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嗜铬细胞瘤专题
时间:2010.08.22
点击数:
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6月5日上午,第二届协和临床内分泌代谢论坛举办了嗜铬细胞瘤专场。我院内分泌科曾正陪教授、泌尿外科李汉忠教授、麻醉科龚志毅教授和加强医疗科刘大为教授分别做了题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嗜铬细胞瘤外科治疗进展》、《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和《嗜铬细胞瘤的血流动力学支持》的报告。上述报告涉及了嗜铬细胞瘤的基础研究、诊断进展、内科治疗、外科手术和术前、术中、术后处理等各个方面。
    曾正陪教授 介绍了我院嗜铬细胞瘤诊治的总体情况和国际上关于嗜铬细胞瘤诊治的新进展。她指出从1939年以来,我院已接诊嗜铬细胞瘤630余例。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近10年来诊断的嗜铬细胞瘤患者逐年递增,有遗传背景的嗜铬细胞瘤患者也明显增多,复杂性、恶性、生长于特殊部位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也不鲜见。在北京协和医院,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是内分泌科、泌尿外科、麻醉科、病理科、ICU、放射科、核医学科、心内科、心外科、基本外科和血管外科等多科协作的结果。在多科合作下,我院已成功治疗6例心脏副神经节瘤。我科对嗜铬细胞瘤的基础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并于国际大会上进行报告。近年来,国际上对嗜铬细胞瘤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召开了嗜铬细胞瘤的相关学术会议,成立了相关学术组织。在嗜铬细胞瘤的发病和临床特点方面, SDHX,VHL,NF-1,MEN-1等基因研究成为热点,目前认为,存在遗传背景的嗜铬细胞瘤占全部嗜铬细胞瘤约25%。在生化诊断方面,儿茶酚胺的代谢产物甲氧基肾上腺素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好。在生化显像方面,除了MIBG之外,F18标记的多巴胺,C11标记的肾上腺素、对羟基麻黄碱等显像剂也很有发展前景。
    李汉忠教授 介绍了我院嗜铬细胞瘤手术治疗的进展。他指出近年来我院在内分泌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和影像科的合作下,嗜铬细胞瘤的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我院现已可熟练开展嗜铬细胞瘤的腹腔镜微创手术,较开放手术而言,对嗜铬细胞瘤患者的损伤更小,患者恢复更快。1993年,我院泌尿外科在国内首先在肾上腺外科方面开展腹腔镜手术。2002年至今,我院泌尿外科共完成腹膜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1410例,其中嗜铬细胞瘤211例。在各科协作下,嗜铬细胞瘤的腹腔镜手术死亡率已降为零。我院近年来手术治疗的复杂嗜铬细胞瘤病例也明显增多,已近百例。李汉忠教授还用大量的实例、图片和录像形象直观地展现了嗜铬细胞瘤手术的全过程。
    龚志毅教授 介绍了嗜铬细胞瘤的麻醉情况。他指出手术麻醉涉及的主要问题有:术前的麻醉评估,麻醉诱导插管,肿瘤分离及肿瘤血管结扎引起的循环动力学急剧改变。他介绍了我院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药物准备标准,并指出适量、适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控制好分离瘤体前后的血压变化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是嗜铬细胞瘤患者麻醉过程中的重点。他还结合一例合并急性心梗的嗜铬细胞瘤患者麻醉过程中的处理情况详细阐述了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的要点。
    刘大为教授 介绍了嗜铬细胞瘤的术后监护。他从血压的形成机制开始,谈到了休克的分类。他指出嗜铬细胞瘤患者因长时间处于高儿茶酚胺状态,可引起儿茶酚胺受体敏感性改变。手术后,儿茶酚胺的突然撤离,将导致血压和血流动力学较大波动。所以,嗜铬细胞瘤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支持十分重要。
    内分泌科陈适大夫介绍了一例我院内分泌科诊治的嗜铬细胞瘤病例,并和与会同道一起对该病例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
 

内分泌科 曾正陪 陈适