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难以忘怀的情谊
时间:2012.12.05
点击数:
字体:
作者:文昭明
来源:本站原创

    2011年,我获得了协和医院“杰出贡献奖”之后,《健康报》和医院院报又分别报道了我。面对这些,我心中深感不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啊!三十多年来的往事,不断涌上心头。
    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西藏、新疆和北京三个地方工作,有三位老师给了我很大帮助,他们分别是西藏的余德钫老师、新疆的杜文慧老师和协和的叶世泰老师。他们将我扶上马,再送一程,这种深厚的师生情谊,令我终生难忘。
    1958年,儿科专家周华康教授亲赴我所在的新疆自治区医院儿科指导工作,他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深深地感染着我。20年后我来到协和,虽然不在儿科,但周老师仍热情帮助我,他不顾自身年迈为我补习英语,修改科研论文。不管是在医德、医术上,还是在为人上,他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二十世纪80年代,我接诊了一位哮喘患者,检查后发现既不像上呼吸道疾病,也不像下呼吸道疾病。由于难以确诊,我求助于耳鼻喉科张宝泉医师,他热情相助,提出可能是主气管梗阻。我们一起带患者来到放射科作体层照相,结果证实了他的估计。手术显示其呼吸困难系上纵隔类癌包围主气管所致。
    我还记得药剂科李大魁教授曾陪我去牛奶研究所调查,终于弄清患者多次休克的原因是潜藏于牛奶中的青霉素,几十例患者因此得以确诊、治愈。之后,青霉素安全皮试法的建立、心因性青霉素过敏的诊断,以及心因性过敏的诊断,都由此引申而来
    陈定一为首的血清室老师们在我遇到困难时鼎力相助,接手诊断必须的化验;呼吸内科和放射科的多位老师经常在ABPA(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上与我切磋诊治问题;病案室老师在我需要病历时,不厌其烦,爬上爬下一一为我找出。
    30年前,我们开始ABPA诊断的探索,得到了叶世泰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既无经费、又无报酬的情况下,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半年后终于成功。技术员王宇完成了诊断必须的实验条件,乔秉善老师在痰中检出了世界上罕见的烟曲菌的分生孢子梗,说明真菌来自患者的气道,进一步证实该病的发病机制。
    翻开当年的实验记录,看着小王记的“85年8月20日下午,第三件事,于彦帮助刷试管”,望着那瓶他们亲手制作的血清浓缩晶体,当年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我不禁喉发哽、泪盈眶,思念起远方的他们。
    多年来,科室同仁帮助、关心和照顾我。这一桩桩、一件件往事,我都难以忘怀。所以,这奖不是颁给我个人的,是给变态反应科的。没有大家的帮助,我将一事无成。这将鼓励和鞭策我尽力去继续尚待完成的工作。
    岁月悠悠,人生若梦,但往事不尽如烟。翻开尘封几十年的患者来信,看到那几张苍劲有力的“好医生”条幅;看到患儿母亲送给我的三双不同大小的绣花鞋垫;看到“昭示爱心悬壶志,明达病理济世心”的小纸条;看到一月前“月明寄我心,常念相助恩,佳节双至,情意倍增”的短信……我的眼眶湿润了。这爱、这深情厚意,是我工作的动力,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