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期总第68期 2006年10月20日
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活动调研组来我院考察、调研工作时,请院领导和与会同志们畅谈协和在医院管理年活动当中的亮点和“彩头”。调研组撰写的报告10月10号刊发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管理年活动简报”第83期,同时发表在《医院报》头版头条。卫生部党组书记、部长高强同志10月12日在简报上作了重要批示:“请医政司研究、整理一套协和医院科学管理的制度、办法、风气和文化传统,向全国推广”。这是对协和人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本报全文刊登如下: 发扬协和精神 做行业排头兵 ---- 北京协和医院在管理年活动中创新发展 本报特邀记者 魏式平 “全国的医院看北京,北京的医院看协和”,协和医院是业内外公认的我国医学最高学府。 我国医院管理界泰斗林钧才老前辈1960年就任协和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经有过指示 :“协和医院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是很有名望的,我们一定要把她办好,办不好影响不好”。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健康报》就报道“协和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火车头”。协和医院在中国人民手中半个多世纪以来,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培养了我国医学的科学思想,孕育了我国医院的管理文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林钧才和董炳琨两位老院长就带领协和人,推出了《医院工作41条》,总结出了“三基三严”的协和医院管理文化。协和“三宝”(图书、病案、教授)对我国医务界有着深刻的示范、教育意义。集中体现协和精神的“三基三严”,经医院分级管理和医院评审普及全国,已成为全国百佳医院和现在“医院管理年”活动所抓的核心内容和重中之重。 协和精神、协和医院文化有着厚重的积淀和深刻的内涵。同时,以其严格的科学办院理念,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与更新,保持着协和在我国医疗改革与发展的风浪中,一路走正。当绝大多数医院十分看重以经济指标考核绩效决定分配时,李学旺常务副院长说,协和却不这样,协和医院不实行科室收入与医生奖金直接挂钩的分配机制;医生诊治、用药讲科学、讲规范、讲病情,不考虑“钱的问题”。协和的药品收入只占总收入的38%左右,这在同级医院中是数一数二的! 对于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以及北京市卫生局提出的创建人民满意医院奋斗目标,协和医院在发扬协和精神、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核心内容,切合实际地推出了创新工作举措,专门成立了“医疗质量监督评价中心”,建立和完善了院科两级质量管理体系,把医院管理由感性管理变为理性管理,更加丰富了协和医院的科学管理思想。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领导重视,体系健全,机制合理 对于协和医院这样在我国医疗行业处于重要核心地位的龙头大院,工作千头万绪,有许多“大事要事”等着院领导去抓,但对于“医院管理年活动”,医院领导集体还是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医院成立了刘谦院长任组长的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院党委书记鲁重美和常务副院长李学旺任副组长,全体院级领导都为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六个分组进行两级控制管理,有医疗组、医德医风组、运行管理组、质量监督组、后勤保障组和西院协调组,分门别类地去抓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 医院对于开展管理年活动进行了全院上下的总体动员,利用院朝会、机关碰头会反复强调重要工作环节,协调解决各种工作问题,使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面落实。逐步形成了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互补结构,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等质量管理部门规定了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等具体工作规定,质量监督与分析部门,通过工作检查和科学分析,客观评价各个部门做什么了、谁做的、怎么做的,最后不断完善,自然形成科学合理的医院管理规章制度。同时,通过完成科室主任竞聘和考核以及总护士长、护士长的竞聘和考核,进一步强化科主任负责制;通过确定科室质量管理责任人,完善科室质量管理职责,建立并完善科室质量管理体系。院科两级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建立,不但全面控制医疗质量,抓住了医院管理年活动核心,而且完善了医院管理科学架构体系,探索建立了医院管理长效机制。 二、审视自我,重新认识,切实整改 协和医院的领导在谈到管理年活动的重要作用时介绍:协和医院由于处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重要地位,一直是出管理经验的典型,所以对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很难发现,没有足够认识。去年通过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活动的督导,发现了许多医院管理薄弱环节,为协和医院敲响了警钟,引起了医院领导层的震动和高度警觉。由此,医院领导发动全院上下,审视自我,再认识协和,提出“用我们的眼睛看协和的质量,用我们的行为改进协和的质量”口号,自上而下地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审视发现自我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查找差距,抓住重点,切实进行整改。 医院以实验室问题、奖金分配原则问题、医院标识问题、管理年宣传问题、西院质量问题、质量监督问题等作为工作重点,领导班子定期与不定期讨论解决医院管理年相关问题,重新调整建立科学合理的院科两级管理组织结构,细化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形成了《协和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方案》。医院根据进修医生、实习生和研究生多的特点,从抓依法执业入手,注重医疗行为规范,完善医、教、研、管各种规章制度、诊疗常规、操作规范,依法开展诊疗项目,坚持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在整改中进一步完善了内镜消毒规范;完善了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加强了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整合了科室间重复临床检验项目16类72项;成立了抗生素管理委员会,制定了抗生素分级管理规范,保证了临床合理用药,合理检查。一系列整改举措的推出,弥补了医院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丰富了协和医院的管理文化。 三、发扬传统,提高质量,优质服务 在整改的同时,医院不断发扬协和的优良传统,光大协和精神,弘扬协和文化,保持协和本色,继续巩固了我国医学尖端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医疗质量。医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通过了住院医生、专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考核,完善了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内容,进一步强化住院医生基本技能培训,狠抓新员工入院岗前培训。特别突出协和传统印记鲜明的“三基三严”训练,常抓不懈,越抓越紧,使得协和医院许多年轻医护人员深有感触地说:“进协和医院难,进了协和医院更难!在协和医院工作,老觉得有一根无形的鞭子抽着你奋进!” 在狠抓基础医疗质量的同时,医院进一步加强了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全院护理系统开展了护理业务、技术操作大练兵活动,进行了“关注护理安全,关爱生命”的质量安全教育,完善护理量化考核标准,进行全院护士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和考核,树立了“优质服务从我做起”的服务理念。 医院整合了门诊资源,多渠道扩展空间,提高门诊服务能力,规范标识及路标,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保护病人隐私。通过多种途径,努力缓解病人看病难问题。医院对核心制度进行整理后,下发到各个科室,以核心制度为中心制定检查考核标准,进行周期性检查督促,促进质量改进,确保医疗安全,使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四、财务规范、收费合理、作风优良 在管理年活动中,协和医院切实加强了财务管理,规范了经济活动。大财务实行预算制,加强专项基金管理。任何一位院级领导批的资金,只要不符合财务管理制度或者审计不过关的,财务部门一律有权拒付。医院撤并账户,全面清理了“小金库”,资金由财务部门全部统管。医院制定了仪器耗材管理办法,加大了清产核资力度,清理出积压未报废仪器设备2535台,价值1.28亿元。通过资产核对,完成了6141万增值资产入帐,规范了物资管理流程。 协和医院疑难病人多、外地病人多、门诊量大。有限的医疗资源,面对的是全国的疑难重病患者,所以看病难是无法排解的现实问题,但是在协和看病并不贵,协和的医疗费用在全北京市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多项单病种费用低于全市平均值,这与协和医院一直坚持的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在管理年活动中,医院通过加强经济分配与工作量、工作质量、病人满意度的三关联,改变分配制度,强化了员工的服务意识,通过召开各科室物价员与政府物价管理部门联席会以及定期开展物价自查等多种方式避免了不合理收费,建立健全了合理收费的监督管理机制。 “协和医院看的是病,不是看人,不管任何人到协和医院看病都要严谨认真,一视同仁。”赵玉沛副院长一句话道出了协和医院的优良作风。在管理年活动中,协和医院更加重视弘扬白求恩精神,树立良好医德医风。协和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月活动,倡导“热爱协和,珍惜岗位”;强调“以病人为中心,服务从我做起”;提倡“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换位思考;要求医护人员“多一些关爱,少一分冷漠”。协和还在医护人员中大力开展了向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活动。通过创新活动的开展,使协和医院的医德医风更加良好。 五、意识超前,不断探索,文化创新 协和医院常务副院长李学旺在管理年调研座谈会上说,协和精神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求实的精神,也是一种不断探索、意识超前的精神。干着今天,看着明天,想着后天。而且认为“教育是基础,科研是先导,医疗是根本”。协和医院正是有着这种意识超前、不断探索和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才保持了其在全国医疗行业的领先地位。也正是不断完善自我,创新管理,才赋予了协和文化新的内涵。 在管理年活动中,协和医院通过建立医疗质量监控与管理新架构,重视制度建设,重视系统误差,正在着手建立并推行医疗缺陷报告制度,酝酿成立社会工作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探索建立医院管理长效机制。通过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树立为医学发展而努力的献身精神,发扬“三基三严”的优良科学作风,全面加强协和的发展和建设。医院决心要在科学管理和基础建设中逐步缓解门诊量太大、住院病人太多的“看病难”压力,把工作重点集中到面向全国解决疑难重症上来,保持协和医院在全国医疗行业的重要核心地位。协和医院的未来发展,正如党委书记鲁重美所讲的:“协和医院是与中国共产党同年诞生的,跟党一起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也会伴随着党的事业走向新的辉煌”。 我院新挂号大厅“落户” 挂号、收费、取药压力同时缓解 本报讯(记者 林夕夕)“十·一”过后,前往我院东院就诊的患者发现,门诊大厅变了模样——以前的挂号窗口全部变成收费窗口,以前的收费窗口则全部改为取药窗口,而挂号处则被“请”出了门诊大厅,在门诊大厅南侧的一个新建筑物里“落户”。这是我院为了缓解门诊高峰时的拥挤状况,减少病人挂号、收费、取药时间,方便病人就医的重要举措。 我院东院区门诊大楼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是按照日门诊量2000-3000人次设计建造的。三十多年过去了,我院日门诊量大幅上升,目前日均门诊量已达到7000人次左右,是原设计规模的2-3倍。2004年全年门诊量达到166万人次,2005年上升到178万人次。病人的大量增多,给门诊就诊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就诊高峰时,情况更为严峻。尽管新建的现代化门急诊大楼正在加紧设计规划中,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为此,医院决定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空间,提高现有窗口的使用率;一方面修建一个临时挂号大厅,使挂号、收费、取药面积同时得到增加,以缓解门诊就诊压力,减少病人排队时间。 新建的挂号大厅建筑面积达300平方米,为彩钢板钢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功能,内设9个挂号窗口。早上6点半到7点半挂号高峰期,原来门诊楼内的挂号窗口,仍保留6个用以挂号,7点半以后,收费高峰到来时,这里则变成收费处,这样便充分利用了现有空间。而原来收费处窗口全部被西药房占据。经过调整,挂号窗口由原来的9个增加到15个;因门诊各楼层都设有收费处,东院门诊收费窗口总数没变,仍为16个;西药房一层窗口由6个增加到15个,并且将原来单独设立的皮科药房和门诊三层的药房集中到西药房,以使患者一次就能取到所有的药,避免多次排队,同时也便于加强药品管理。 在调整中,医院还特别考虑到了特殊人群,在收费处和西药房分别固定了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窗口,以使这些特殊人群得到更为及时、便捷的服务。 为了使新挂号大厅早日启用,早日调整到位,主管院领导亲赴现场多次召开协调会,相关职能处室和科室更是积极配合、各司其责,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门诊部、行政处、信息中心、器材处等都充分发挥了紧急调配和应变能力,高效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搬家工作从9月29日开始正式启动,即使在“十.一”放假期间,病案科、挂号处、收费处、药剂科、行政处、保卫处、门诊部、信息中心、器材处等都在加班加点工作,有些同志经常干到晚上9点多。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10月8日门诊全部按计划要求调整到位,以新的姿态开始迎接患者。] 第2版 2006年10月20日 党团生活 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参加院校党支部书记学习班有感 耳鼻喉党支部 王晓巍 2006年9月14、15日,我有幸与我院部分同志一起参加了院校第二期党支部书记学习班。在学习班上,来自中央党校的陈雪薇、张希贤、李俊伟等三位教授分别为我们做了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对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的最基本单位,是党的组织基础。党支部是为实现党的基本职能服务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靠党支部才能具体深入到群众中去,贯彻到群众中去。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时起就十分重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在民主革命时期,她是“群众中的核心”。在党的七大上,她被概括为“战斗堡垒”。江泽民同志也曾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来形象地比喻基层组织的重要性。十六大和党章概括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在过去的革命和建设中,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与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更需要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组织广大党员、团结和凝聚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在新时期党支部除了作为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者和实践者,还是新时期党内民主的试验基地、演练场所,是我们党正确决策的智慧源泉。同时,支部是干部队伍的锻炼熔炉,是党内精英的培养基地。党支部是新时期维护党的先进性的关口。党支部作为党开展活动的最基本单位,担负着教育管理党员、发展新党员、执行党的纪律的重要责任。因此,加强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任重而道远。 作为基层党务工作者,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在基层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我们这所医疗、教学、科研唯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党支部工作往往存在着职能定位片面、发挥作用途径单一的问题。同时,部分党员对基层组织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组织性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服务基层群众是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职能之一,而我们在支部工作中,服务基层群众的程序不够,形式缺乏创新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当予以重视和力求改正。 结合具体的工作情况,我认为我们应当在以下方面加强力度,从而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基层组织工作。首先,党支部应始终着眼于如何实现党的任务和目标,确立服务和服从中心工作的意识,从而使我们的基层工作有目标、有任务、有思路、有措施,在一个科学的、更高层次上加以扩展和深化。其次,应当结合时代特点,正确处理党务与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每位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再次,应当从具体情况出发,在巩固现有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拓宽新的领域,创新活动方式,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使党的先进性在基层得到切实体现。 作为工作在基层的党务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搞好基层组织建设,克服工作中的职业倦怠感,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争取为加强我们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以上是我参加党支部书记学习班之后的心得体会,愿与我院广大基层党务工作者共勉。 一片冰心在玉壶——参观李大钊纪念馆有感 本报讯(记者 许 明)为了庆祝建党85周年和建院85周年,医院团委组织部分团干部于06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赶赴位于唐山市乐亭县的李大钊纪念馆,开展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参观实践活动。大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进入了宽敞而肃穆的展厅,通过大量文物、照片和资料的介绍,重温、学习了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同志光辉一生的事迹。 李大钊同志,一八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李大钊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李大钊同志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是我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一九二七年四月六日,张作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逮捕了李大钊同志等八十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同志备受酷刑,但他始终大义凛然,英勇不屈。四月二十八日,凶残卑怯的敌人不顾广大民众舆论的反对,将李大钊等二十位革命者一齐绞杀。李大钊同志临刑时毫无惧色,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尚不足三十八周岁。 参观李大钊的先进事迹、手记的过程中,最让大家不能忘记的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10个字,这十个字较为全面的诠释了大钊的精神,诠释了他的伟大思想、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献身的高尚品德,诠释了他的革命思想,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召唤着被压迫和被剥削的人们奋起推翻万恶的旧社会,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在他为了中国英勇献身的绞架下,听着讲解员的描述:面对敌人的逼问,李大钊同志回答:“我只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其它的概不知道”,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参观结束后,协和医院团干部们纷纷表示,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就要发扬他“勇往奋进以赴之”、“殚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的为中华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无畏精神;学习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探索真理、传播真理、实践真理的执著精神,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认真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李大钊的精神在工作中付诸实践,热忱细致地为患者服好务,脚踏实地地为协和作贡献。 第3版 2006年10月20日医院文化 罗慰慈教授被评为全国先进老干部工作者 本报讯 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2006年10月18日在京西宾馆召开。此次会议表彰“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100个,“全国先进老干部工作者”300名。罗慰慈教授被评为全国先进老干部工作者。 罗慰慈教授长期从事内科呼吸专业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呼吸系统疾病如结节病、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肿瘤、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等病症有很深入的研究。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和国家“七.五”攻关项目负责人,主编《现代呼吸病学》等专著数部。他善于处理临床中遇到的疑难病症,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有很深的造诣。罗教授坚持为八年制医本科讲课,平时十分重视结合临床进行教学,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并鼓励受教者独立思考。曾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内科杂志主编等。 罗慰慈教授从医50多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人民的健康、为干部医疗保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 体现了干部保健工作中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罗慰慈教授是我们的骄傲和学习的榜样! (保健处 韩丁) I Have A DreamThe Second Prize, Zhang Yao , from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There is a memorial article for Professor Zeng Xian Jiu beside my desk. Its author was Dr. Francis Moore, one of the greatest surgeons and scient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20th century. With affection and admiration, Dr. Moore wrote:Professor Zeng was a brilliant surgeon. Many American surgeons were greatly impressed when he gave us a lecture on insulinoma based on one of the largest series in the world...Beyond his clinical achievements, Prof. Zeng administered a fine department...He was a charming person. Soft-spoken and always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s of others...It was a great privilege to know Professor Zeng, and his passing has taken a great friend from our lives. One year ago, I found the article in the memoir of Professor Zeng on a dusty shelf at the most inner part of our library reading room. It seemed that it had been sleeping there for years. But, that day, my heart was touched. It showed me a glorious history of PUMC, a history of a kingdom.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saw a western medical master praised his Chinese colleagues with such much respect and admiration. One question I asked myself times and times again. "Who of us today will achieve more than Professor Zeng and be respected like that by their international colleagues? Surely, someone can surpass him in terms of research or clinic skills. What about a leadership like his? Are we creating a "kingdom" of today? The task of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is now on our shoulders. Since its foundation,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and the Hospital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cradle of leadership in the medical field of China. Its influence went far beyond the scope of pure clinical medicine and research, but was linked to a prominent culture involving medical education, ethic, and professional spirit. Just one month ago, in Shang Hai, a senior doctor from Ruijin hospital told me¡°I admire the life-time learning spirit I saw in doctors from your hospital". Our spirit inspired her, on the other hand, her words inspired me. I realized my value as a member of PUMC and I realized m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hole country. Now, I want to say: I have a dream. Keeping Hippocratic oath as my beacon, I wish I will become the best doctor I could be, healing the wounded, reliefing the diseased, and treating patients with perspectives of humanity and compassion. I wish I will become the best clinical teacher I could be, inspiring my students, sharing with them the best knowledge I have, and encouraging them to love this demanding career as much as their own lives. I wish we will have more creative medical scientists here, contributing our part to the whole world, gaining respect internationally, and letting each Chinese be proud of our nation, no matter where we are. We will build up a paradise for the most gifted minds, in which we are mutually respected and loved as brothers and sisters. More importantly, Working together, side by side, hand in hand, we will set up a model for the whole country, a model of leadership, a model of doctors with national and global responsibility. We will go to the most impoverished area in this country, working with doctors there, developing a sustainable strategy to combat the health care disparity, and giving each Chinese child the same opportunity of a healthy life as their western counterparts. Then...We will become old, sitting on rocking chairs, seeing the nature takes its course. I will ask myself one single question, just one question -"Have you been your personal best?" And I hope I can answer it with no regret because I am a PUMC man. Thank you! 水调歌头西花园感怀
内分泌科 李乃适 发轫豫王府, 八十五春秋。 易名数度, 风采依旧占鳌头。 碧瓦飞檐犹在, 苍松翠柏相伴, 新旧两重楼。 脉脉斜晖里, 古道亦温柔。 张孝骞, 林巧稚, 领风流。 医林巨擘, 堂下桃李各千秋。 雪域荒原戈壁, 四海五湖学子, 硕果遍神州。 追忆前贤志, 击楫誓中流。 --“我谈协和人的荣辱观”有奖征文(十)我以协和为荣
护理学院 高 帅 20世纪60年代初期,北京东单三条路北,在一座绿色琉璃瓦屋顶的宫殿式建筑的东侧,一幢米黄色瓷砖贴面的八层大楼平地而起。这两座一古一新的建筑,组成了一所既古又新的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现名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说她古老,是因为建立在1917年由美国人创办的“北平协和医学院”的基础之上,宫殿式古建筑,就是它的象征;她又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八年制医科大学。 多年以后,那座米黄色大楼依然亭亭玉立地在欢迎我们,但新的教学科研楼,更显得鹤立鸡群。最让我们雀跃不已的是那宽敞明亮的教室、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学校为我们配备全院最优秀的护理教师,还有全国医学图书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和丰富的病历资料。所有这一切都是过去老“协和”的延续。在教学工作中,更是继承和发扬老协和的“高标准、严要求”的思路,要求我们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一代的高级护理人才。师生教学积极性高,教学效果迅速提高,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学医的生涯是艰辛的。繁重的课程和频繁的考试及测验,使我们虽居闹市而无暇去逛一逛有着众多名胜的古城。老师的严格要求,几乎达到苛刻程度。使我难以忘怀的是,她们是那样的认真、敬业、爱护病人、兴趣广博,都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为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做出了示范。记得在产科实习期间,那是我们刚学习完护基操作后的第一个学期,由于带教老师开会,就让科里一位年轻的护士带我们。在做输液操作时,我提前把小飞机白帽摘下再继续排气,之后扎入血管。等我做完后,老师对我们的操作进行评点,说我违反的是“无菌原则”,原则上的问题一旦违反,就应上升到责任问题。作为一个医护人员应处处为病人考虑,操作一定要严格要求,尽可能避免操作有菌及给病人带来痛苦,这对我触动很大,永世不忘。写病历是实习护生的基本功,我们的教师把关时,与中学语文老师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我们交上去的病历是多次自我修改后的成果,但还常常因某些细小的错误,甚至因错别字或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而被退回重写。 医大在一部分学科的教学中虽也有“填鸭式”的弊病,但大部分学科,特别是与临床相关的各科,则都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多数教师并不死抠书本,并不局限于灌输某一专业方面的知识,而是着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启发式教学下,我开始懂得,知识只有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体现出其价值,才能转变为工作能力。我观察到,正是在知识能力的转化上,同学之间最容易拉开差距。有的同学尽管书读得不错,但在患者面前往往束手无策。这种医疗实践大大深化了我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当然也就提高了工作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孰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句名言实在精辟,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同样参加实践,可以是盲目的,也可以是自觉的,效果却迥然不同。我认为盲目的实践,很难说对自己的认识能力有所提高。所以我要求自己,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这样才能对我工作能力的起到很大的作用。 知识——思考——实践,它们密切相关。只要自觉运用,循环往复,无论在学习、医疗、教学、科研中,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这是我在协和学习中,得到的最重要启示。所以,我以协和为荣! 第4版 2006年10月20日 综合消息 教学工作会议在国庆期间召开 本报讯 十月三日,国庆节放假期间,部分院领导和老专家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不辞辛苦来到医院参加教学工作会议。专家们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有关教学理念、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组织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刘谦院长及李学旺常务副院长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指示。 首先,大家讨论了教学理念问题。协和医院是协和医大的教学主体,多年坚持精英教育,对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大家认为,“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非常重要,医院应反复强调并贯彻落实到每位员工的思想中、行动上。继承协和的老传统,医教研缺一不可,教学是硬指标,不是负担。全院职工都要有教学意识,形成教学氛围,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协和培养的是全国的精英,谁要把教学当成副业,谁就应被淘汰,就不配做协和人。教育者及被教育者都要有强烈的教学意识,这是相互的责任,教学相长。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大家认为,要保证精英教育,就要保证优秀的师资,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核心的问题是教师。因此要对教师有严格的准入制度,才能保证师资的高质量。教师要有临床经验,又要有研究成果。其他医学院校都是这样做的,不是所有人都有教学职称,临床职称与教学职称要分开评聘。教授也不能是终身制,要有竞争机制,要考核。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功,三基三严很重要。不合格的教师要淘汰,医德不好的教师要淘汰。要有监督考核机制,人事部门与党政部门要齐抓共管。医院要下决心在几年时间内抓好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 医院应制定对教学人员的激励机制。在奖金分配上有所倾斜,保证教师的津贴不低于其在临床工作的收入;同时在晋升、荣誉等各方面的要求上不能缺少教学这部分的内容。 教学管理方面要加强。教育处除完成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外,应有人专门思考教学上的问题。要组织协调专门人员,确定专门的课题,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研究。 刘院长、李院长认真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感谢各位专家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医院讨论教学工作。大家提出的诸多问题,根本的还是教育理念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每个优秀的协和人都要有教学意识,职称晋升、干部评估时要有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教研室主任要承担主要的教学责任。这些问题是多年存在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要把教学改革的起点放在第一次教学预评估的基础上,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明确今后的方向。 院领导希望大家思考几个问题:协和医院与清华合并后,如何体现我们的特色?协和的八年制有什么特色?需要改进什么?如何对教师实行准入制度?如何进行深入广泛的教改研究?如何提高教师待遇?希望专家们协助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专项研讨,尽快拿出具体方案。 (教育处) “北京协和病历展览”闭幕 “北京协和医院病历展览”于9月25日闭幕,历时48天。共接待参观者3435人,涉及29个省、280多家医院。本院参观1476人,外院1959人。这届病历展览规模空前,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受到了极高赞誉,参观人员均感觉在展览中受益匪浅。 (医务处 罗林枝)
西院区举办门诊病历书写规范讲座

东城区启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本报讯 9月25日上午,东城区举行了 “2006-2010 年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发出了“致全区青年的倡议书”。倡议广大青年朋友,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到东城区“婚育新风进万家”各项活动中来,为东城区在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在前列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为构建和谐东城贡献我们的力量。 我院现有职工近 5000 人,生育年龄人员不完全统计有 2000 多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关于婚育政策也在不断完善。自2005 年起结婚、离婚由需要当事人单位证明改变为公民个人行为,不受单位制约。而生育并非完全个人行为,应严格执行《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有关计划生育的政策可向医院保健科咨询。 (保健科 秦薇) “十一”门诊工作完成情况 本报讯(记者 曹卫华)9月份我院普通门诊继续保持小幅增长趋势,普通门诊量完成143723人次,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3103人次,增长率2.21%;综合门诊量完成167717人次,同期相比增长12005人次,增长率7.71%。其中内科增长1242人次,增长率4.61%;外科增长137人次,增长率0.77%;妇产科增长334人次,增长率2.17%;儿科增长321人次,增长率19.01%;神经科增长218人次,增长率3.63%;眼科增长536人次,增长率8.84%;皮肤科增长1413人次,增长率8.65%;物理康复科增长12人次,增长率3.57%。 今年国庆节东院1日至7日均安排上午半天门诊,西院5日、6日、7日安排三个半天门诊。工作量完成情况统计如下: 东西院普通门诊量共计7609人次,日均1253人次。治疗室完成各种治疗1419人次(其中东院肌注183人次,抽血828人次,输液等治疗76人次;西院各种治疗332人次);B超检查完成459人次;心电图检查81人次;放射科胸片检查238人次,CT检查69人次,核磁检查9人次;血管造影4例;胃镜检查13例;结肠镜检查1例;ERCP检查1例;超声心动检查完成11人次;门诊化疗完成26人次;核医学科肾血流显像检查25人次。 继续教育知识问答(二) 万希润 副教授 6. 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是如何规定的? 根据《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和《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的规定,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继续医学教育对象每年都应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学分数不低于25学分,其中Ⅰ类学分5-10学分,Ⅱ类学分不低于15-20学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医疗卫生单位、三级医院和一级防保机构的继续医学教育对象,五年内必须通过参加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获得10学分。 7. 我院对于各类人员的具体学分要求是怎样的? 结合国家有关规定,参考兄弟医院的经验,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于我院各类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分,做出了如下具体要求:(见附表) 总分 I类 II类 医、教、研(含药学、技术员)系列 ≥25 10 15 五年内获国家级≥10分 护士、护师 ≥25 6 19 主管护师以上 ≥25 10 15 五年内获国家级≥10分 副科级以上 ≥15 I、II类均可 含中级职称者 副处级以上 ≥20 I、II类均可 含高级职称者 财会系列 24学时,详见财会人员继续教育试行办法 8. 能够获得Ⅰ类学分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有哪些? 主要有四类: A. 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B. 一级学科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举办的并经全国继续教育委员会批准备案的继续教育项目; C. 国家级、省(北京市)、部级各类科技、教学成果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优秀教材奖、省部级奖等等; D. 从已获准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挑选的适合在全院讲授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此类授课每年由所在科室申报,经教育处审批后,统一安排时间讲授。 9. 能够获得II类学分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有哪些? 能够获得II类学分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有很多,主要包括: A. 参加全国高校、国家部委的培训班、研讨班等; B. 参加院级项目、多学科联合活动:指由教育处统一组织的或由医院各职能部门或科室统一组织并在教育处申请备案的大型院级继续医学教育,包括政策法规宣传、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技术示范、多学科联合活动(病例讨论会、临床病理讨论会、多科联合查房等)、大查房等等; C. 科室内活动:科室内举办的学术活动、质控活动、查房、月报会等等; D. 科研立项; E. 医疗、教学、科研成果奖励; F. 发表论文、著作、译文; G. 经批准参加学术会议、培训、进修或科研合作; H. 讲授八年制本科生课程,讲授或参加研究生课程或非重复性的研究生课程的实验课,为国家认可的成人学历教育授课。 I. 自学或参加远程教育; J. 国家认可的成人学历教育; ■第5版 2006年10月20日 资讯·技术·新知 协和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联手筹建一流老年医学中心 本报讯(记者 段文利) 受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资助,北京协和医院与全美排名第一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老年医学中心联手筹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医院负责CMB项目的鲁重美副院长说,协和与约翰·霍普金斯的合作是强强联合。这一项目以霍普金斯老年医学中心为模式,依托协和的专科和综合实力,结合中国老年病人的特点,建立协和医院老年示范病房、老年病门诊、培训老年病专科医生和开展老年医学科学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使中国在老年医学的临床医疗与研究方面尽快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从而有望改善和提高中国老龄病人的医疗与保健质量。 该项目的中方牵头人、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主任沈悌教授介绍说,北京协和医院的老年医学项目是在今年六月份正式启动的。协和的老年医学Team目前由内科主任沈悌教授、心内科严晓伟教授、特需医疗科李冬晶教授、神经内科崔丽英教授、免疫内科田新平副教授以及国际合作处马恩陵教授等组成。Johns Hopkins专家由Jerry Lazarus教授和国际著名的老年医学科学专业杂志《Journals of Gerontology:Medical Sciences》的编委、Johns Hopkins大学医学院老年医学中心冷晓副教授(原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医生)担任。连续两周以来,双方代表就老年示范病房的选址、管理机制、人员梯队组建、运行模式、逐级培训计划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极大地推进了项目进展。 据悉,双方专家共同面试选定的第一批高年资住院医将于明年三月份正式启程赴Johns Hopkins老年医学中心接受培训。协和高层领导和项目负责人定于下月对该中心考察、学习。值得一提的是,由洛克菲勒财团所属的中华医学基金会在85年前依照当时全球最先进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教育模式和医院管理模式创办了北京协和医院。 出现于上个世纪中期的老年医学专科,随着全球性老龄化的日趋严重,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全球现代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前沿科学。目前,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各大医院都已设有老年病临床诊疗和会诊服务项目,美国在老年科学研究方面发展更为迅速,各主要医学院校和医院都已成立了老年医学专业组或老年医学科学中心,这些中心在美国的老年医学医疗、教育与科研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NIH专门设立了老年科学研究所,全美每年举办多次大型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国际水平的老年医学专业学术杂志已超过10家。 Johns Hopkins大学老年医学中心是全美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老年医学中心,在专业评比中曾连续几年在全美位居首位。中心有25名以上高级专业人员,其中包括6名国际著名正教授和50名以上兼职专业人员。在老年医学临床方面,霍普金斯老年医学中心为高龄病人提供全方位的老年医学诊疗与保健服务。中心有近250张专科病床,其中包括康复中心、老年痴呆症病房和长期呼吸机支持、慢性感染治疗、褥疮以及其他老年性疾病的处理。另外,还提供老年医学专科门诊、普通内科病房的老年专科会诊、髋骨骨折(Hip Frachre)会诊。该中心在老年医学科研方面有两个分中心,主要开展的科研包括老年脆弱症、老年病医疗体制、老年流行病学、以及老龄基础生命科学等多项目综合性的老年医学科学的研究。 与全球态势相比,中国老年医学相对非常薄弱,在大型国际老年医学科学专业学术会议上几乎没有中国人的身影。据2006年中国人口统计报告,中国现有60岁以上老人1.43亿,虽然中国老龄人口比例暂时不及欧美,但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却远超过欧美国家。所以冷晓副教授说,发展老年医学是中国医学界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必由之路。在协和建立老年医学科,可以适应全球性老龄化态势下老年医学专科迅猛发展的需要,使中国老年医学工作尽早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 与各专科相比,老年医学专科对老人医疗服务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高龄病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多器官系统功能衰退,机能需要整体维护,药效及药物副作用机制也与中年有所不同,这就带来了高龄病人医疗保健的复杂性。冷晓副教授以老年性痴呆和老年心脏病人为例解释了各专科之间的区分。对老年性痴呆来讲,精神科医生常关注病人出现狂躁等精神行为异常;神经科医生更多关注病人记忆力下降、认知等神经功能异常;而老年科医生则需要在解决上述问题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制定长期的治疗方案,对病人的全身器官功能加以支持、保护,并防止发生自身伤害。对老年心脏病人来说,内科心组大夫很难兼顾高龄病人的谵妄症(Delirium)、感染与疫苗接种、尿失禁、褥疮、记忆功能衰退、肾功能低下等多种常见老年病问题,而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年医学专科大夫则专长于老年常见病的诊治和高龄病人的全面保健,侧重于整体机能的维护和康复理疗,能及时而合理地利用专科优势,从而提供适合于每一个高龄病人健康与幸福需要的最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 冷晓副教授说, Johns Hopkins 大学老年医学中心选择与协和医院合作建立老年医学中心,首先看中的是北京协和医院各个专科都很强的综合性医院的突出优势,老年疾病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对各专科的依赖。发展老年医学必须要有专科的支持。第二,协和医院是中国疑难疾病的诊治指导中心,病例、病种复杂纷呈,为开展跨学科的科研提供了土壤。第三,协和医生的内科临床基础非常扎实,这是培养优秀的老年科医生的必备条件。第四,协和医院领导的支持使这一项目得以顺利推进。我院首次成功采用“人工肝”救治患者

—记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刘昌伟教授

耳鼻咽喉科邀请两位瑞典专家来院交流

段茂利教授简介:
段茅利教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和卡罗林斯卡大学。现为瑞典生理学协会委员,瑞典基因与细胞治疗协会委员。2003年或卡罗林斯卡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04年中国优秀海外学者奖,2004年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各种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多篇。目前是《Acta Otolaryngologica》特约审稿人。 编者按: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后侨居泰国的泰籍华人,现任南大校友会常务理事兼泰文秘书的萧可夫先生今年五月份故地重游时,不幸突发心梗,在我院心外科成功接受冠脉搭桥手术。萧先生康复返泰后,在当地报纸撰文称赞协和医院和心脏外科。院报应邀转载,以答谢萧先生厚爱。 北京协和医院救了我一命 一、重游故地 病倒北京 今年五月九日与妻子及女儿一同搭乘泰国航机抵达北京机场。空港的"的士"把我们带到崇文门区东交民巷二号诺富特饭店住宿。晚上走到王府井参观百货及书店,吃饭后回到诺富特饭店休息。 第二天,一早就出发去参观西单北京图书大厦,又到同仁堂、天安门、故宫等地,这些地方变化真大,记得五十年前,我在北京崇文门船板胡同北京26中念中学,参加京警仪仗队管乐队,我吹着黑管,以“歌唱祖国”一曲向前走过天安门广场。当时广场并没有铁篱笆,现在则一望无际都有铁篱笆,看上去狭窄一些,但也一时觉得很漂亮。 第三天,我们到雍和宫及天坛去参观,但因身体过于疲劳,无法与妻子和女儿一起走,只得坐在售卖纪念品商店旁,有时也坐在休憩的坐椅上等候,直至她们参观完走回来,才一起返回饭店。到了晚上睡觉时无法睡得好,下半夜竟发生呼吸困难,身心难支持,妻子及女儿立刻告知诺富特饭店叫来救护车,随车来的医护人员查视后,立刻把我载到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去。急诊大夫初时欲给我施行“支架(BALLOON)” 手术,后来该院心脏外科主任苗齐大夫深入查视,发觉我的气数曲线已超出百分之六十,遂急诊行全麻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搭桥(BYPASS)”三处。手术完毕后在该院休养,护士长找来两位女护工,分昼夜看护我休养期间的衣食住行细节。十几天听周围的病人及护工的评价和透露的资料,始知北京协和医院的略历及主持心脏外科的主任苗齐大夫的历史及人情。 二、苗齐大夫与协和医院 协和医院心脏外科,创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中国国内最先开展心血管手术的单位之一。著名专家有刘晓程、苗齐等大夫。特别是听说今年十一月,苗齐大夫将莅临泰国参加医学会议。曾做过华文教师及报馆翻译员、专题特写及一九七四年光华日报副总编辑的我认为,有必要向泰国广大侨胞介绍及推荐。 苗齐大夫生于1963年,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现是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外科主任,擅长各种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外科诊治。 我在病床休养时,初见苗齐大夫,一时难将眼前双目炯炯、生气勃勃的他与协和医院心外科主任这顶沉甸甸的头衔联系在一起,所以一时感到做心脏手术强调医生的体力吗?四十多岁对医生来说,精力最旺盛的时期,这也要多年苦学、苦练,成就娴熟技术和积累丰富经验的时期。 苗齐大夫从1978年毕业到协和医院工作至今,他凭天资、勤奋、强烈的使命”。1997年,苗齐大夫被协和医院派往日本著名的东京心脏研究所学习。留学期间,他谨记自己来自中国最负盛名的医院,自己的治学精神和做事态度决不能影响“协和”形象,一定要珍惜机会学到本事。一年半后,勤勉好学的苗齐大夫掌握了心脏外科先进技术,回国后给病人扎扎实实做手术的迫切心情与日俱增,所以跑步的时候,他边跑边在脑子里“做手术”,睡梦中,手术同样按部就班地进行,以至睁眼时还没有结束呢! 当年苗齐大夫只能在梦里设想手术情景,如今已是一名优秀的心血管外科专家,他的手术刀每天游走于患者心脏大小血管之间。今年仅冠脉搭桥手术已完成一百多例。除了大量临床工作外,与协和其他专家一样,苗齐大夫还承担着科研和教学的任务,每天都很忙碌,但这并不能阻碍他对技术的孜孜以求。最近三、四年,每到手术淡季的七八月,他都到阜外医院观摩学习。2000年,他还自己到美国德克萨斯心脏中心去深造。 苗齐大夫在谈论医院时说,“日本的风格是细致,美国的风格是高效”。深得其法的苗齐大夫,用他自己独特的手术风格正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搭起健康之桥。 协和医院心外科收治的病人有两个特点:即高龄病人多,百分之十的病人都在七十岁以上,如笔者今年五月初在协和动手术已是七十五岁,最高也有八十岁。据苗齐大夫介绍,今年七十岁以上的病人已超过六十例,但没有一个高龄病人因手术而死亡 ;并发症患者多,多数病人从专科医院转来,多个脏器都有问题,这些特点恰恰体现了协和医院的特色:即综合实力雄厚。近年来,由该院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开辟的“心脏病人绿色通道”已抢救了大量急重的患者。 然而在苗齐大夫心里“协和特色”还不仅体现在各个科室加强联合形成的优势,更体现于医务人员在历久弥新的“协和精神”感染下,对患者、对医院、对事业那份强烈的使命感和浓重的责任心。正是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工作不久、收入不多的苗齐大夫抵住下海经商热的诱惑;正是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在莽莽南极工作了两年、思考了两年的苗齐大夫,最终决定:“我这一辈子还是要做一名外科医生”;正是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使肩负恩师刘晓程厚望的苗齐大夫深感责任重大,紧迫感很重 ;同样是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使深知任重道远的苗齐大夫,义无反顾地致力于让诞生医学大师吴英恺教授的心外科,在新一代“协和人”手中能够发扬光大。 三、康复返泰 恩同再生 我于2006年5月12日进住协和医院至2006年5月26日出院,苗齐大夫给我的出院诊断及建议书指出 :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三支病变,陈旧性心梗。他向我建议:回家后应加强营养,避免感冒,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按时服药,低盐低脂饮食,注意血压、心率变化。 出院时我还带了八种药物回家,遵照指示服药,时下我身体渐渐康复起来,不久就走动如常。在此我要感谢协和医院和苗齐大夫救了我一命!南大校友会常务理事兼泰文秘书 萧可夫
2006年6月20日于泰国曼谷 第8版 2006年10月20日 健康传播 编者按:世界卫生组织官员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未来10年中,全球将有3.88亿人死于慢性病,其中8000万发生在中国。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是党和政府确定的重大社会发展目标之一,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小康目标,“高素质的健康人”是第一要素,健康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而健康体检中心是目前健康服务领域最成熟的模式,为此,我们要—— 了解健康管理、认识体检中心 健康管理的现代概念和内涵是:按照现代健康理念与医学模式要求,采用先进的医学科学技术和经验,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康复期人群的身心负荷状态、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预测、预警和跟踪管理全过程,以达到提高健康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之目的。 健康管理的政策发展: 卫生部 :颁布预防性诊疗服务规范。健康产业(非医疗性服务)的主题为健康管理。 卫生部、保监会及劳动保障部:明确健康管理为医疗保险风险控制策略。 中国人保PICC :全面推广以健康管理为基础的健康保障模式。 中国人口与卫生科技发展战略所确定的“战略前移”、“重心下移”方针,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指明了方向。 什么是战略前移— 即从疾病发生的“上游”入手,即对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实行有效地控制与管理,从以病人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亚健康人群为中心。 为什么战略要前移— 根据中国人群健康情况调查,中国卫生部《中国慢性病报告》指出:2005年750万人死于慢性病,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飙升。 10年间肥胖增加了1亿人; 1.6亿人血脂异常; 1.6亿人高血压; 烟民6年间增多了3000万……, 中国将可能成为“慢性病大国”。同时国民因慢性病医药费的负担越来越重。我国肿瘤患者每年造成的损失1,432亿元,到2020年肿瘤造成的损失将达到60,725亿元,将占当年GDP的24.4%(世界银行1990年);脑卒中治疗费用一年需近200亿元;吸烟致癌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在5,600亿元,相当于烟草税收的3.5倍。而由慢性病引起的死亡率明显上升,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数据:糖尿病高死亡区集中在城市,死亡率10年间上升110%,死亡原因85%缘于各种危险因素。冠心病死亡率10年增幅近一倍。心脑血管病15~59岁死亡率上升,男性高于女性。50%的脑血管疾病、67%的冠心病死亡率上升缘于各种危险因素。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上升,每5个死亡者就有1个死于恶性肿瘤。正是由于世界及中国的慢性病威胁着人类和医疗负担的日益加重从而引发了预防性医疗的兴起,出现当前健康管理“热潮”。健康管理的“热潮”实际上是从上游缓解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最有效的办法和举措。 健康管理的“三要素”和“三部曲” 理念“三要素”: ★对个人及群体健康状态及风险过程监管; ★其宗旨是调动个人、群体(含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达到最大效果,以提高个体健康素质和集体健康水平; ★健康管理的实施策略是为个人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针对性强、准确性高的健康信息和解决方案(个人健康处方、家庭保健方案、群体健康促进计划),创造条件跟踪管理,并强调主动性、互动性和系统性。 实践“三部曲”: ★第一部曲是基础工程 :了解你的健康,包括健康信息的采集、注册、分析与评价; ★第二部曲是核心工程 :管理你的健康,即对个人或群体健康状态与疾病风险进行科学评估与有效控制; ★第三部曲是目标工程 :改善你的健康,通过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和干预措施,达到或延缓疾病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之目的。 构成现代健康管理的基本要素:技术要素(先进科学) ;人才要素(复合型专家和管理者);科研和学术要素(动力与品牌);信息系统与传媒要素 ;市场资源整合与扩展要素;管理与服务要素。 健康检测技术包括 :生理信号检测技术;心理健康测量技术(心理CT);身心负荷状态检测技术(生理心理综合测评技术);健康风险因子检测评估技术(物理因子、化学因子、生物因子、不良心理因子等);社会适应性测评技术;检测结果科学有效性评判技术(信度、效度验证);数字化健康在健康测评中的应用 ;亚健康检测技术;健康风险因素跟踪技术 ;一体化健康信息采集系统等等。 健康体检中心是目前健康服务领域最成熟的模式,也是客户接受度最高的健康服务品种,其实它仅仅是健康管理实践“三部曲”第一部曲中的基础工程,即了解你的健康,包括健康信息的采集、注册、分析与评价。受检者通过定期的健康体检,认识自己机体各脏器功能状态,并获得健康保健知识。健康体检是早期发现和治疗各种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而定期健康体检和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是健康管理的基础。同时体检中心通过精心的策划、热情周到的服务及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而获得经济效益。目前全国健康体检市场非常广大,椐北京不完全统计每年在医院正规体检中心体检人数就有800万人次,体检队上门服务的人数至少在100万人次。北京健康体检医疗机构已有近600家之多。在体检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健康体检中心想要发展壮大就只有不断的提供科学的观念及优质的服务。 在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根据我国国情,国内健康产业正尝试将健康管理应用于医疗服务机构中的体检中心,并以医院为依托建立“健康管理中心”。我院领导正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于2005年5月成立了北京协和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设置了个体化的健康体检业务。我院健康体检中心奉行的宗旨“珍惜生命、关注健康、诚信服务、质量第一”。将健康管理应用于医疗机构的体检服务,如同临床的诊疗常规一样把体检的目的、意义、流程、后续服务规定下来,指定健康促进方案、慢性病管理方案。规范的体检服务赋予体检更丰富、更规范的内涵,同时依托医院强大的技术背景,充分结合医学的临床思维,将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有机的结合。有效的利用原有的医疗资源,整合各专科力量为客户提供预防、医疗、保健服务,并使客户成为合同化的顾客,为顾客进行一系列的追踪、管理服务,为医院带来稳定的客户群。创出和一般的健康管理中心或传统的体检中心不一样的健康服务品牌,同时带给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丰收。健康体检中心一般不涉及疾病的诊疗过程。诊疗过程的评估与决策是由临床医师根据临床结果来进行动态的判断的。 健康是一项事业,健康也是一种产业;健康也是人力资源中最根本的要素;健康是时尚的取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在我国,健康管理作为一个新行业才刚刚起步,有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其现状是:服务形式单一;理念先进,但学术理论与技术研究相对滞后;市场化“炒作火爆”;缺乏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健康管理创新服务体系及运营模式等等。所以政府倡导的健康管理教育培训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健康管理行业的紧迫任务,将向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政府也将出台并完善健康管理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行业学会和协会将建立并协助政府从学术技术层面指导、规范健康管理产业的研究与发展。同时保险业和信息产业将成为健康管理产业的两大重要的支持体系和“加盟国”,三大产业的联合和互助将有力推动和加速健康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在未来的5-10年,全球范围内医疗业将发生颠覆性改变,将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过渡。当今中国,慢性病的扩展、职业病的增多,使得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加之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管理有望成为继IT业之后又一个新兴的高速发展的行业。 WHO :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三分之一疾病通过早期发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三分之一疾病通过信息有效沟通能够提高诊治效果。 健康的威胁来自不良生活方式 Your lifestyle determines your health status! 改善健康从了解自己开始 Understand your health status first! 要有行动!健康控制在自己手中! Take Action!Your health is in your own hands! 读者来信 有感于钱家鸣大夫的“慢活” 7月13日《健康时报》总第352期18版的《“慢活”彰显真功夫》一文,介绍说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钱家鸣看病很慢,别的医生看病可能只要10分钟或者15分钟,而钱主任一般得用20分钟到半个小时,甚至更长。而正是在这个“慢”或称作“小心”、“谨慎”中,那些疑难病、长期不能确诊的疾病被逮个正着。记得几年前“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曾提出“医生看病要设最低服务时间”的提案,对此,患者、医院及卫生主管部门看法不一,各有各的理,至今尚没有定论。我觉得看病设不设最低服务时间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医生心里有没有对病人“小心谨慎,高度负责”的精神。 医疗界里有句行话叫“三长一短”,指的是“候诊时间长,收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这是不少医院时下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许多患者眼中,现在的医生太不负责,患者没问几句话就一脸不耐烦。医生如果能耐心地多听一会儿,多问几句,患者排一上午的队也不会觉得太委屈。这样从患者的角度考虑,看病设最低服务时间显然是必要的。但事实上,看病设最低服务时间是很难操作的。来就诊的患者个体差异很大,硬性限定最短时间并不现实,有些疾病确实很简单,如普通外伤包扎一下即可,包扎完后为了凑满时间东拉西扯吗?这样反而耽误了后面患者的时间。另外,不少患者不管大病小病都一定要挂“专家”号,造成一些医院普通门诊门可罗雀,专家门诊人满为患,问诊时间如果硬性限定最短时间,势必要浪费有限医疗资源。 我觉得看病设最低服务时间只是一个形式,而广大患者更需要的是医生对待患者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所以我认为,以一个医生的良心做保证,问诊时间根据病情的需要该多久就多久。不过,患者以生命相托,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医生怎能有半点马虎?从这个角度上看,医生给患者看病还是“慢”点好,宁可少看几个病人也要小心谨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的钱家鸣主任的“慢活”正是这样,给病人看病时的心情“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对待患者的医生能不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吗? (原载于《健康时报》第360期 作者:河北省保定市 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