,基层医生,社区医生和老百姓应对过敏性休克引起高度重视,了解过敏性休克的急救知识,特别是肾上腺素的正确和及时使用。目前国际上很多国家都有预充式肾上腺素注射器(肾上腺素笔),可以供过敏性体质病人备用。而我国市场上还没有肾上腺素笔,专家建议有关部门重视这一类病人的需求,推动肾上腺素笔在中国尽快上市。

此次国际高峰论坛大腕云集,均为所在国变态反应的学会主席或主要负责人。法国变态反应学会主席De Blay教授、Fadel教授,美国哮喘和变态反应和免疫学会(ACAAI)前主席Bob Lanier教授和Bahna教授,来自瑞典的Ahlstedt教授,来自韩国的朴海星教授和日本的大久宝公裕教授,在这个会议上对变态反应领域最新进展做了精彩的报告。来自协和医院的变态反应科主任尹佳教授、加强医疗科主任刘大为教授、麻醉科主任黄宇光教授、急诊科副主任郭树彬副教授、放射科副主任冯逢副教授围绕过敏性休克,从食物过敏的诊治、医源性过敏性休克,麻醉剂和造影剂过敏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和热烈的讨论。大会还讨论了美国哮喘教育和防治指南最新进展,免疫治疗的新进展,职业性哮喘,过敏原支气管激发试验,小儿哮喘及难治性哮喘的控制,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和过敏性皮炎、胰岛素过敏,遗传性水肿等各领域的最新进展。北京协和医院许文兵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何绍衡教授、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申坤玲教授、协和李宏副教授、支玉香副教授、文利平医生等分别应邀就上述问题作了精彩的演讲。

职业性哮喘也是讨论热点之一。当过敏体质体质者在特定职业场所,由于过敏原浓度高,接触时间长,可导致过敏性哮喘。而这类人群往往对自身的过敏缺乏认识。所以与会专家呼吁,对职业性哮喘应予以关注。

 

19、赢奥运 促健康---

第八届北京糖尿病患者运动会圆满成功

内分泌科 李文慧

 

 

 

2008年10月18日,糖尿病病友翘首期盼已久的日子终于来到。清晨,糖尿病病友们迎着朝霞早早欢聚在北京化工大学体育场,参加由协和-礼来糖尿病教育中心、罗氏公司共同合办的“第八届赢奥运促健康—北京糖尿病患者运动会”活动。本次运动会内容丰富、比赛项目形式多样:设有钓鱼比赛、拼图比赛、沙包掷准比赛等。目的是通过这次运动会,号召广大糖尿病患者积极参加各种适宜的、科学的健身运动,以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态迎接人生的每一天。

内分泌科每年都会组织一次糖尿病患者运动会,目的是通过运动会的教育形式,使患者们认识到科学的健身、正规的治疗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从而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认识疾病,主动的、充满信心地与疾病斗争,让生活充实起来,让生命重现活力。

 

20、系列连载·从美国金融危机看协和发展之三

《偶像的黄昏》的启迪

内科学系   吴东主治医师

 

2005年10月24日,布什提名伯南克接替格林斯潘出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开玩笑说:“格林斯潘先生去世后,我们希望将他的遗体制成木乃伊,放在美联储的门前,这样他就可以继续领导我们前进了。”执掌美联储18年后,79岁高龄的格林斯潘功成身退了。在他任内,美国经济一派繁荣,同时实现了高增长和低通胀这一在马克思看来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英国女王授予他“爵士”称号,表彰他对西方经济的卓越贡献。世界500强企业的CEO中,他的支持率达到99%。《时代》杂志的封面上,一位银行家对拿着总统选票发愁的妻子说:“谁当总统不重要,只要艾伦还当美联储主席就行”。“大海航行靠舵手”,几十年里,格林斯潘似乎成了西方经济的领航人,人们对他的崇拜也达到了极点。

没有人会想到,这一切会在2008年戛然而止。金融危机来了。

人们发现,格林斯潘长期奉行的低利率政策并没有那么美好。银行门槛太低,监管太松,很多原来不名一文的人贷款后失去了偿还能力。资金链断裂导致整个市场发生恐慌。2008年10月25日,已经退休三年的格林斯潘出席了国会听证会。美国议员们一路穷追猛打,逼他承认是本轮全球危机的始作俑者。 卡莱尔说:“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英雄要承载别人的信任,替别人做出选择。然而,无情的事实再一次证明,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被顶礼膜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放弃选择的权利,跟从他人的意见,固然能获取某种安全感,但不是明智的决定。

约翰 斯图亚特 密尔在《论自由》中写道:“我们的一些最有根据的信条,并没有可以依靠的保护,只有一份对全世界的长期的请柬,邀请大家来证明那些信条其实没有根据。假如这挑战不被接受,或者被接受了而试验失败,我们仍然距离确定性很远,不过我们算是尽到了人类理智所允许的最大努力。”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语背后蕴涵着非常浅显的道理: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绝对的真理,真理永远是相对的。人类受认知能力的局限,不可能洞察宇宙所有的秘密,所以“真理”只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而非最终的结论。一句话,我们永远在路上。

科学研究也是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挑战原有结论的过程,虽然大多数挑战是错误的,但真理就蕴含在试错的过程中。研究者以开放的理念和开放的思维,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性,才能使判断更逼近真实。卡尔波普尔说得最为彻底:“所谓的科学理论,必然带有可证伪性。被证伪的风险越高,理论价值越大。”

认识到科学理论的相对性对于临床医学极为重要。临床实践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医学理论的正确性也是相对的,必须时时修正,才能不断发展。张孝骞教授在《漫谈临床思维》中说:“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只能看到自已要求的东西……临床诊断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切忌过于自信、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抓住一个概念不放,不能接受新的想法。”可是,实际工作中很多医生在临床决策时仍有绝对化的倾向,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机械照搬临床指南治疗疾病,而不愿意研究患者个体的特殊性。

就目前而言,临床指南多为国外研究的总结,是否适合国内患者尚有疑问。即使是国内的临床研究,反映的也是患者群体的共性,距离临床应用仍有距离。医生面对的患者总有个体的特殊性,例如年龄偏大、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病情过轻或过重、对治疗有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等等。临床试验很难考虑这些具体因素,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更何况医学在不断发展,证据也在不断更新,理论必然有一定的时效性。对海量的信息不能进行批判性思考,人云亦云,很难说是一位称职的医生。如果说,崇尚实证的临床研究反映了医学科学性的一面,那么审慎运用外部证据,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性和主观要求,在guideline和real world之间取得平衡,则是临床医学艺术性的体现。

二、盲目崇拜复杂的诊疗技术,而不重视临床基本功的修炼。

现代医学进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诊治技术层出不穷。毫无疑问,新技术能够提高医学水平,但同时又是双刃剑,其运用效果完全取决于医生的把握,特别是昂贵有创的技术,使用与否更须审慎权衡。研究表明,约半数病例通过病史和查体即可获得诊断,而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检查。盲目滥用诊断技术,不仅增加医疗费用和患者痛苦,还会降低结果的可靠性,从而影响检验的效力。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任何时候医生的主体性都是第一位的。医生的经验越是丰富,所开的化验检查就越少。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认为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不是科学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三、只看到医学的科学性,忽视临床实践的社会性。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医院缺乏人文关怀的批评不绝于耳。医者,艺也。临床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患者。他们对病痛有自己的体验,对治疗有自己的要求。实际上,患者来医院求医,不仅要求医生解决身体上的病痛,也希望医生能够在心理上给予抚慰和指导。功能性疾病的患者占了综合医院门诊相当的比例。很多年轻医生容易关注检查结果的异常,而忽略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主诉很多、但没有具体疾病的患者,常常简单一句“你没病”草草打发,甚至内心感到厌烦。这不仅无法让患者满意,更背离了临床医学的宗旨,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倾向。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宣称,一切价值都需要重估。临床医学也需要不断的反思。疾病是医生竭尽全力想要战胜的对手,但我们同时知道,就像人拽着自己的头发就无法离开地面一样,医学也永远无法穷尽人类自身的所有秘密。临床医学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没有永远可靠的向导,我们唯一可资依赖的,只有乐于奉献的热情、勇于探索的信念,再加上一点敢于质疑的精神,这才是医学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21、从新加坡发生的两件事想到的

儿科 孙建伟

 

 

 

今年10月,我们一行11人在护理部领导的带领下赴新加坡参观学习。我们参观了现代化的医院、学习了先进的护理管理理念,每个人都收获颇丰。但是,学习之余发生的两件小事却令我难忘,触动了我已渐麻木的心灵……

一天课后我们打车返回驻地,上了出租车后,司机师傅看了一眼我的衣服显得很兴奋地问道:“你们是中国人?”我很纳闷地反问他:“您怎么知道?”他指着我身上的一件红色李宁牌T恤衫说:“上面印着中国的国旗和中国两个字”。我告诉他我们来自北京。他更加兴奋了:“北京?!你们真是北京来的?北京这次举办的奥运会太成功了!中国现在真是越来越强大了。你们中国一定要强大呀!只有中国强大了我们这些华人才不会被看不起,才不会受欺负……”

司机师傅原来也是中国人!听着他那不太标准的国语、看着他那因为兴奋而略微发红的脸庞,我忽然想,不论是在世界的哪个地方,作为中国人都会为北京奥运和日渐强大的中国感到自豪。因为穿了这件印有中国国旗的衣服,在他眼中我们好像已经是中国的象征。随后几天,我和同伴们开玩笑地说:“穿着这件衣服就连过马路也不能违反遵守交通规则呀!否则就会给国家丢脸、给中国人丢脸了!”

另外一件小事是我们问路的经历。当时我们一行人找不到转乘的地铁,刚好看到一个年轻人便过去询问,他显然听懂了我们的意思,只是他的国语不好,说了好几遍我们也没听懂,这个时候他做了个手势让我们跟着他走,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岔路口,并做手势让我们沿着一条路继续向前,我们再三道谢,他的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并挥手与我们告别,然后沿着原路返回。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他原来并不与我们同路,而是特意给我们带路的。我们并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我们却感受到了新加坡人的友善,体会到了新加坡人良好的素养。

回国后,这两件小事时时萦绕在我心头。因为一件衣服使司机师傅联想到了中国的日益强大,因为一个热情的带路者使我联想到新加坡的城市文明。在那个瞬间我代表的不是我自己而那个新加坡青年代表的也不是他自己,在不同文化碰撞的时候,我们都代表了什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东西。

回想起曾经的一次科室间协作发生了一点点小问题,护理部主任找我了解情况,我只想到为自己的护士辩解,认为无论发生什么问题,都是我们在帮助她们解决困难。主任语重心长对我说:“在病人面前没有科室之分,他们不明白科室之间的职责,在他们的眼里我们都代表协和人,都有义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现在我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在协和的大家庭里,当我们穿上这身洁白的护士服的时候,任何不经意间的一言一行,在病人的面前都会代表协和的形象,会时时地体现出协和人的素养和文化底蕴。

而今,当我换上护士服、戴上护士帽的时候,我会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如果有人问路,我会停下匆匆的脚步;如果有人需要我的帮助,我会放下手里的忙碌……因为我知道,他们虽然与我不相识,但是他们知道我是——协和人!

 

22、得了胆囊结石一定要切除胆囊吗?

基本外科   吴文铭   王  金   何小东

 

 

 

胆囊结石历史悠久,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年前埃及木乃伊身上所发现的胆囊结石。据统计,大约有10%的成年人患有胆囊结石,特别在中年妇女,胆石症的发病率可高达15%。以往胆囊结石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亚洲国家,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关于胆囊结石的治疗,最早开始于1867年。Bobbs在切除腹部肿瘤时,偶然将胆囊剖开取出结石,并取得良好效果,随之迅速开展,结果却出现了80%的结石复发率,这种手术方式最终被淘汰。这就是手术治疗结石的开始。从1882年Langenbuch完成首例胆囊切除术成功至今天,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100多年里,该术式主要的手术方法和技巧一直没有改变。传统的胆囊切除术已被公认为一种安全的、最有效的治疗有症状胆囊结石的方法。在1987年,法国的Mouret医生首次在人体用腹腔镜方法成功切除胆囊,1988年Dbois率先在电视腹腔镜下实行胆囊切除术获得成功。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已经成为择期胆囊切除术和部分急症胆囊切除术的首选手术方法。

同时,随着胆道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它将外科医生的视野延伸至胆囊内,可了解胆囊腔内的全貌,实现了将胆囊内的结石在镜下全部取净的程度,大大减少了胆囊结石的残留。因此,从90年代中期,国内又出现了保留有功能的胆囊的呼声。

大家都想保留胆囊,这是个朴素的理念,无可厚非。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胆囊都能保留得住的。对于以下这些情况的病人,保留胆囊的手术是不适宜的。1)胆囊在急性炎症期 (包括化脓、坏疽、穿孔、炎性包裹、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嵌顿等);2)胆囊结石合并有胆管结石,或者为泥沙样结石;3)胆囊萎缩;4)胆囊腺肌症或胆囊壁有增厚,不能排除胆囊癌;5)胆囊有分隔,将胆囊分成相通的两个腔的。

那么到底哪些患有胆囊结石的病人适合保留胆囊呢?目前认为,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即所谓结石“静息状态”,才有希望去除结石又能保留胆囊。如果您符合这个情况,是否就意味着您患有结石的胆囊就一定能保住呢?先别急。要想保住胆囊,还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首先,胆囊必须具备有良好的收缩功能,即口服胆囊造影或脂餐后B超提示胆囊收缩达1/3以上。其次,上腹部不能有开腹手术史、穿孔等急性炎症史。同时,超声下胆囊粘膜光滑,胆囊壁在3-4mm以内;结石为单个或多个,形态规整;胆囊内透声良好,胆囊长径在5-8cm之间,囊内不能有分隔。对于年龄一般无明显限制,但年轻人较为适合。如果符合上述条件,如果有保留胆囊的愿望,才可以考虑行保留胆囊的手术。

关于保留胆囊手术还有几点需要说明:

首先,保留有功能的胆囊,力争取净胆囊内结石,这是保胆手术的目的。但是,因为结石的成因没有得到根本控制,结石还是可以复发的。因此在医学上目前是有争议的。因此只有对严格按照适应症进行选择的病例才建议试行保留胆囊的手术。

其次,术前通过各种检查只能初步判断能保留胆囊,并不等于保胆成功。因此,必须有开腹或腹腔镜切除胆囊的思想准备。

最后,保胆术后病人应该严密随访,了解有无结石复发。建议分别在术后三个月、六个月、一年进行超声检查。此后每年也都应该进行复查,如果出现胆囊结石的症状还应随时就诊。

 

23、大千世界中的整形外科疑难杂症系列报道

形形色色的面部畸形之一:“象面人”的真相

整形美容外科 王友彬

 

 

 

 

近日在报纸上得知,一些专家已上书政府,建议重启神农架“野人”的科考。神农架“野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留下的一个自然之谜,许多科考专家对这个可能存在的“物种”念念不忘,希望再来一次彻底的考察,破解谜团,揭示真相。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一个比“野人”更具现实意义的群体。这个群体称“象面人”。所以说它更具现实意义,是因为这个群体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或许就是我们的街坊或亲友。由于他们面容奇特,在薄暮中,遇到他们的人会毛骨悚然,在闹市中,看到他们的女生们会惊恐而散,而“野人”的传说,除了引起我们的好奇外,对我们的生活不会有任何影响。因此,和“野人”相比,告诉大众一些有关“象面人”的真相应该更迫切些。

那么,对“象面人”,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事实真相呢?

首先,我们应知道,“象面人”不是什么怪物。他们不是“来无影去无踪能挟持绑架我们人类的另类野人”,而是我们落难的兄弟姐妹。他们不幸中了“巫师的魔法”,面孔被变成“象脸”的形态。但他们在灵魂上和我们是相通的。当我们用自己的灵魂真诚地对待这些落难的灵魂时,见到他们,或许就不会有刺耳的惊呼和不安的眼神。

其次,我们应知道,让他们落难的“巫师”在医学上称为“基因”。它在他们脸上施了“魔法”后,他们的脸上就会长出一种称为“神经纤维瘤”的肿瘤。肿瘤一天天长大,就将他们美丽的容颜变成奇特的“象面”。而且,这“魔法”还会施在皮肤上,使皮肤上出现一种称为“牛奶咖啡斑”的色斑;施在眼上,使他们的眼睛失明,陷入暗无天日的世界;施在骨骼上,使他们的骨骼发育不良;施在大脑上,在那里长出可以摧毁大脑中枢的肿瘤。

再次,我们应知道,“象面人”不过是一些不多见的特例,是肿瘤生长在特殊部位,发展到特定阶段的结果。在一些部位,一些发展阶段,他们还可能是“狮面人”,是“猪面人”。总之,他们的面容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要以为他们总会是“象面”。只要在他们的脸上有柔软而呈褐色的肿瘤垂下,即使不是“象面”,我们也应该知道,这就是那些落难的朋友。

另外,我们还应该知道,“象面人”的形成,还和我们没能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治疗服务有关。对这种病的治疗,我们先是不管不问,任其发展;等他们变成“象面人”,我们又试图把瘤子全部切除,给他们换脸,以至于使他们因难以止住的出血而死亡。其实,如果在畸形形成的初期就适时切除部分瘤体,他们是不会发展到“象面人”这种不可挽回的地步的。

最后,我们要记住,这种病在医学上称“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发病率大约三千五百分之一,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对神经纤维瘤的治疗,原则有三:一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能够斩草除根或肿瘤刚刚引起畸形的时候,将肿瘤全部或部分切除。二是多次手术。神经纤维瘤瘤体的手术治疗,就像园丁修整花木,需每隔一段时间,剪除蔓条逸枝,始终保持花木应有的形态。神经纤维瘤不能一次切净,可能会继续生长,维持面部形态正常的方法,就是在出现畸形苗头时,将长出的瘤体切除。三是恢复形态。对那些已形成“象面人”的畸形患者,治疗原则是根据瘤体形态进行肿瘤的部分切除,使病人基本恢复常人面容。

 

24、一位成功科学家要具备七大要素

  本报记者  陈明雁

 

 

 

 

 失败有多种原因,成功者却有诸多普遍共性。日前,香港中文大学刘允怡院士以自身的阅历、体验及众多成功者的故事告诉我们——

2008年10月30日,北京协和医院授予刘允怡“名誉教授”仪式在教学楼329阶梯教室举行。来自全院多个科室的200余名师生参加了仪式,并聆听了刘允怡院士题为《从科学看人生:科学家成功要素》的精彩讲座。

无论谁走进这个课堂都会被那充满声、光、色、言,丰富而有趣的内容所吸引。刘允怡院士运用多种典籍、图片、视频、名言,形象而又生动的阐述了“成功科学家应有的人生观”。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演讲中,他多次与听众们进行互动,在场的听众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

本次活动由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亲自主持,他笑言,“原本以为刘院士将会在自己擅长的肝胆外科专业上做专题报告,而他选择的则是更有教育意义的科学家成功要素这个选题。”而刘院士则是风趣地说,“协和是全国最著名的医院,如果讲专业的话那我就是班门弄斧。”科学家谦逊、亲切的态度,顿时让大家放松不少。其实,刘院士是考虑到大家的需求不同,在隔行如隔山的医学界,讲述胰腺专业的内容对其他人必然艰深而难懂,所以他选择了通俗易懂,却很具启发性的内容。

演讲中,刘允怡院士首先从科学的定义入手,阐明了科学与伪科学的鉴别方法,最后着重讲述了科学家成功的七大要素。整堂演讲采用了大量耳熟能详的事例,深入浅出的为大家剖析了科学家成功的原因。

科学是什么

“科学是通过观察、提出假设、收集资料、综合分析、求证,最后得出结论。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他人可重复这些经验,得到同一结果。既观察得出的结论可以重复和应用于别人,经验就变成知识”。

刘允怡院士借用伽利略的例子来说明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伽利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当时被教会统治的科学界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围绕地球旋转的。但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到金星像太阳一样有盈亏,而金星是围绕太阳转,所以地球也应该围绕太阳转。他用实验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彻底否定了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因此受到罗马宗教裁判所长达二十多年的残酷迫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重复着这样一句话:“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 他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因此被恩格斯誉为“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通过伽利略的例子,刘允怡院士对科学与伪科学进行了甄别。他认为科学是通过多次实验得出的相同结果,而伪科学则是仅仅通过观察得出的错误结论。正是由于伽利略和教会之间的长期斗争,科学与伪科学的激烈碰撞,才开创了天文学的新纪元。尽管在当时他受到了教会的不公平对待和他人的嘲笑,但当历史洗去旧时的尘埃,伽利略在几个世纪以后被公认为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幸运只敲准备好的人之门

在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中,我们常人往往更多地关注其运气的成分,但刘允怡院士却告诉我们:“幸运只敲准备好的人之门。”

亚历山大·弗莱明是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军医研究伤口感染,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 1928年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忘记了密闭正在培养细菌的培养皿,3周后当他回到实验室,忽然发现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当他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时候,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这种霉菌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青霉素。

“因为这个发现,他成为了一个博士。因为这个“意外”,他拯救了两亿人的生命。”刘允怡院士说。虽然这个故事中有运气的成分,运气也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没有之前大量的实验准备和发现异常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幸运只敲准备好的人之门。”刘院士用这样的例子来告诫大家不要怀有侥幸心理来从事科学研究。

科学家成功的七大要素

排除难以捕捉的运气成分,科学家们的成功同时也建立在一些共性的、必要的基础之上。宝塔尖上的人们如同明珠一样闪闪发光,他们到底有何异于常人的地方?刘允怡指出,身为成功人士,必然具有这7大要素——

1、医学道德

科学道德是科学家成功的首要条件。弄虚作假的行为被世人发现只是时间问题。比如韩国黄禹锡医师,以及中国的汉芯一号,都可以作为这样的实证。

在科学道德方面,黄禹锡的例子应引起我们所有人的反思。黄禹锡是韩国著名生物学专家,当他宣布从动物克隆技术转向人胚胎克隆技术的时候,得到了韩国政府的大量资助。之后,他分别在2004年2月和2005年5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重要论文,其研究成果轰动了全世界。然而不久,“黄禹锡神话”就破灭了,他的研究小组成员指出,2005年论文中有造假成分。首尔大学随即成立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结果证实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两篇论文成果均属子虚乌有,黄禹锡遭到了首尔大学甚至韩国相关法律的惩罚。

尽管在此之前黄禹锡获得了极高的荣誉,被称为克隆之父,但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身败名裂,并不得不接受法律的惩罚。这个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我们的科研目标设定中,是不是有急功近利的因素存在?或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上,有没有对科学道德给予充分的重视?黄禹锡事件同时也引起了全世界科学界的反思。

2、创造力

在刘允怡院士看来,科学家的创造力是最重要的要素。他说,“科学进展,通常是一小步、一小步往前推进,把知识领域慢慢扩展。就好像不同科学小组分别解决拼图的一小部分,然后把拼图组合起来,弄出一个图像。”

爱因斯坦就是一位拥有着非凡创造力的人。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在德国,父母都是犹太人。他在26岁的时候,就发展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同年他完成了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提出了他最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E代表物体的能量,m代表物体的质量,c代表光的速度,即每秒30万公里),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36岁时,他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被刘允怡院士称之为“超越时代的创造力。”

刘允怡院士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释了艰涩难懂的狭义相对论理论:“如果两个孪生兄弟一个到外太空,一个留在地球上,多年以后进太空的人回来,他将比留在地球上的人年轻得多。”爱因斯坦是继伽利略、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之后很难有人能够超越他。但尽管如此,他依然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拥有的只是强烈的好奇。他把自己的成功用公式来说明: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

怎样才可以增进创造力?刘允怡院士给出了三点意见:

★强烈的好奇

爱因斯坦是继伽利略、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之后很难有人能够超越他。但尽管如此,他依然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拥有的只是强烈的好奇。“有时候创造力可以灵机一动,突然产生,所以不要放弃生活给我们的任何提示。”这是刘院士对所有成功人士的总结。

★多角度看事物

在刘允怡所展示的图片里,我们看到这样一副图片。

大部分的人会认为这是一张少妇的侧脸,有多少人能看出这幅画其实还是一个老妇的头像?学会多角度的看问题,学会遇到问题时勤于思考。在临床工作中,创新和发明随处可得,有时候仅仅是改变用药途径就可以带来完全不同的疗效,治疗完全不同的疾病。试试看,谁能在苹果里发现五角星?当我们殚精竭虑也无法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不妨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法,往往能柳暗花明,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不要盲从他人

旅鼠的集体自杀事件对人类来说一直是个谜。当旅鼠的总数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他们会集体笔直的奔向海滩,并毫不犹豫的从岩石上跳下去自杀。他们是真的认为只有通过集体自杀的行为才能够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是他们只是茫然的服从于大众的行为准则?动物学家们虽然没有得到答案。但旅鼠的事例告诉我们——盲从导致宿命。要想得到创新理论和成果,就不要盲从别人。而不盲从正是培养我们创造力的重要方面。

3、观察力

牛顿是因为看见苹果从树上掉落,最后领悟出地心吸力。然而爱因斯坦却说,“有百万人看见苹果掉落,只有牛顿问了为什么。”刘院士提醒大家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注重联想、分析和应用。

刘允怡院士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段视频:两队球员正在玩接球。一队三人,分穿白衣和黑衣,他们来回穿插交替玩接球。刘院士一开始就向大家提问,视频结束时白队球员一共传球多少次。于是视频开始,观众们都把注意力落在白队身上,认真的计算着他们传球的次数。但视频结束时,刘院士却问了大家另一个问题:有人看到什么异常影象吗?大家集体沉默。这时候,刘院士重新播放了这段视频,观众们才发现传接球的过程中,不仅跑进了一只人假扮的黑猩猩,而且它还跑到人群的中心,做了很多夸张搞笑的动作。

刘允怡院士正是利用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善于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现象。医学界也充满这样的例子,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发病阶段也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身为医生能够从细致的问诊、查体中发现蛛丝马迹,进而顺藤摸瓜,准确诊断,那才是临床的真功夫。

4、意志力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霍金得了肌肉萎缩病,倚靠计算机的帮助坚持演讲、写作和科学研究,成为了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意志力应如何训练?刘院士认为意志力应该从小开始培养,通过不断的鼓励而不是帮助得来。

刘允怡院士向我们展示了外国人如何教育小孩的视频:一个豆丁小孩尝试学骑自行车,父亲虽然在旁边一直看着,但从头到尾都没有伸出手去帮助她,而只是告诉她方法,鼓励她“再试一次”。当小孩最终登上自行车飞驰而去的时候,全场爆发出极其热烈的掌声。

5、应变力

应变力是适应环境的转变,沉着而冷静面对危险。当遇到危险时要冷静,在压力下小心的前进每一步。人类从猿猴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成为统治地球的物种,靠的是适应力和大脑,而不是肢体的力量。

6、执行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Neil Armstrong在1969年登上月球的时候说“这是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不勇敢走出第一步,就算黑发变成了白发,也将会一事无成。著名医学家John hanter说:“空想干嘛?何不实验试试?” 刘允怡院士这样告诉我们:“爱迪生是最伟大的发明家,有专利1093个,他影响最大的发明是电灯泡,是通过无数次失败才获得成功的。他的研究和别人完全不同,没有理论,就是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最后找到了炭丝最好。如果你问他为什么炭丝最好,他也无法说明原因,他只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比较,用行动给了我们完美的答案。”

7、定高目标

牛顿说过,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远,看得准。所以我们要踏实的充实知识,累积经验,与业界巨人多交流,多沟通,才能看得远,看得准。定高目标,才可以有高成就。不做一个成功的科学家,也要立志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最低要求,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

 

 

刘允怡专家简介:

刘允怡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胆胰外科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外科学系教授,国际肝胆胰协会主席。创建了香港中文大学肝移植中心和肝癌诊疗研究组。是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肝移植的创始人之一,获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