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我的幸福我做主
时间:2012.03.26
点击数:
字体:
作者:段文利 胡文静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中国现代麻醉学的发源地之一。谢荣、赵俊、罗来葵、罗爱伦等一大批麻醉奠基人和前辈均出自协和,也为全国各省市培养了许多学科带头人。迄今独领风骚,是教育部首批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麻醉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近年来在全国率先制定并执行“手术三方核查”制度、大力倡导临床合理用血和不良事件主动上报、建设科室安全文化,成为全国麻醉界的一面旗帜。2011年科室绩效考核居全院前三名,是协和医院手术科室航空母舰中重要的甲板和平台。
    这里无疑是优秀青年的向往之地。然而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职业前景,不仅仅是张弛有度的节奏,还有浓厚的人文氛围、家人般的温暖和关怀。这是许多年轻人不约而同的强烈感受。

    单位是可以有家的味道的

    3月15上午九点,带着“寻找和体验幸福感”的命题,我们如约来到麻醉科手术室。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手术室一层的公共走廊里悄然出现了“员工照片墙”,每月过生日的员工照片被组合成各式POSE贴在墙上,寿星们从此便多了一份来自同事的问候和祝福。
    通往交班室的过道上,两幅大的照片组合展板出现在展墙上,一张是科室全体员工的头像PS;另一张是基地住院医师、进修生等“外来协和人”的头像PS。每半年更换一次,新来的一律及时加上。桌上是自助咖啡机,可以随时取用,所需投币是科里为大家准备好的。离院的进修生们送的木刻花瓶骄傲地摆在那里,上面篆刻着一个大大的“家”字。
    上午是手术室最忙碌的时候,交班室里人很少,只有一组人在埋头讨论工作。微笑打招呼后我们继续着浏览的脚步。交班室里有一块醒目的白板,白板上黑色马克笔的字样吸引了我们驻足,上面是几个遒劲俊逸的大字,“调整心态,阳光面对,迎接新的挑战”,这一熟悉的笔体显然出自黄宇光主任。最近医院在狠抓手术科室早开台、提高手术室效率的事,作为平台科室,他们首当其冲。再想想西院,340多张外科床位,8间手术室,42:1的使用频度,他们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十点过了,或许是碰上手术接台换台时间,手术服装扮的医生护士们在内部电梯口进进出出,多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眼前,或露个微笑,或打个手势,大家都很high的样子。看上去,快节奏高强度的手术周转似乎并未干扰到大家的心情,一切还是那样井然有序。电梯口的正对面,靠墙摆放着一对不起眼的旧沙发。主任说,老沙发已经使了很多年却不舍得扔,洗干净放在这里,能让等电梯的人们歇歇脚。
为了给繁忙的工作松松绑,给累了的员工解解乏,科室在并不宽敞的地下一层挤出了一个专门的房间作为图书馆,一半左右并非医学专业书籍,推理小说的、都市爱情的、婚姻家庭艺术的……林林总总,包罗万象。买什么书,尊重每个个人的想法和喜好。
    一层的贵宾接待室是我们参观麻醉科手术室的第一站也是最后一站。除了珍贵的老照片外,一张富有创意的新照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科室成员站在一个大堂的地面上,抬头看着天花板,镜头从楼上俯拍下来,这幅大合影被赋予一个饱含寓意的名字“全科一起向上看”表达着大家对未来的新期望。

    关爱是可以传染的麻醉科手术室信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科里老教授 “无需退休”。

    交班室门出来左手,是手术室唯一有自然光线的办公室走廊。我们推开罗来葵老前辈办公室的门,走进去与老人家打个招呼。煦暖的阳光从玻璃窗洒进来,86岁的罗老与往常一样伏在桌上,佝偻着背,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写字、剪贴工作。对他来说,写什么,贴什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是他呆了60多年的家。壮士暮年,无论谁,都有割舍不下的对科室、对“家人”的眷恋。
罗爱伦老教授的儿子过年回来探望父母,黄宇光主任跟他说,“放心干自己的事业,照顾好孩子们,老妈老爸就交给科里了”。
    科室关爱的阳光可以普照到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年终总结时,他们别出心裁地评选了“老黄牛奉献奖”,奖励“金大麻”等早出晚归、一心扑在临床上无私奉献的大夫们;“临床麻醉超时奖”则惠泽到了基地住院医师和进修生。为避免“疲劳驾驶”,他们出台了下午班接班制度;为了体现“多劳多得”,他们从科室奖金大盘里拿出一些钱,为下午四点以后持续工作的麻醉医师发放过点加班费,发放对象包括所有“加班”人员:本院职工,基地住院医,研究生和进修医生。黄主任说,“高级白领”的一小时哪能用50元买来?这点钱只能表达一个心意。“领导们话到了,心意到了,我们很领这份情,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年轻人说。
    为了让大家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充分展示才华的平台,科里将十多位副教授以上中青年骨干推选送进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各专业组,担任组长、秘书或委员等职;几位优秀中青年骨干先后送到医务处接受锻炼,提高了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他们还为每个年轻人提供国外进修学习和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协和麻醉科青年医师的同声传译,逐渐在圈内出了名气。龚亚红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七转八的高材生,实习结束后被留在协和,早在任第三年住院医师的时候就迈上了全国麻醉年会的讲台。
    科里为年轻人生活上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照。麻醉科住院医以往并不在医院单身宿舍的安排之列,为了让“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这拨人在下班之后有个歇脚的地方,科领导特意多次向主管部门说明情况、做工作,为大家申请了单身宿舍。科里常年预定了每周五晚上东单体育场的羽毛球专场,住院医、护士、进修生、研究生,都可以去玩。图书馆里不固定地举办英语俱乐部、“气道”俱乐部(困难气道的管理和麻醉技能的经验交流与培训)等活动,丰富的郊游活动、年轻人喜爱的拓展训练、进修生的迎新宴会和欢送宴会,基地住院医师的联欢会,或重学术,或重娱乐,或二者兼顾,科室良好的氛围感染了参与其中的每一个成员。2012年麻醉科手术室的春节联欢会别有一番新意。两场人文讲座,一个是关于音乐欣赏的,另一个则教你怎样旅游、享受生活,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麻醉科手术室女性员工居多,占到70%。但科里年轻女职工怀孕生孩子却从不被限制,而是处处受到照顾,因为科领导们强调,“安居才能乐业,幸福的家庭生活是革命工作的坚强后盾”。医生的休息日很少,逢年过节还要值班加班,但麻醉科临床主管却有一套人性化的排班办法,优先保证家在外地的同志能回家探亲、休假的安心休假。“二线大夫从不训斥小大夫,非常nice,所以科里小大夫们‘有压力,无怨气’”,龚亚红说。
    与年轻人的对话让我们体会到,当我们在苦苦找寻幸福的时候,原来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其实很简单。

    幸福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李旭是第三年的麻醉科女住院大夫,协和八年医大毕业。实习期间喜欢上麻醉干脆利落、既能上手操作又不脱离临床、立竿见影解决病人问题的特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麻醉专业。她的爱人王子熹是本院变态反应科大夫,医大同学。小两口每天都要从西四环的家横穿大半个北京城到东单上班, 6:40准时到医院用早餐,7:00一个扎进科里,一个扎进手术室,开启一天忙碌的生活。
    李旭小两口是协和青年人里的典型代表,处在苦练内功阶段,工作非常辛苦,薪水不算丰厚。但李旭说,“在这个环境里,感到有人真正关心你,我庆幸选对了地方”。麻醉科住院医师论坛上,李旭与大家分享了她的感受,“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这样每天从早七点到晚七点是快乐的;找到一个亲爱的伴侣,这样每天从晚七点到早七点也是快乐的”。
    黄宇光主任说,“领导全国最优秀的麻醉团队,我是自豪的,但又感到无形的压力。既要努力完成医院的各项业务指标,还要想方设法给大家减压,让大家在辛苦付出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幸福感,这就是我的责任。相比有形的绩效,协和人更看重‘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价值’这一无形的绩效。”
赵玉沛院长有一次在医院行政办公会上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幸福理念。他说,幸福感其实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悠闲自在的生活可能让人感到幸福,但劳累、付出和奉献当中,我们所能体验到的幸福感往往会更强烈一些。
    我想起了时下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我的幸福我做主,微笑踏上明天的路,无论美丽或辛苦,感谢有你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