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 > 医学新青年
(医学+人工智能)的未来畅想
时间:2017.11.20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硕 谭啸 朱小兵
2017年11月8日18:00,MED TALK NO.14&明日信息沙龙73期“(医学+人工智能)的N次方”主题沙龙在北京协和医院教学楼三层多功能大厅“高热能”开场。本次活动由正在筹办中的“卫生计生青年创新中心”主办,北京协和医院团委&青年工作部和信息管理处联合承办,北京协和医学基金会青兰-医学青年发展专项基金(以下简称“青兰基金”)支持。

活动邀请了来自腾讯、森亿智能等医学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界代表,湘雅人工智能实验室、清华大学大数据实验室等技术界代表,与协和神经外科、病理科、超声科、皮肤科等20余位临床专家一起,就“医学+AI”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讨论与头脑风暴。青年工作部部长余可谊与信息管理处常务副处长朱卫国这两位跨界名人联袂主持这场智慧盛宴。

张福泉院长助理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协和信息化的进步要靠年轻人推动,再过三年多,协和将建院百年,将协和推上国际领先医院的舞台,也要靠青年人。随后,刘硕和孟晓阳分别代表团青和信息管理处向到场观众介绍了“医学新青年”、“青兰基金”和正在筹建中的“卫生计生青年创新中心”,以及“明日信息沙龙”这几个以医学创新和信息化为主题的活动平台。


(医学+人工智能)发展报告

自2016年初起,人工智能在国内开始受到技术界和资本界的热捧,AI逐步深入各个垂直领域发挥功效。在医学领域,Dr. Watson引发的技术、伦理讨论方兴未艾,各种图片识别产品已经出炉并进入大样本验证阶段,甚至有人放言“30年后医生找不到工作了”。那么,医学+AI当前发展到什么阶段?未来将在哪些细分学科绽放光彩?主办方邀请了几位目前扎根医学AI的企业界和技术界代表做了现场分享。

吴明柱(腾讯觅影应用中心主任):《互联网+医疗新动能》

目前,人工智能涉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识别、语音识别,会用到机器学习和生理学习的算法。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虚拟助理(通过NLP语音识别技术做智能导诊)和医疗影像处理。此外,辅助诊疗、某些疾病预测、药物挖掘、健康管理和医院管理等领域也可结合AI做些创新。

陈浩(视见医疗创始人):《深度学习在医疗影像领域的分析与应用》

这一波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是赋能医疗影像行业进行智能迭代,例如对医学影像的处理、病灶的自动化识别、定性判断、定量分析、建模等,还可以搭建远程诊断平台,通过影像分析和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对影像实现高精确度识别。  AI+医生,不是代替医生而是辅助医生,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的发生,最后受益的是患者,医生可以有更多时间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工作上,有更多时间关心患者。但AI+医学也有很多挑战,例如数据质量问题,产品如何无缝嵌入临床,以及如何挖掘AI本身的潜力。

黄伟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授、“移动医疗”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副主任):《用BD和AI搭建临床与数据的桥梁》

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数据价值,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才是医疗智能化的核心目标。信息技术和医疗的深度融合是必然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数据从哪来到哪去,中间谁处理等。未来,不管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还是物联网,人与数据、人与机器的融合将会变得无限自然。

张少典(森亿智能创始人兼CEO):医学+AI案例分享

中文医学自然语言处理是数据治理的基石之一。所谓数据治理,就是把临床数据转换成有效的科研数据,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将原始医学文本中的关键临床信息及语义关联关系全部提取,将不规范用法和错误用法自动规范化、标准化、归一化,最终映射成为标准的数据形态,归纳到CDM框架之下。首先,AI应用在数据治理的标准化过程中。医生录入的诊断大都是非标准的,系统可以自动将其归一和标准化。其次,AI应用于数据采集和患者管理中。临床研究要搜集患者的院外数据、做随访和患者管理,可以通过AI完成,包括随访问题的问答、随访表单的自动发送和自动收集等。


“医学+AI”未来会怎样?协和专家这么看

专题分享后是MED TALK每期最精彩的环节——产业界与医学专家的头脑风暴。面对主持人抛出的五个问题:(1)人工智能会给我们未来的医疗行业带来哪些变化?(2)医疗人工智能面临哪些技术挑战?(3)人工智能在安全、政策、伦理、哲学等方面,会有哪些问题?(4)未来的医生如何适应、使用或推动医疗AI的进程。(5)未来年轻人如何“从医”?产业界、技术界和协和专家讨论热烈。

AI与医生:既合作又竞争

神经外科主任王任直教授首先发言:“科学需要人的思维,科学是人工智能代替不了的,但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更好地做好医学工作。”他认为,未来5-10年,中国的现有医疗模式会被改变。首先,医学将以预防为主。但在中国目前还是以治疗为主,100元钱有80元用在了生命的最后一个月,只有20元用在预防。应该80元都用在预防。其次,人工智能可以让看病更简单、更高效、费用更低。第三,医生学习将更有针对性,学习知识、查资料更简单方便,医生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疾病治疗和医学发展上。第四是资料归档。第五,以后除了医护之外,医院还会有计算机、数学等专业的人才集聚。

“人工智能代替不了医生,但一定能给医学事业的发展带来帮助,能给病人看病带来便利,同时也能提高医生的技术水平。”王任直教授如是说。

呼吸科副主任徐凯峰教授认为,在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方面,AI必然能发挥作用。AI可以帮助传递、分享医生的经验。“医生的根据地是临床,看好病人。“临床大夫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越是靠近AI的地方越吃香。医生的水平越高,才越会被AI挖掘潜力;如果医生没什么水平,只会看AI,才会被淘汰。”

“我们是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我们不要做观望者着,要参与这个过程,不管是否会被替代都是积极的。”神经内科王含副教授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让AI为医生所用

超声科张波教授谈道:“协和有一大批无须扬鞭自奋蹄的专家教授,积累了相当多宝贵的资源。病案是协和三宝之一,科研AI可以在病历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方面发挥作用,把结构化病历做好,把我们积累的宝贵资源用得更好。”“协和人时刻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无论是老教授还是年轻医生都喜欢接受挑战、接受新事物。我们国家人口多、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少,利用好AI可以促进医学事业发展,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医生与AI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医生的工作必然会被高质量的AI替代一部分。但医生擅长整合资源,如果把简单劳动让给AI,医生就可以有时间做更多复杂劳动。医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会转移方向,但一点都不会少。”

“未来的医生不仅不会失业,反倒会变得更加聪明。”胸外科梁乃新副教授认为。“在AI时代,真正的医生除了要迅速储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外,还要会利用AI,用新的维度去研究疾病。”

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孙昊将AI视为得力助手。“AI首先是辅助医生的,它要先把辅助的角色做好,比如说肺结节,AI检查肺结节达不到100%就不能取代医生。AI要想取代医生当“爷爷”须先把“孙子”的角色扮好。”肝外科杜顺达胜副教授同样认为AI是医生诊疗的工具,会让医生的诊疗更加精确。“这就好比以前医生看X光片,后来有了CT,CT数据就被医生利用了,AI也会被医生利用。”

皮肤科左亚刚教授对AI的态度既积极拥抱,又有深度担忧。“在医学与AI融合的道路上,皮肤科会走在前面,因为皮肤科的多数疾病能通过肉眼看出来,AI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数据。所以,皮肤科医生受AI的冲击应该是最大的,再过20年可能基层医院的皮肤科医生都要转行了。”

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工智能有两大鸿沟要跨越:病人语言到医学语言的转化、医学语言到计算机语言的转化。”消化科医生吴东副教授认为。“病人说‘胃不舒服’,医生问‘怎么不舒服?’病人说‘就是不得劲,胃里揪着疼’。这样的病人语言如何转化成医学语言?病人提供的很多信息被过滤掉了,作为人的关切没有被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给他治疗、诊断只是满足了他的一部分需求,不是全部需求。所以,医生不会失业,他在为病人治病的同时,还能为病人化解心理上的焦虑。”

对于这类临床需求,森亿智能创始人兼CEO张少典说:“要做到知识发现是非常难的,目前能实现的不是指望AI帮医生发现线索,而是当有了线索之后,AI可以帮助整理病历、抓取信息,来验证线索。”

“当前AI技术发展这么快,是因为有分析支持图像和语音的算法,将来AI往哪个方向发展取决于未来出现的新算法。”北大口腔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曹占强表示,“要把AI做成每个医生都能用的通用工具,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资金,投入产出比非常大,将来能否做好我表示怀疑,当然希望前景是好的。”

最后,王任直教授总结到“医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临床问题,现在很多患者提出的问题我仍然解决不了。医学已经发展到瓶颈期,希望AI能帮助医学解决更多患者的临床问题。(对于医学AI)一方面我们不能太亢奋,不能一窝蜂地觉得AI好,可以代替医生;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地拒绝和排斥,因为AI确实可以帮助医生解决问题,我们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让AI能帮助解决我们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个、两个、三个问题就足以。”

医学+AI究竟可以创造出多少种可能?这是留给今天以及未来青年医者、技术人员的问题,也是医学创新的机会所在。“医学新青年”将为勇于探索和创新的青年医者提供更多与多方代表交流、合作的平台,共同推动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